端木東舸

看著幾個小學生模樣的男孩子,在小區的空場上踢足球,他們的活躍和天真,不由得就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跟一幫同學“東躲西藏”踢球的日子。
20世紀90年代,我上高中,成天就想著怎么玩才最痛快。既簡單,又省錢,還酣暢淋漓的,莫過于大家一起在足球場上拼個高低上下。可那時候學校規定,校園里絕對不允許踢足球。這屬實難為了我們這些喜歡踢球的孩子,只能到校外去找場地。
能用來踢球的空場不多——背靜的墻根、拆遷的空地還有倒閉的單位,但大多是可遇不可求。
后來,我們發現,在白廣路附近的宣武體育場,平日里鎖住的那個鐵柵欄門,打開了。
那時候大家都管宣武體育場叫“宣體”。平時從門前路過,灰色的鐵柵欄大門總是嚴嚴實實地鎖著——宣體一般接待的都是各學校和單位的運動會,很少向散客開放。
我最初有幸進到里面,是高中運動會。學校雖有操場,但很小,上課間操都得有學生站在過道上,更別提舉辦校運會了。所以,學校花錢租了一天宣體的場地,緊趕慢趕的,在幾個小時之內,把入場式和跑、跳、投項目都一口氣進行了——不然拖延下來,那是需要花不少“銀子”的……
但凡在90年代去過宣體的人都能記得,觀眾席一水兒的水泥臺子,仲春和中秋前后坐在上面,還是比較凍屁股的,尤其是在春天。
那時候北京春天的風沙大,時不時還會有一兩場遮天蔽日的沙塵暴。當時宣體的場地還是土跑道和土球場,不用大風,三四級的風,就足以讓場地中間的人在風沙里“消失匿形”。當然了,坐在觀眾席上的人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場運動會下來,任你如何遮擋,一身一腦袋的沙土,那簡直是一定的了。

就是這樣的一個體育場,我們也輕易進不去,每次路過,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著那個鐵柵欄大門,離得遠遠地隔門興嘆。因為那里面每天有區運動隊的運動員在訓練,場地幾乎沒有空下來的時候。即便是空下來了,人家專業隊員也害怕我們這些野路子的進去把場地毀了。
會把大門鎖上,嚴防死守。
不知道那年是因為什么,這鐵柵欄大門打開了,喜歡運動的人可以進到場地里面,趁著沒人的時候踢踢足球跑跑步。雖然簡陋,但對諸如我們這些喜歡瘋跑卻苦于沒有合適場地的人來講,已可算是莫大的恩賜。
于是,平常總在一起踢球的十幾個人,就約好了每周五到這里來踢球。我們三點多放學,騎車到這里基本上就是四點,收拾好了開始正式踢起來,直到工作人員轟人關門,加在一塊兒能正經在場上的時間,也就一個小時左右。就這樣還幾乎每周都不耽誤,趕上下著小雨的天氣也要照樣踢,一場球下來,身上全是泥——不過好像也沒誰特別在乎過。
我們每次都是從朝西北開的那個鐵柵欄門進出。每次踢完球出來,都會很累很餓,正好在旁邊的高臺階上有一家很小的飯館(現在已經隨著拆遷消失了),各種家常炒菜,量大價格低,味道也不錯,所以幾乎每周都會三五個人湊個幾十塊錢,到里面吃到肚歪,然后擦干凈嘴騎車回家。我記得他家的糖醋里脊確實不錯,不是現在這種番茄汁紅撲撲的,而是正經八百的糖醋汁。冒尖一大盤子,足夠幾個半大小子分著吃,每次必點。
就這樣堅持著,在宣體大概踢了一年多一點時間的足球,眼看著就上了高三,學習的氣氛一下就緊張了起來,能夠用來踢球的時間越來越少。老師和家長會警惕地盯著,生怕我們把時間用在學習之外。但不論管理再怎么嚴格,也不能壓制住我們追求快樂的靈魂——稍有空閑,立刻約好,騎車直奔宣體。每次在場上踢球的時候,都是有些提心吊膽的。因為班主任知道我們幾個經常去宣體踢球,曾經對我們說:“你們如果再去踢球不好好學習,我就去體育場逮你們,然后立刻請家長。”這招兒哪個學生不怕?所以我們總會放一個同學在場邊靠近入口的地方望風,如果發現了老師的蹤跡,立刻發信號,大家好迅速集體撤退。
但終究姜還是老的辣,該出的事情還是要出。
一天,場上的人正熱火朝天揮汗如雨,忽然聽到了望風那個同學吹響的哨聲。眾人欲作鳥獸散狀,奈何足球場周圍除了土地,啥也沒有,最近的屋子也在幾十米之外,而且還鎖著門。說時遲那時快,班主任已經騎著自己那輛嶄新的自行車到了場地邊上。所有參與的人,一個不落,全都以請家長作為了最終結局。
自那以后,很多年再未去過宣體一次。所以我的印象里,它還是那座土道、土場、水泥臺的破舊體育場,和今天眾多場館比起來,潦倒而落寞。
直到幾年前的一次機緣巧合。
2012到2016年的那段時間,每逢周末會和朋友一起出去打羽毛球,起初選的是幾家開在小區里的羽毛球館,后來因為交通不便,幾個球館都不再去,每周末的羽毛球聚會就暫時停了下來。
一天朋友打來電話,說是宣體的羽毛球館場地還不錯,設備也都挺新,而且價格不貴,問要不要去試試。
我起初一蒙,問她:“哪個宣體?”
朋友說:“小時候開運動會的宣體,忘了?”
如若不是她再提及,恐怕我還真會不再記得了,幾十年的時間,“宣體”這個名字,已經近乎消失在我的腦子里了。
當下答應周末去宣體打球,揀揀當初的回憶。不過還是略有擔心,那個曾經“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街泥”的地方,當真能有說得那么好?
到了門口才看清楚,人家早就鳥槍換炮了。裝修一新的場館,看著還真氣派,而且項目絕對齊全。羽毛球館、網球館、乒乓球館、體操館、健身館、游泳館,該有的基本都有了,面積比當年也大了不少。而且今天人家的名字也比當年顯得豪氣了不少,廣安體育中心。
找到了高中時候踢球的足球場,人造草皮外面圍著一圈正規的塑膠跑道,看上去特別干凈。場地里有幾隊人馬正在踢“小場”,雖然沒有完整場地激烈,但是在人造草皮上的感覺,怎么是我們當年蹚著黃土喝著風能比得上的呢。
近些年,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和健身。基于人們對運動的熱衷,像宣體這樣一個對市民開放、帶有露天運動場的綜合體育場,還是很必要的,終究一天到晚在健身房里,躲在房頂子下面“擼鐵”,非長久之計。
后來每每和發小聊天,偶爾聊起宣體踢球的日子,我都會顯擺似的問人家:“還記得當年的宣體嗎?如今變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