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昌

在虎坊橋有一座船式樓房。這座樓房位于現北京西城南新華街177號,對面是珠市口西大街西口的終點,西側為梁家園胡同。船樓的建筑平面布局呈不規則的矩形,最南端呈銳角,形狀酷似一艘船的船頭,被老北京人稱為“船樓”,這就是北京民國時期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京華印書局。
190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設京華印書局于北京虎坊橋。該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地上四層,采用當時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1918年破土動工,1920年竣工。建筑造型展示民國時代現代建筑特征,是宣南一帶保留下來的標志性建筑,這座四層新式大樓在當時北京是很少有的。大樓的主要功能是印刷廠房,至今內部還保存有京城唯一一部木制導軌電梯。隨后,京華印書局在平版印刷、凸版印刷方面增添了很多新的機器,除了印刷一般書刊外,還承印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學術機構的書刊,并且為故宮博物院承印畫刊,業務范圍還發展到天津、沈陽等地。在當時,它不但是北京的頭等企業,還成了全國有名的實業,京華印書局達到全盛時期。由于有眾多文化名人的書籍付梓于此,因此素有“南有商務、北有京華”的美譽。
在這所著名的企業里,老一輩革命家曾從事過大量的革命活動,包括為爭取印刷工人正當利益舉行罷工,為印刷秘密書刊冒險工作,為迎接北平解放英勇奮斗,等等。如今,這座古建筑已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北京地區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基地。
五四運動之后,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馬列主義傳入中國,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充分的準備。北京共產黨小組于1920年10月,由李大釗發起成立。《勞動者》周刊是該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的通俗刊物,在11月7日蘇聯十月革命三周年之際創刊,宗旨是提高工人階級覺悟,促進工人團結,推動工人運動繼續發展。羅章龍負責《勞動者》的編輯和發行工作,鄧中夏不僅是主要編輯,還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了許多重要文章。羅章龍聯系“船樓”,由京華印書局印刷,由于反動軍閥的鎮壓,該刊只出了幾個月就被迫停刊了。
《工人周刊》由北京長辛店工會創辦于1921年7月底。主編是羅章龍。該刊為四開四版報紙,每星期日出版,以“工人周刊社”的名義在北京大學發行。1922年8月,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指導工人運動的機關刊物。為了印刷這份紅色刊物,羅章龍找到京華印書局,在進步工人配合下,秘密印刷,每期印2000份,最多時印刷5000份,大部分銷售到北方工人中,受到工人群眾的熱烈歡迎。這一切均在李大釗領導下進行,為《工人周刊》北京黨組織的壯大和北方工人運動的發展,尤其是對指導二七大罷工,做出過重要貢獻。
1925年2月,在李大釗親自領導下,先后建立東城、西城、南城三個工人俱樂部。其中南城工人俱樂部設在東琉璃廠東太平巷1號。北京黨組織派湖南人陳為人擔任領導,由董學仁、丁振華等七八個人積極開展活動。南城俱樂部的成立,使南城工人階級進一步加強團結,在罷工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陳為人秘密來到京華印書局,在這里印刷文件和革命傳單。京華印書局也因此成為南城工人俱樂部秘密活動場所之一。在領導這里的印刷工人大罷工時,陳為人與進步工人一起商討斗爭策略,共同對敵。1925年9月6日,工人代表會議向廠方提出承認工人組織的工會有代表工人之權、工作時間8小時、提高工人工資和待遇、不得隨便開除工人等四項條件。斗爭取得了部分的勝利(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革命史大事記》)。1927年之后,陳為人被調離京城。但是他點燃的革命火種并未熄滅,工人群眾繼續堅持斗爭。北平郵務工會成立后,郵務工人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罷工斗爭。令人惋惜的是陳為人兩次被捕入獄,身心受到摧殘,又奔波勞累,于1937年3月12日因肺病去世,年僅38歲。
中共北京市委原副書記馬駿(1895年9月12日—1928年2月15日)也曾在京華印書局秘密從事工人階級革命運動。時間是1927年12月之前。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正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馬駿奉命回國,擔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恢復黨組織工作。他在京華印書局工作不久,就遭到逮捕,之后犧牲在天橋刑場。在馬駿之后,又一位地下黨員馬本石也在此工作,直至1935年。
在北方黨組織正確領導下,京華印書局里的工人始終沒有停止斗爭,在解放戰爭時期仍有黨支部在秘密活動。1937年入黨、河北高碑店市白溝鎮白辛莊村的優秀黨員楊子健(1906年10月29日——1992年11月27日),是回民抗戰建國會的主任。解放戰爭時期,楊子健在北京從事地下工作。他利用各種關系,巧妙地在京城南城走街串戶,宣傳黨的政策,宣傳北平即將解放的大好形勢。
他經常吃早點的地方,是騾馬市大街東口路北的回民鋪店,字號叫郡王麻花鋪。王家祖輩在那里經營麻花、燒餅等食物。楊子健機智地利用同為回民的身份,主動向王掌柜王文起、王文光等人揭露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啟發兩人的覺悟。在他的教育幫助下,王文起、王文光主動要求加入黨的組織。經過楊子健一段時間的考察和培養,哥倆均成為中共黨員。
社會要前進,組織要壯大,王文光入黨后積極發展新黨員。騾馬市大街東口,緊鄰“船樓”,京華印書局的工人也常到郡王麻花鋪吃早點買麻花。經常在那里買早點的,有一位叫柴善昌的印刷工人。王家兄弟在與柴善昌聊天中,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罪惡,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指出只有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為北平解放,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一生才是康莊大道。受盡資本家壓榨的柴善昌,逐漸懂得了人生奮斗目標。這位京華印書局的排字工人,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與黨員沈家利等人組織黨支部,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解放后,柴善昌榮獲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成為印刷工人學習的榜樣。
歷史告訴我們: 聳立在虎坊橋北側的船形宏偉建筑,是中共地下組織秘密活動的一個重要陣地,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宣傳的好場所,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校外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