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培育政治認同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在實際教學中,政治認同方面的教學內容一直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文章以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走向共同富裕”一課為例,從素材選取、板塊設計、教學互動三方面探索提升學生政治認同的途徑,厚植學生家國情懷,使之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鄉土素材;政治認同;道德教育
【作者簡介】費鳳雅,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其學科核心素養就包括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是人對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同,具體而言包括制度認同、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價值認同等。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今日,多種制度與價值觀的激蕩使得青少年政治認同的培養至關重要。若學生不能認可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就不能理解我國堅持的發展道路,自然也難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難以對國家與民族由內而外地產生自豪感。但是,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政治認同一直是一個難點。說得太深,學生難以理解;說得太淺,又讓學生感覺是單純的說教。因此,想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應該脫離單純的學科知識教學,聯系真實可感的鄉土素材,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我國政治制度施行中取得的成果,從而自然地對我國制度產生認同。接下來,文章以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走向共同富裕”一課為例,從素材選取、板塊設計、教學互動三方面探索提升學生政治認同的途徑。
一、素材選取
在“走向共同富裕”一課的教學中,教材上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我國的制度、發展道路等知識具備初步的概念,但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我國制度的優越性,切實感受到這就是最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需要的制度,還需教師選用真實可感的素材進行教學,尤其是貼近學生生活環境的鄉土素材最為有效。
“走向共同富裕”一課分為“改革進行時”和“共享發展成果”兩個板塊。根據教材編寫特點和學情,筆者認為本課政治認同的培育內容可歸納成表1。
根據以上歸納,筆者認為,從國家形勢來講解改革開放、共同富裕、為人民服務等思想雖然具有大局觀,但如果不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學生比較難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更難以切實認可這些國家政策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因此,合適的教學素材,一定要貼近生活,貼近普通百姓,突出表現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這樣學生才會認可我黨的領導方針。根據調查和挖掘,筆者最終選擇了向陽村作為本課的教學素材。
向陽村是筆者執教學校附近的一個鄉村,曾經是當地有名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的貧困村。新農村建設后,向陽村道路通暢,生活配套設施齊全,農戶建起了小別墅,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提高。村民還把村歌《向陽之歌》拍成了視頻,歡快地歌唱美好的新生活。筆者執教的班級中就有多名學生來自該村,是個極合適的教學素材。通過實地考察和資料查詢,筆者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精挑細選出表2“一個人”“一條路”“一村規”“一塊地”“一規劃”五個典型案例。因為是身邊發生的事件,學生不但耳熟能詳,甚至親眼見證了家園的變化。教師只需用一些真實可感的事例稍加點撥,學生就能迅速將腦中空泛的概念與現實連接起來,領悟原來一國政策是這樣落實到自己身邊的。
二、教學設計
有了好的素材,還要合理安排教學順序。政治認同的培育應是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過程。教材中,本課兩個板塊的編排順序是先“改革進行時”后“共享發展成果”。教師進行板塊設計時應先感受后感悟,先現象后成果,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根據版塊特點進行教學設計(見表3)。
表3的教學大環節設計中,耳聽眼看實現“無知”到“有知”,腦動心思實現“明理”到“動情”,身體力行實現“悟道”到“踐行”,合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鄉土素材中身臨其境,由此產生政治認同,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教學互動
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代性強、理論程度高,如果教師只會照本宣科、空洞說教,學生自然提不起興趣,只能坐在講臺下單方面聽教師滔滔不絕。要考查學生是否掌握課程知識,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多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了兩遍《向陽之歌》視頻。第一遍讓學生欣賞和學習,第二遍教師與學生合唱。“新農村新鮮事,美麗鄉村數向陽。田野里生機勃勃,新農村鳥語花香。”通過同唱一首歌,教師與學生完成初步的互動,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
好的局面打開后,為了讓學生掌握本課難點“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筆者以PP形式呈現向陽村“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魅力水鄉”“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的獲獎證書與相關照片,結合圖片展開一系列追問:向陽村村民的物質生活條件變好了,是否就意味著幸福?你們村能拍全村人的集體照嗎?向陽村村民的生活那么好,風氣這么和諧,是不是就沒有更多的期盼了呢?中國大地上所有人都過上了像向陽村村民這樣的好日子嗎?既然不是,要怎樣才能讓同一片藍天下的所有人都擁有相同的風景?通過一系列追問,學生從向陽村因為好政策得以實現鄉村振興的感性認識向理性思考轉變,認真思考我國政策的合理性和國家的未來發展。
考慮到課堂教學包括情感教學,道德與法治課更要重視感化的作用,筆者在本課的末尾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了自己家鄉的變化以感染學生。最后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在課后調查并說說近年自己家鄉、家庭的變化。教師的內心表白能在無形中起到引領作用,學生的政治認同得到強化。
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能改變學生“坐在臺下埋頭聽”的學習方式,無論是歌唱、答題還是討論,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道德與法制水平自然能得到顯著提高。我們要把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引領相結合,在課堂中滲透政治認同的教學元素,讓道德與法治成為學生的行為準則,讓我們的孩子認同我們的國家,認同我們的政黨,向善向陽地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