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脈絡清晰,內容的前后段一般會刻意制造反差或對比來揭示哲理,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若能充分利用寓言的文體特征循循善誘,讓學生通過新詞分類掌握生字,通過抓關鍵詞、句來歸納段意與文意,通過關注寓言中優(yōu)秀的語用方式進行拓展,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高效閱讀之法。
【關鍵詞】寓言;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楊星語,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鹿角和鹿腿》是《伊索寓言》里的一個經典故事,最早以《牡鹿》的篇名入選商務印書館1906年出版的《最新國文教科書》[1],如今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故事講述叢林中的一只鹿在被獅子追逐后,發(fā)現美麗的角讓它差點送命,而難看的腿卻讓它獅口逃生。文本脈絡清晰,展示了鹿對角和腿看法的前后變化,情緒對比鮮明,非常適合用來訓練學生梳理文脈的閱讀能力。但是如何才能抓住這則寓言中鹿的觀點、情感變化,充分發(fā)揮寓言的教學價值?筆者根據自身的實踐和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分類整合,認讀新詞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字詞的認讀永遠是一大重點。比起零碎地進行識字教學,如果能統整詞串,以分類排列的方式進行教學,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認讀效率。分類時一般可分為重難點字、一般性生詞和同類型短語三類。重難點字要排列在前,優(yōu)先幫助學生在對比朗讀中攻克難字難詞;一般性生詞和同類型短語在后,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好詞語、短語。依照這一分類法,我們可以從《鹿角和鹿腿》一文中梳理出以下三組詞串:
1.重難點字
2.一般性生詞
池塘 抱怨 別致 配得上 獅子 哎呀 嘆氣
3.動作類短語
撅起了嘴 ??皺起了眉頭
悄悄逼近 ??撒腿就跑 ???掙脫出來
這三組詞串中,第一組的后兩列為多音字的拓展學習。這是學生最先接觸到,也是最容易留下印象的詞組。該組為文中的重難點字,旨在幫助學生攻克難讀字音,掃清認讀攔路虎。第二組詞語是一般性的生詞,無特殊規(guī)律可循,但是教師可以通過改變認讀方式,如讓男女學生比賽認讀來鞏固學生對這些字詞的印象。本則寓言為動物擬人故事,有不少動物模擬人行為的描寫。因此最后一組為動作類短語,教師可以在學生熟讀后去掉拼音,引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認讀。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興趣、活躍學習氛圍,也能加深學生對短語的印象,積累經典短語搭配。總的來說,將字詞分類整合成詞串后再讓學生認讀的策略,能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生詞短語,為學生流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奠定堅實基礎。
二、對照聯系,啟發(fā)概括
歸納與概括是最基礎的閱讀能力,也是貫穿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重要訓練內容。只有讀得“懂”,明白故事說了什么,知道故事是怎么說的,我們才能和學生談其他閱讀技巧,教學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大多數教師會采用最常規(guī)的方法:先讓學生歸納每個自然段的大意,再引導學生整合大段,概括全文內容。這一作法最為穩(wěn)妥,也能較好地引導學生一步步掌握概括能力。但是教師不該讓學生止步于此,一旦學生熟練掌握了常規(guī)方法,教師也要“從扶到放”,讓“會走”的學生“向前跑”。
筆者在教學本文時,先讓學生分段朗讀第一到第三自然段,然后在教師的幫助下分別找到該段的關鍵詞或關鍵句,分段總結主要內容。學生掌握后,由他們自己尋找剩下自然段的關鍵詞、句并概括段意,與同桌比對兩人的歸納是否一致。最后,教師再對全文概括作出引導。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把剩下幾個自然段的段意歸納清楚了,很棒!讓我們想想看,假如把這些自然段的段意都合在一起,是不是就能概括出全文大意了?誰能用一句話,說說這篇文章講了什么?
生1:說了叢林里的一只鹿。
師:叢林里好多鹿呢,都是課文里的那只嗎?這個概括太寬泛、太簡單了。
生2:這只鹿說自己的角像珊瑚一樣。
師:對!這是這只鹿的顯著特征了。可是課文里還有好些內容呢,這個概括又太狹窄了。
(學生感覺每段分開都能說清楚,但合起來似乎信息太多,沒辦法總結成一句話)
師:讓我們回憶一下,之前大家在概括一個自然段的段意時,是怎么做的?
生:找到關鍵詞或者句!
師:沒錯!同學們來說說,課文的關鍵詞有哪些?
生3:鹿!角!還有腿!
師:聰明!課文中反復提到了鹿喜歡自己的角,但嫌棄自己的腿難看。這個角和腿在文中形成了對比,一個“美麗”,另一個“難看”。這樣一來,我們能不能找到足以概括全文的關鍵句呢?
生4: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
師:棒極了!大家發(fā)現了嗎?我們學習過的寓言,比如上一課的《陶罐和鐵罐》,一個傲慢一個謙虛,一個堅硬一個易碎,也形成了沖突對比,看似強大、美麗的事物卻沒能比得過看似脆弱、難看的事物。寓言通常都會用制造對比和沖突的方式來表現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又通過出乎意料的反轉來說明道理。所以,如果我們能聯系上下文,抓住其中的對比與變化,就能找到文章的關鍵詞、句,也就能巧妙地概括全文大意了。你們學會了嗎?
學生想要準確概括文意,需要在一定高度上統視全文,又要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擾,關注到一些關鍵細節(jié),這對三年級學生而言難度頗大。因此,筆者除了采用常規(guī)手段讓學生分自然段歸納段意后再全文概括,還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找關鍵詞、句的高階歸納法作為基礎。學生在嘗試將多個段意合為文意卻碰壁后,就會發(fā)現想要在平衡高度和細節(jié)的情況下概括全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雖然他們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原理,但是教師已經利用教學分段歸納時的鋪墊,引導學生掌握概括文意的訣竅:聯系上下文,尋找有矛盾沖突的關鍵詞、句。關鍵詞、句集中體現了文本的核心思想,既是文本思想的總結也是細節(jié)的突出體現,找到關鍵詞、句自然會使大量無關的多余信息得到排除。尤其是寓言這類文本短小、對比明顯的體裁,更是訓練學生掌握關鍵詞、句概括法的優(yōu)秀資源。
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時,常規(guī)手段與高階手段要結合使用。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豐富的語境來磨煉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還要輔以不同層次的閱讀練習。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筆者沒有一開始就告知學生更高級、更快速的關鍵詞、句概括法,還是先采用常規(guī)方法帶學生練習,使之一步步掌握最基礎的歸納法。在學生認識到歸納法的局限后,教師才啟發(fā)學生用找關鍵詞、句的方式探索出更高效的歸納法。關鍵句“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是這個故事的高潮,也是這篇寓言所含哲理的核心體現。如果教師主動出示這句話,或是直接告知學生找文末關鍵句就能概括文意,這樣的教學雖然極其“輕松”也極其“高效”,卻失去了讓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也扼制了學生思考和發(fā)現的可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在表面上“不動聲色”,但在教學的“暗流”中鋪設引導,讓學生自主探尋解決的方式,掌握更高階的閱讀技巧,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
三、精選語用,拓展遷移
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語言表述肯定有可取之處。教師還應充分利用課文的優(yōu)秀表述,精挑細選一到兩個語用點讓學生多加咀嚼,感受文學的獨特魅力。若能將語用訓練和對角色形象的感知、對情感的共鳴聯系起來,語文課堂的教學將向教學內容更多元、教學層次更深入的方向發(fā)展。
在教學《鹿角和鹿腿》一文時,筆者以鹿的情緒變化為重心,精選了一些語氣詞讓學生拓展遷移。
(出示課文選句)
“咦,這是我嗎?”
“啊!我的身段多么勻稱,我的角多么精美別致,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么配得上這兩只美麗的角呢!”
師:同學們,誰愿意讀一讀鹿說的這些話?對比一下,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點?
生:(生讀)這些句子都有語氣詞,比如“咦”“啊”“唉”。
師:想一想,這些語氣詞可以調換順序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探究不同語氣詞的不同作用,點撥學生語氣詞的變化表示鹿的情感在變化)
師:看來大家都明白了不同的語氣詞有不同的情感。讀好語氣詞,可以幫助我們體會鹿的內心。我們就以關鍵句為例。
(出示關鍵句)
“鹿跑到一條小溪邊,停下腳步,一邊喘氣,一邊休息。他嘆了口氣,說:‘( ),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
師:我們把三個語氣詞填進去,看看誰能讀出小鹿的內心。
(填入“哦”時,學生可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或是填入“啊”表示驚訝,又或是填入“唉”表達后悔。還可以再行拓展,填入“哈”“哇”“哎呀”等語氣詞,在朗讀中體會語氣詞帶來的情感變化)
師:大家做的都很好!你們都是會表達的孩子。合適的語氣詞可以表達角色的內心,當你為一個角色加上語氣詞,你的角色就會活起來。不要忘了,下次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多使用語氣詞哦!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正是加強文字基礎運用的階段。該時期的語言文字教學還不宜強調語法規(guī)范,而應降低說話、寫話要求,以我手寫我口,讓學生在更寬廣的范圍暢所欲言,在自由發(fā)聲的氛圍體悟情感,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語氣詞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它屬于學生常說、愿說的口語用詞,很適合學生通過替換語氣詞反復感受句子的情感變化,對其日后的人物描寫也有很大幫助。
總而言之,小學寓言教學中,教師應以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為焦點,以增強學生語言素養(yǎng)為宗旨,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學有所成、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范遠波.百年課文《獅子和鹿》的演變分析:兼論寓言故事的教材化處理[J].語文建設,2011(6):53-56.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