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英



摘 要:教學是一種交往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是可教的,可真正具有發展意義的心理品質與能力只能在主體之間的交往實踐中逐漸養成,如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故我們的教學可打破社會和課堂的界限,讓教學從生活而來,把枯燥的知識點融入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在實踐中提升創意意識形態。
關鍵詞:生活場景 創意思維
知識包括結構性知識和非結構性知識或經驗。結構性知識具有相對穩定的概念和原理,而非結構性知識指在具體情境中形成的與具體情境直接關聯的、不規范的、結構不穩定的直接經驗或個人的生活經歷等。非結構性知識、經驗在認識事物或人的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筆者的家鄉是一個眼鏡之鄉,杜橋的眼鏡城被評為中國四大眼鏡城之一。這里的孩子從小就在眼鏡堆里長大的,家里人基本都從事相關職業。在設計本課之前,我跟學生交流:“你認為我們的杜橋眼鏡還可以進行創意設計嗎?”學生很驚訝:“眼鏡就長這樣,還可以創意設計?”
所以筆者利用家鄉的特色文化,選取了生活中的眼鏡作為課堂元素,進行了真實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圍繞“從生活而來”,激發學生創作設計的熱情,喚起學生對家鄉的情感認同。
一、“從生活而來”的導入
尹少淳在《談美術教育》一書中指出,只有讓學生事先知道知識的意義與用途,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創設生活情境是吸引學生注意良好的導入計策。全體學生起立后,筆者請戴眼鏡的同學站立,再輕輕地摘掉眼鏡,然后把眼神聚焦到老師身上,學生體驗到了看不清的感覺,然后再戴上眼鏡。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個小場景,卻折射出了設計的魅力,道出了設計的意義所在。
隨后,筆者與學生一起玩了個輕松的游戲,用生活中的電線,通過折、繞、纏,完成一副不一樣的眼鏡。“熱身運動”完成后,筆者和學生戴上自己剛完成的眼鏡架,秀了各種表情包(見圖1、圖2)。這一環節為后面的設計做了鋪墊。
二、“從生活而來”的場景
課堂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具體場景。良好的情境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其學習興趣。課堂情境可以分為模擬情境和真實情境。模擬情境是虛擬的、模仿現實的,而真實情境是可觸的、現實的。筆者把眼鏡在生活中真實的“物”“人”“賣”“秀”搬到課堂,學生體會到非一般的感覺。
場景一:逛眼鏡市場
筆者把眼鏡貨架搬到課堂現場,數百幅形態各異、顏色絢麗的眼鏡閃亮學生的眼,全場興奮得“哇”地叫了起來,接下來筆者讓學生踩著音樂節奏逛眼鏡市場。學生們取下心儀的眼鏡,仔細看一下眼鏡的形,摸一下眼鏡的質,戴上去,體驗一下眼鏡的感(見圖3)。
接下來筆者采訪學生:“你選的這副杜橋眼鏡最吸引你的是哪里?”學生從眼鏡的造型、色彩等方面進行回答。
筆者采訪第二個問題:“你對杜橋眼鏡的總體印象如何?”學生從親眼看到真實的物(眼鏡)中暢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在逛“眼鏡市場”快樂體驗中輕松掌握了眼鏡的造型、材質、功能。
場景二:真實的會長和委托書
筆者現場播放了一段采訪臨海市眼鏡協會會長的視頻,視頻里會長給了筆者一份“委托書”(見圖6),筆者告訴學生:“我把這份委托書帶到了現場,我要找的設計師就是你們!”
全場一下子興奮起來,學生設計的欲望被點燃了。筆者認為這就是“應用指向”。“應用”思維的教學突出了現實的需要,促進了實際應用,實現了“課堂學習”與“課外需求”的融合。當學生認為自己的設計是有社會價值的,是有生活需求的時候,他們的設計激情是無法估量的。
場景三:杜橋人真實的眼鏡叫賣
為了真實還原杜橋人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各地賣眼鏡的情景,為了表達杜橋眼鏡人那種敢闖敢拼的精神,筆者手握眼鏡,脖掛舊式眼鏡盤(見圖9),在學生中用杜橋方言大聲叫賣:“賣眼鏡噢,杜橋眼鏡質量好,款式好,買副戴戴,包你滿意!”
在親切的叫賣聲中,學生真實感知到杜橋眼鏡人的精神,同時也在杜橋眼鏡人身上尋到了那份自信,從而找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學會自信。
場景四:杜橋創意眼鏡新品發布會走秀活動
這是個創意實踐環節,最先完成設計的十名同學,搶占“最創意設計”席位,這個點的設計中,筆者有意滲透杜橋眼鏡人搶占市場先機的精神。緊接著十位設計師戴上自己的創意眼鏡,自信地走秀。最后筆者采訪學生談談設計的亮點。
收尾時,筆者對學生說:“我把你們剛才在貨架上摘取的杜橋眼鏡送給你們,你們把自己設計的富有創意的杜橋眼鏡送給我,我帶回去交給我們的會長。”
學生不但為得到眼鏡而高興,更為自己的設計有真實的價值而感到自豪。
三、“從生活而來”的鄉土情
教學目標里重要的一部分是情感與態度,它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是一種信念和思想的升華。北大教授錢理群在《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一文中也指出,我們需要重新正視精神的重要性,更好地找到自己心中的“根”。因此,筆者至始至終以“杜橋眼鏡的文化內涵”滲透進整堂課。
(一)杜橋眼鏡歷史的滲透
課堂深入時,筆者聲情并茂地配音了一段介紹杜橋和杜橋眼鏡的視頻,之后表演式地介紹了杜橋眼鏡的歷史,就是為了傳遞杜橋眼鏡人吃苦耐勞、敢闖敢拼的精神。這種精神不但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設計師應具備的內驅力。
(二)杜橋眼鏡自主創新的滲透
當明星代言的帕莎眼鏡出場,筆者說:“這個帕莎眼鏡,你真的得知道!因為它是我們杜橋眼鏡業的龍頭老大盈昌眼鏡公司自主創立的品牌,它已經成為中國四大暢銷品牌之一。”筆者并現場展示廣告款的眼鏡,和學生一起品味它的設計巧妙之處。
四、“從生活而來”的節奏
很多時候,一堂課的效果與學生對老師的感覺是密不可分的。這節課的各個環節筆者就善于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種親近感。
筆者設計這節課,目的也讓學生在休閑、輕松的節奏中享受知識、體驗美的感受。
首先從輕松玩“做眼鏡”游戲中開始,引出課題,再邀請學生逛眼鏡市場,由快樂體驗過渡到筆者動人地講解杜橋眼鏡歷史,聽完眼鏡的發展史。由筆者打趣式地說出:“接下來,廣告時間也精彩!”引出帕莎眼鏡,折射杜橋眼鏡的創新精神,并由一段視頻,把學生帶入對杜橋眼鏡發展瓶頸的思考,走進創意實踐環節,最后是新品發布會走秀活動。課堂充滿了強烈的生活氣息。
五、“從生活而來的”創意作品
在整節課生活化的節奏中,在每個環節的創意實踐中,學生意識到原來美就躲在外面的生活中。學生不再為認為眼鏡只是一個商品,更是生活中的一件藝術品。筆者選取其中的幾件作品和大家分享:
作品一:《親情》(見圖8)
李某某同學的父母長期在外地開眼鏡店,一家人相聚的時間很少。所以李某某渴望親情,她把眼鏡架折成一家人手牽手,其樂融融在一起的場景。她說:“戴著這樣的眼鏡,內心很溫暖!”她把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到了眼鏡的設計中,筆者認為這就是設計的“魂”。
作品二:《帶麥的眼鏡》(見圖10)
王某某同學是一個很嗨的陽光男孩,他愛聽音樂,也愛旅游,所以他設計的眼鏡架的右側鏡腳上隱藏著一根微細的麥克風,鏡框的兩側帶有微型的音響。在外旅游的時候,眼鏡不僅起到遮陽的作用,而且按一下鏡腳上的開關,可以聽聽音樂,甚至可以“麥”幾聲。這樣的眼鏡,一旦問世,我想肯定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追捧,筆者當場給了王某某同學一個大大的贊!
作品三:《“鏡”收眼底》(見圖11)
無獨有偶,潘某某同學設計的這款眼鏡帶有微型攝像鏡頭,出外旅游時有時手里拎著東西,拿出相機或手機拍攝不方便,所以看到美景或美好的人和事,只要輕按鏡腳的按鈕,就可以隨時抓拍,隨心所攝。看來,高科技的眼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方便。
作品四:《鼻梁無負擔眼鏡設計》(見圖12)
楊某某同學是一個先天性近視患者,所以她飽受眼鏡架的壓迫。由于長期的擠壓,她的鼻梁兩側都有深深的“眼鏡鼻頭”的印子。上體育課時眼鏡也很容易滑落。為了解決這些煩惱,她設計了一個環形的眼鏡架,套在頭上,鼻梁處沒有連接,固定靠耳環處的弧形鏡腳圈牢,兩個眼鏡框的上方線和鏡腳連成一根線,可隨意彎繞。這個設計真是近視眼患者的福音。
六、結語
我們的教學要構筑一種促進學習者主動進行知識與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習者,讓他們自己去嘗試理解事物,去探求和建構知識。對學生來說,學習不僅僅是“讀書”與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成為主動收集、選擇、整合、交流信息與創意實踐的過程。而美術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實踐課堂,在實踐創意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汲取生命的內在本質,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和品味,形成正確的態度、價值觀,以獲得美的享受。
(杜橋實驗中學浙江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