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



【摘要】教師對幼兒進行活動指導時,要做一位會“隱身”的教師。在“種蠶豆”的成長故事中嘗試著運用“隱身”的策略,教師后退把幼兒往前推,這種新策略指導能否推進幼兒活動的發展,教師將在實踐中感悟。
【關鍵詞】隱身;種蠶豆成長故事;指導策略
一、耳聞眼見,隱身其后,賦予指導創意
(一)隱身場景—成長故事:看發芽
孩子們把蠶豆放在有水的盆中。幾天后,欣大聲說:“蠶豆有兩顆芽!”妍說:“兩顆芽朝著兩邊長,一顆是往上長,一顆是往下長。”蠶豆的兩顆芽先長出來的往下彎,后長出來的往上長。欣用手一弄,蠶豆那件已經破了的“外衣”不小心就被“脫”了下來了,欣和妍發現蠶豆里面原來合在一起的豆瓣一下子分成了上下兩瓣了。在兩瓣豆瓣的中間就是一個往上長的發芽的苗,另一個是長著須須的根,蠶豆發芽真是太神奇了。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同伴之間的互動,從自身角度發現蠶豆發芽的變化,放手讓幼兒去探究的方式就是“解放式”指導策略的一種理念的真正體現。
(二)隱身目的—促探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教師主動“隱身”其后,把幼兒推到前面來探究蠶豆發芽,讓幼兒通過蠶豆發芽的互動,解放出更多幼兒之間的空間,提供體驗交流的機會,解放幼兒的嘴巴,鼓勵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互動分享引領幼兒去感知蠶豆發芽過程中更多有趣的現象,探究其中的秘密,讓幼兒樂于探究。
(三)隱身效果—真發現
課程游戲化以來,教師已經從“教師主導”慢慢學著“管住手、管住嘴”,轉變視角在兒童自發的游戲中觀察和研究孩子,教師欣喜地發現孩子的自發學習,逐漸有了“兒童視角”。幼兒在寬松不受制約的探究環境中主動認知蠶豆發芽的狀況,在試驗中探究,在觀察中發現,在記錄中表達,在互動中發展。幼兒在獲得運用知識技能的同時,情感、道德、創造等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師“隱身”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聽幼兒的探討,做有心的教師把幼兒自我探究的真實一面記錄下來。隱身后的教師用拍照等形式真實捕捉幼兒在發現蠶豆發芽時的精彩瞬間,豐富種蠶豆成長故事的內容。教師不參與、不發表式的隱身,是一種創意的指導形式,讓蠶豆探究活動回歸以幼兒為主角的真實游戲中來。
二、旁敲側擊,時隱時現,賦予指導價值隱身目的
(一)隱身場景—成長故事:賞花開
蠶豆花開了,菲說:“這花有白色有紫色,還有一個黑色的圓點點呢!”惟湊過頭看看說:“蠶豆花真像蝴蝶的翅膀,真漂亮!”維忽然皺緊眉頭,捂住鼻子說:“真難聞!真難聞!”“蠶豆花的味道有點難聞。”菲湊過去鼻子嗅嗅說。“真難聞!”菲拉著老師說,“老師你也來聞聞這個蠶豆花!”菲迫不及待地追問:“老師,什么氣味?”老師說:“真是一種特別的香味,聞著沒有其他花那樣香甜,這就是蠶豆花與眾不同的香味呀!”教師開始從“隱身”中“現身”出來繼續引導關于蠶豆花的其他秘密。教師跟孩子們一起聊起來:“是不是所有的蠶豆花都是兩瓣的呢?”惟說:“我找的蠶豆花也是兩瓣的。”菲笑起來說:“哈哈,怎么都是兩瓣的?”菲和惟都很確定說:“我們數出來了,蠶豆花真的是兩瓣的。”孩子們親身感受著蠶豆花這種自然物特有的性質,感受到一種參與種植活動的樂趣。
(二)隱身目的—樂探究
在一線實踐中,許多教師常常出現“指導過度”“指導缺位”兩種過頭的現象。教師的指導策略,強調在幼兒實際的探究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地給予一定的引導、幫助和支持。在進行蠶豆開花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要保護好幼兒的好奇心,創設一種游戲性的情景讓幼兒對于蠶豆開花的過程保持持久性的探究興趣。教師運用時隱時現的“游戲式隱身策略”,給予幼兒一種快樂的探究動力。
(三)隱身效果—真思考
蠶豆花的觀察是探究蠶豆活動中的一個過程,教師需要及時“現身”進行“游戲式”指導策略的引導,通過小游戲的指導調動孩子的相關經驗,促進孩子進行真正的思考,從而清晰地了解蠶豆花的獨特性。同時,教師這種參與探究的活動形式還凸顯了幼兒的自主性、真實性。這種半放手式指導就是“游戲式隱身”指導策略逐步推動幼兒去關注蠶豆花的一種動力支持。
三.充耳不聞,隱遁避世,賦予指導新意
(一)隱身場景—成長故事:驅蚜蟲
蠶豆的葉子越長越多,陽發現說:“葉子上黑黑的東西是什么呀?”睿看看說:“可能是葉子上有臟東西吧!”幾天后陽發現了蠶豆葉子上黑色越來越多了,出現了洞洞。大家決定除去葉子上的黑點,大家都拿了餐巾紙開始了行動,睿說:“小黑點怎么黏在葉子上擦不下來?”睿的奶奶一眼就看出了說:“這是蚜蟲呀,它們是吃蠶豆的葉子的。”睿氣憤地說:“這些討厭的蚜蟲,竟敢來搗亂。”第二天他們討論實施滅蟲計劃,用肥皂水來滅蚜蟲。他們在水中放入肥皂泡開,然后倒入噴水壺里,陽對準了有蚜蟲的葉子猛噴,果然這個肥皂水把蠶豆葉子上的蚜蟲慢慢都消滅了。
(二)隱身目的—新體驗
這種“隱身”是在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隱身”后把主動權交給幼兒,幼兒在親自體驗探究過程中引發對蠶豆的積極體驗心理,幼兒的體驗可以是獨立或合作的,以生活實際中的蠶豆為參照對象,充分地自由表達質疑、討論乃至天馬行空般地行動。這種“體驗式隱身”是教師用沉默來支持幼兒自主探究的一種表現,讓幼兒感受在進行探究中成功的或失敗的感受,從而獲得一種新的體驗。
(三)隱身效果—真實踐
教師“隱身”通過“體驗式隱身”指導策略讓幼兒能依據自己的感受大膽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幼兒在自己的探究路上遇到的問題、困惑、嘗試以及解決等一系列的行為都是教師放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的結果。這種“體驗式隱身”指導策略是全身的隱退,教師的全面寬松型的“體驗式隱身”指導幼兒真正成為探究消滅蚜蟲的小小“技術員”。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主動去認識蚜蟲,通過二次嘗試找到能消滅蚜蟲的比較安全的方法。從幼兒親身的感受中去領悟,強調幼兒“體驗”本質就是幼兒親自去嘗試。這樣的體驗不僅尊重了幼兒的個性特點,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體驗”過程具備了發現和創造性探究的基本特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在種植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很多有關植物的經驗,例如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發芽、開花、結果。”“年齡稍大些的幼兒可以進行簡單的記錄,了解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在蠶豆的種植活動中孩子們遇到的一些問題是怎樣來自己解決的?沒有當場解決的問題之后他們又是如何處理的?通過觀察會發現孩子們的好學、好問、好動的一些品質,可以更清楚看到孩子們的一些故事,一些經歷,一些努力。教師的“隱身”助推孩子們更精彩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