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的學習是為了結構化和系統化,讓學生通過一層層、一章節的數學教學,學會基本的理論知識。學習數學知識的神奇之處,就在于能夠從中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能力,可以廣泛地運用于生活實踐。結構化教學是教師在任務型要求的教學模式下,按照原本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對所教的知識根據相同的屬性和體系進行總結,整理出一套輕松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單元整合;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4-0085-02
【Abstract】The learning of knowledge is to structure and systemize, allowing students to learn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rough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layer by layer and chapter by chapter. The magic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lies in the ability to master basic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which can be widely used in daily practice. Structured teaching is a task-based teaching mode for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teaching tasks and teaching goals, summarizing the knowledge taught based on the same attributes and systems, and sorting out a set of relaxed learning methods.
【Keywords】 Unit integratio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數學結構化的教學能力是每個教師必備的教學能力,能夠對章節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此文筆者主要結合小學生的數學教學,從實際問題出發進行分析總結。旨在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綜合學習能力和數學分析能力,改善學生的答題方法,讓他們懂得知識的積累和運用。
一、當前的教學現狀
本文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分析我們當前的教學問題,從中國大部分學校來看。第一,教學的方法過于傳統,教學的形式主要是以應試為導向。因此,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積極響應新型的教學理念,以生為本,以人為本,發展生本教育,突破傳統的教育問題,研究小學數學結構化的教學策略。
此外,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大多數都是根據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知識點比較孤立、零碎,存在較大的分散性,缺少完整的結構。因此教師在教學前需要了解學科,找到學科的基本結構,將知識難點進行拆分,將相關的知識統一進行組織,實現知識信息的簡化,增強知識的可操作性。
二、結構化教學的有效方法探析
(一)同一類的知識點進行總結
在編排單元知識的時候,教材編寫者已經考慮到相關的知識體系,但為了便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應將教材知識點進行細化,開設專門的課題,增設習題以及例子,讓學生充分地學會每一章節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將知識點進行總結,開展結構化教學,幫助學生搭建知識構架,形成知識體系。比如,在教學加減乘除法運算的時候,加法和乘法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例如8個6相加的計算,其中的方法可以是“6+6+6+6+6+6+6+6=12+6+6+6+6+6+6=18+6+6+6+6+6”等,那不難看出,其實加法就是6的倍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加法與乘法相結合,進行結構化教學,讓學生不僅可以學會加法的運算,也會學會乘法的運算,能夠運用自如。
(二)相同的知識點歸類
教師在備課的階段,已經在心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自我數學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會站在整體理論的視角,實現幫助學生整體建構知識體系的目的。同時,從同一類的知識點出發,教師既需要關注下達的教學目標,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數學知識結構和小學生思想認知的契合,找到銜接點進行結構化教學。無論是一章節課,還是單元整體教學,教師都應該圍繞核心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將碎片化的知識通過思維導圖,連接成一個知識網,便于學生及時地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感悟,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的數學知識思維。也就是說,教師要能夠對教材上每一單元的知識點主動進行拆散,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就拿教材中占比比較多的“分數”這一知識點來說,筆者將分數的知識分布點單獨拿出來說,低年級的小學教學未接觸到分數教學,隨著學生認知以及學習水平的累積,在進入高年級(3~6年級)之后,學生的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改善。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將3~6年段課本上所有的分數知識點串聯起來講,幫助他們在鞏固舊知識,連接當前知識點的基礎上,提升對分數的認知,以這種結構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學生學習效率也會呈螺旋式的上升。可以幫助學生起到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效果,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以教材單元劃分為主
教師對數學結構化的劃分可以采用每章節知識劃分法,將章節內所有的知識點圍繞一個教學主題,按照教學的目標進行結構化的聚焦,不管是整節課,還是整單元教學,都應該圍繞教學的核心,將知識點以延伸性和統領性進行總結。由此,教師可將整節課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進行結構化教學,便于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數學教學本身具有模塊性,涉及的核心元素比較突出。比如常見的小學教學章節中“分數意義與理解”這個知識點,教師需要將分數與除法之間的聯系,真假分數、真分數、帶分數以及整數之間的換算,約分以及通分等數學問題一一陳列,這些版塊、知識點其實是互相關聯的。就拿最常見的除法和分數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將6個橙子分為6分,那么每小朋友可以分到幾個呢?如果將3個橙子分給6小朋友,那么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到幾個呢?如果將1個橙子分給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到幾塊呢?在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學生能迅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區別。
(四)以列舉的形式進行知識結構化教學
單元知識體系的建立,結構化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其中的銜接點與知識重、難點。比如在學習奇數與偶數的知識點時:奇數+奇數=偶數;奇數+偶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教師可以從這個知識點出發,引導學生以十以內的數字開始計算,由此進行論證。比如,1是奇數,2是偶數,1+1=2;就可以得出奇數+奇數=偶數;1+2=3,得出奇數+偶數=奇數;2+2=4,偶數+偶數=偶數;7-5=2.得出奇數-奇數=偶數。從這個列舉就可以得出,奇數與偶數的排列是連續性排列的,一單一雙的數字排列順序被稱為奇偶數。教師列舉通俗簡單的實例,可以讓學生把結構化的知識點理解得更透徹。
(五)基于任務型教育的結構化教學需要以人為本
當前的小學生思維比較靈活,對知識和學習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想法。因此,基于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更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知識需求。假設學生覺得在分數與有理數章節的學習過程中,結構化學習比較符合自身的興趣特點和認知特點,更能加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那結構化教學的開展就需要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另外,教師對數學知識的串聯教學要避免一本正經地進行講授,可以采用順口溜、口訣等形式進行結構化教學串聯,增強良好教學的氛圍和教學的互動性。結構化教學不是理論化的板書呈現,而是基于學生對知識掌握能力的提高,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進行結構化設立,旨在幫助學生簡化教學的難度,提高其數學學習興趣,以此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學習成績的改善。
結構化教學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是如何從教學工作的實際中找到學生與教學方法的契合點是我們仍需探討的問題。教學的根本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我們不能顛覆了教學關系,應本著對學生教學成果的關注以及教育初心,開展結構化教學,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主,與學生一起探討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姚蕊.小學數學主題單元教學的整合策略[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9(20).
作者簡介:谷尚品(1981.03-),男,漢族,浙江永嘉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