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合尼牙孜·巴拉提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其他文明建設的全過程。本文分析了草原規劃建設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對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相應的實施策略,期望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草原規劃建設;價值分析
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并實現共生。在良性發展的基礎上,取得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和。當前,我國生態急劇退化,環境污染日益加重,自然資源逐漸緊缺,面對這些問題,在草原規劃建設中,必須要堅持生態文明理念,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經濟建設中,以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實現中國夢與兩個100年奮斗目標。
1? 生態文明建設在草原規劃建設中的必要性
1.1? 遏制草原生態退化,解決草原生態環境問題
隨著人口的增長,游牧業已經不能符合當代生產力發展需求,而由于利益的驅動,過度發展旅游業、過度放牧都導致草原生態功能遭到破壞。而草原生態功能的喪失會導致我國草原地區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不利于提升牧民生活水平。由于受到生產方式弊端的影響,導致產生草原保護不力與草原使用不當等問題。在以往,草原大都是通過四季輪牧方式進行放牧,而當前,則會通過劃區輪牧方式開展放牧,在固定地區,牲畜長時間覓食與活動。會導致植被數量減少,不利于草原的反復、長期利用,導致草原生態退化。在云南,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不得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大量開發本地資源,引進高消耗、高投入的金屬冶金、化工產業,這種發展模式導致能源資源矛盾尤為突出,甚至造成了次生災害。
1.2? 順應自然,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草原規劃建設中,生態文明建設可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可以繼承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結果,順應自然,使人與自然實現共同發展,將生態文明貫穿于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建設過程中,可以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態發展。草原是農業、畜牧業的發展基礎,在改革開放之后,草原經濟在人口發展與我國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工業文明也為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歷史教訓。由于過度開采、亂砍濫伐,導致出現水資源枯竭、沙塵暴、草原荒漠化、草場退化等一系列問題,而草原也呈現出其肆虐的一面。因此,在草原規劃建設中,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人與草原共生的生態系統。當前,我國草原地區依然沿用傳統的經驗,發展方式缺少相應的生產技能、生產方式、發展模式、生產技術,同時缺少經營管理團隊、發展帶頭人、專業技能人才,技能培訓與知識學習方式單一,沒有應用與推廣新技術,有的牧民在培訓中并未掌握真正的知識技能,因此,要以生態文明發展為理念,將精細化生產、環保理念、生產知識融合起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 生態文明建設在草原規劃建設中的實施路徑
2.1? 開展草原生態修復工作,堅持恢復、保護、節約的理念
要不斷修復草原生態,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當前,我國草原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草場緊缺,草原面積不斷縮減。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我國生態安全屏障遭到破壞,因此,需要開展草原生態修復工作,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堅持恢復、保護、節約的理念,建設美麗中國。開展蟲害治理、施肥、除雜等發展手段,并實施禁牧、輪牧、休牧等制度,解決草場不斷退化的問題,使草原改變以往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轉變為精細化發展模式。監管草原植被恢復情況,制定植被恢復方案,使資金技術能夠實施到位,促進草原植被恢復,通過保證金制度激發全民參與的積極性,并建立政府監管,構建完整的生態恢復機制。另外,要遵守草原的征用管理方法,節約草原資源,實施草原征用管理制度,打擊破壞植被草場、濫挖野生植物、亂砍濫伐等行為。
2.2? 構建完善的生態文化制度體系,加強生態建設決策部署
我國草原資源豐富,面積大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0%。西北地區風沙強悍,氣候干旱,遠離海洋,是主要的草原區。草原資源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同時也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基礎,為西部地區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我國甘肅、四川、青海、新疆、內蒙古、西藏等地地理位置獨特,是主要牧區,適合牧草生長,為少數民族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源。草原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因此,要堅持評價合理、監管到位、保護科學、產權清晰的原則,構建完善的生態文化制度體系,加強生態建設決策部署,使草原能夠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并獲得永續發展。草原生態保護制度包括生態紅線保護制度、禁牧放牧制度、生態補償制度、草原平衡制度等等,在此基礎上,要不斷探索生態保護舉措,不斷審視治理中的問題,增加生態容量與森林資源總量,促進現代林業發展。堅持保護環境基本國策,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3? 結語
草原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分、改善空氣質量等生態功能,草原退化引起生態環境的惡化。保護與建設草原,遏制草原生態惡化趨勢,改善生態環境是草原今后發展重點。因此要開展草原生態修復工作,堅持恢復、保護、節約的理念,構建完善的生態文化制度體系,加強生態建設決策部署,實現草原規劃建設的有效性與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秀仁娜.生態思想政治教育在草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功能探析-以青海省海西州為例[J].亞太教育,2019(17):77-78.
[2] 張自和.充分發揮草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A].2015中國草原論壇論文集[C].201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