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新 付文君
摘要:通過對伊犁河谷小麥銹病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總結防治小麥銹病最佳防控措施。
關鍵詞:伊犁河谷;小麥銹病;原因;防控措施
小麥銹病有條銹、葉銹、稈銹三種,伊犁河谷以條銹為主,是伊犁河谷小麥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普遍發生。主要在新源、特克斯、尼勒克、昭蘇等縣發生最為嚴重。小麥植株感病后,主要是營養被剝奪和水分的過度喪失,其次是葉綠素被破壞,光合作用面積減少,造成灌漿不良,籽粒秕瘦,從而影響小麥產量。條銹病是典型的氣流傳播、大區流行病害,具有發生區域廣、流行頻率高、危害損失重的特點。州直冬麥主栽品種主要有伊農18號、伊農20號、伊農21號、新冬36、新冬52、53等;春麥品種有寧春16、17、18、33號、永良15號等。其中伊農系列品種對小麥條、葉銹高抗,但伊農18由于栽培時間較長,抗病性有所下降;寧春系列抗銹病性差,中感銹病。
2016年和2020年伊犁河谷小麥銹病嚴重發生,嚴重制約著我州農業生產的健康、穩步發展。一般年份冬小麥銹病在伊犁河谷5月下旬中期開始流行,5月底條葉銹開始混發。春麥田銹病的發生則晚于冬小麥1月有余,其銹病流行始于6月下旬。
1? 小麥銹病發生規律
小麥條銹病在伊犁河谷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侵染循環,分為越夏存活、秋苗傳染、越冬和春季流行四個階段。東部縣夏季氣候較涼爽,旬均溫為15~20℃左右,8~10月銹菌孢子在晚熟春麥及自生麥苗上越夏,10月下旬越夏菌源隨風傳到中部冬麥區,導致秋苗侵染在麥葉組織里越冬。翌年春季小麥返青后,越冬菌絲體復蘇發展,到旬均溫上升到10℃左右,開始先后顯癥產孢。冬麥田一般4月中下旬就可以在麥葉上查到銹病孢子,主要是條銹。通過多年的調查和銹病的實際發生情況,總結出小麥條銹病在伊犁河谷如不是特殊年份,一般是5年一次大發生,3年一次中偏重發生,一般年份中度發生。
2? 小麥銹病發生原因分析
(1)氣候因子。歷年觀測結果表明,冬季12月至翌年1月、2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多的年份,利于病菌侵染,直接影響早春病原,春季4月上旬~5月下旬的氣候條件,特別是5月份的降水和氣溫,則決定當年發病程度,這一時期的降雨天數達到10日以上,總降雨量達到90mm以上,日均溫15℃左右時,病害發生則較為嚴重。冬季積雪時間長,有利于銹菌的安全越冬,春季冷暖交替、升溫不穩定,階段性低溫天氣較多,對小麥銹病的傳播發生發展有利。因此小麥條銹病發生流行與降雨量、溫度的關系密切,
(2)菌源量高,系統調查資料表明,主要與翌年早春菌源在田間發生較早和病田率較高有關,特別是4月上中旬病菌孢子在田間顯癥且病害流行速度較快,這兩者相結合與發生程度呈正相關。特殊區域環境條件如伊寧市、察布查爾、鞏留、新源,此區域是我縣常年種植冬小麥的主要區域,也是小麥條銹病越夏菌源區域,有特殊氣候條件,降雨充沛,田間種植密度大,這些條件都為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因此小麥在這個區域發生重且流行速度快。每年此病都是在新源縣吐爾根農場最先發生,吐爾根鄉位于新源縣的中東部,年平均氣溫在7.5~9.2之間,降雨量在500mm,為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流行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吐爾根鄉被定為小麥條銹長期監測點。根據該點小麥條銹病發生的早、晚及輕、重,可初步作為預測伊犁河谷小麥條銹病發生與流行的重要依據。
(3)品種感病性,抗性差。小麥品種感病程度,對小麥銹病發生流行作用大,同一年份不同小麥品種對小麥銹病抗性差異顯著。如近幾年新冬系列大面積推廣和種植是導致病害大發生重要因素。尤其是新冬33號抗病性差導致部分區域產生傳病中心。
(4)早播田且種植密度大的田塊小麥條銹病發生重,由于田間密度大通風透光性差,造成田間高溫高濕,極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流行。
3? 防控措施
我州屬條銹病菌越夏區和春季流行區。從常年病害發生情況看,新源縣發病較早、病菌侵染時間長、危害損失較重,易引起流行;其它縣市發生呈中度發生。因此,小麥條銹病防治的重點是最大限度地壓低越冬菌源量,控制病害流行,將病害危害損失降到5%以下。
(1)推廣抗病品種,搞好品種合理搭配
種植抗病品種是控制條銹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伊犁河谷種植伊農18號、新冬20、新冬21號、新冬41號等中、高抗品種,搞好多質源品種的合理布局,避免小麥品種單一化,延長抗病品種的種植年限。
(2)大力推廣藥劑拌種,減輕秋苗發病
藥劑拌種既能推遲發病,又能減少秋苗菌源,有利于控制小麥條銹病春前流行。因此,要把大力推廣藥劑拌種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或2%立克秀拌種劑200~300ml拌100kg種子,作為預防條銹病的主要措施來抓,力爭藥劑拌種面積達到90%以上。
(3)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條銹病
在重發區和常發區示范推廣多種作物的插花種植,避免小麥大面積成片種植或與大麥、胡豆、蔬菜等其他作物間作;或進行3~4個遠源品種的混播,利用生物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控制條銹病流行。
(4)抓住發病初期施藥,控制病害流行
根據小麥條銹病的流行規律和發生特點,藥劑防治的關鍵是抓住發病初期施藥,控制發病中心,防止病情擴散和蔓延。當大田內病葉率達到0.5%~1%時進行防治,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參考文獻
[1] 毛玉霞.小麥銹病診斷與防治[J].農家參謀,2020(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