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芝
摘要:開展營林造林工作,是林業工程建設的重點內容,會對林業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本文針對營林造林技術,對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從水土資源與生長環境、病蟲害與安全保障、林木抗性與良性發展,這三個方面展開探究分析,以期能夠為開展營林造林工作、提高重視程度,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營林造林技術;林業發展;水土資源
0? 引言
在林業產業發展期間,通過開展科學的營林造林工作與技術,可以有效確保林木生長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推動林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因而針對營林造林技術,對林業發展的重要性進行探究分析,具有極大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1? 保持水土,改善生長環境
科學運用營林造林技術,能夠起到保持水土平衡,涵養水源的重要作用。在運用該技術期間,依靠擴大地被樹木的種植面積、種植規模、種植效率,可以有效避免發生水土流失問題,保護土壤不會受到流水侵蝕,或是有效降低侵蝕程度。在我國河南省的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附近,每逢夏季雨季汛期來臨,便會容易造成這部分地區的河床土地遭受損壞,或是淤泥大量堆積,因而需要大規模開展營林造林工作,種植林木,以此預防水土流失。在旱季時期,通過種植大量樹木,能夠有效減緩水資源的蒸發和流失;每逢風沙較大時節,林木的根系也可以牢牢抓住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對土壤產生重要的保護效果。
通過對林業造林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有效保護當地的水土資源,確保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營養物質不會流失,保護土壤肥力,營造良好的林木生長環境,因而更有利于林木的生長發育,提高樹木的生長質量,進而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林業發展。
除此之外,通過運用營林造林技術,可以強化當地水土保護能力,增強森林生態調控水平,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凈化周圍空氣,減小自然災害造成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林業企業、林業部門與地方政府之間,可以開展共同合作,充分發揮其生態優勢,在該地區及其附近適當發展旅游行業,解決部分林農的就業問題;并圍繞林業旅游來帶動周邊地區的餐飲、酒店等相關聯產業的發展,一舉多得,構建林業產業經濟鏈,拓展經濟效益來源渠道[1]。
2? 清理蟲害,提供安全保障
各級各地區林業部門,在開展營林造林工作期間,為了有效防治樹木蟲害問題,最重要的環節,便是找出蟲害的擴散源頭,從根源方面予以控制,從而減小蟲害發生的概率。在培育中幼期林木時,由于這類林木抵抗力較差,屬于誘發病蟲害的重要源頭,為此要注重嚴加管護,盡快清理蟲害問題。通過對營林造林技術的科學運用,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措施,可以有效起到防治、清理蟲害的效果。
近些年來,我國河南省各級各地區林業局,根據相關營林技術規定與要求,大規模、大批量地清除松樹枯死病、楊樹黑斑病、楊樹爛皮病等病害;剿滅草履蚧蟲、楊樹舟蛾、天牛蟲、刺蛾、蚧螬等蟲害。隨后,又開展了相關措施,針對受損較重的樹木,實施集中定點銷毀與處理,重新栽種培育了抗性較強的樹種,以此有效將經濟受害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通過對營林造林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有效防治病蟲害問題,提升樹木的健康生長率、成活率,保證林木數量與質量,擴大林業經濟效益,會對林業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
3? 增強抗性,促進良性發展
林木在生長期間,必須要吸收足夠的養分,以此確保樹木健康生長。通過運用合適的營林技術,對樹木展開及時、合理地追肥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樹木生長質量。實際上,抵抗力較差的樹木容易遭到白蟻啃食、寄居,倘若在造林后的一年時間內,對樹木采取追肥與嚴格管理,便可以大幅度提升樹木自身抗性與適應力。除此之外,不同的樹種所發揮的害蟲抵抗表現,也會存在差別。比如楊樹容易遭到蚧螬、天牛、舟蛾、草履蚧等害蟲侵害,而松樹容易遭到松毛蟲、松材線蟲、松干介殼蟲等害蟲侵害。在造林期間,林業部門通過采取營造混交林的方式,尤其是營造針闊混交林,并選用抗性較強等樹種實施栽植,可以有效提升樹木整體抵抗力,降低害蟲的肆虐與安全威脅。
林業是我國的傳統型支柱產業,產業覆蓋到造紙業、木材加工業、化工業等重要領域,屬于重要的工業生產原料。通過運用科學的營林造林技術,來開展追肥工作、管理工作,適當地采取營造混交林措施,可以有效強化樹木的抵抗力,防止或降低林木遭受病蟲害侵襲的幾率,樹木的成材質量可以得到有效保證。因此,在工業原材料提供方面,能夠有效提高林木資源的單位價值與總體價值,提升產品附加值,拓展相關行業市場,有效促進林業產業的良性發展[2]。
4? 結論
綜上所述,積極開展并推進營林造林工作,科學運用營林造林技術,對于改善林木生長環境、確保林木健康生長、提升林木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是實現我國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相關林業部門應當提高重視程度,熟知營林造林技術對林業發展的重要性,進而確保林木健康生長,確保林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沈志清.現階段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作用探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17):1.
[2] 賴梓輝.營造林技術在林業建設中的應用[J].農家科技,2019(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