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姿凝
摘要:藝術隨著時代的更新不斷向前發展。西方超現實主義思想的傳入,為我國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創作靈感和方向。由于受到超現實主義繪畫空間觀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工筆畫家開始關注工筆畫空間的表現形式,力求在空間表現方面尋求更多的機會,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基于超現實主義繪畫空間觀念對當代工筆畫空間表現的影響展開探究,找到一種既符合當下時代的審美需求,又能區別于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的空間表現方式,以豐富當代工筆畫空間表現的語言形式。
關鍵詞:超現實主義;當代工筆畫;空間;視錯覺
在當今社會語言趨向多元化的時代,畫家想通過繪畫呈現給觀者的更多是表述畫面空間之外的空間,在營造空間表現的過程中,畫面中也呈現出多維的空間層次,呈現出時空的融合和真實與虛幻的復疊。筆者對于具有標桿意義的當代工筆畫作品進行分析和闡述,認為新的空間表達和新的空間形式的出現不僅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也是思想觀念轉變的直接結果。
一、西方超現實主義繪畫在當代工筆畫空間中的表現
(一)隱喻表達——多層次的寓意空間
繪畫不僅是描繪畫面中的客觀事物,也是傳達畫者的思想精神,所以畫面的思想情感總是依托于畫面中的物象得以呈現。當代工筆畫家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精神,運用一些符號和生活中的物象,通過隱喻的手法進行間接的表達。畫面中被運用組合的物象也不單純表現本身的寓意,而是被賦予了新的定義,重組后闡釋了一種新的理解。畫家選擇一些有意義的事物元素,能夠使其觀者很容易通過畫面產生思考和共鳴。
在當代工筆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領悟到超現實主義繪畫空間觀念之后回歸傳統中國畫,但并不是延續傳統繪畫,而是將西方藝術思想和中國傳統繪畫相融合。在畫作《Medusa的預言》中,可以看到畫面中運用的元素有女人、蛇、仙人掌、棕櫚樹、遠方景色電線桿等,將看似普通又毫無邏輯的物象放置在同一畫面空間中組合到一起。畫面描繪的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蛇和女人分別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再與畫面中的希臘神話蛇發妖女Muduse結合,形成一個思考的線索。張見自己這樣說過:“我選擇棕櫚入畫,是因為我欣賞它那種綿密如織的感覺,那種毛茸茸、揮舞手臂、富有生命觸感的東西,或許是其他植物不具備的。”畫家所設定的畫面符號,都帶著畫家對于畫面的哲學思考。再看一幅畫有人物肖像的作品《向瑪格利特致敬》,這幅不同于以往我們概念中的肖像畫,畫中描繪了一位披著婚紗的女人和一個懸浮的煙斗,呈現對視的狀態,讓人摸不著邏輯。通過畫家對自我觀念的闡釋,觀者了解到:畫面中煙斗的元素是代表了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瑪格利特的名作The Treachery of Images,而白色的婚紗通常是純潔的象征,兩種元素的組合表達了對瑪格利特純潔的敬意,體現出了超越時空的對話。
張見的“桃色”系列作品中,畫面主要有人、太湖石、布這三種元素構成多個層次,每個層次都可以分開解讀。畫家運用多種元素構成畫面的層層空間,將傳統的文化元素運用到現實生活場景中,表達當代人們的思想。作品中的桃花、太湖石都是具有傳統文化意味的元素,而通過這些半遮半掩的女性人體作為畫面線索,將太湖石、桃花、綢緞這些具有隱喻作用的元素串聯起來,將畫面進行空間的分割,營造畫面的空間幻象。這些元素結合于一幅畫面中,表達了畫家的思緒。當代工筆畫家在創作畫面時更加注重觀念的表達,在表達畫家內心潛意識的同時,也使畫面的意境有所提升。不同寓意的元素處于同一畫面空間,加強了平面空間語言表現的豐富性。畫家所營造的空間幻象,也是畫者思緒的隱喻表達。
(二)錯位同構——時間與空間的同構
時間是人類存在的印證,代表著生命的尺度,也是生命延續的空間。在畫家的主觀世界里,往往沒有時空的界限,過去和未來可以同處于同一空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正常秩序,這種突破不僅體現在二維的畫面中,也體現在三維空間中。當看到長卷裝裱形式的繪畫作品時,觀者的視角在展開與收卷的過程中游走,在欣賞的過程中,不只是在畫面空間上停留,還延伸到觀者所處的空間中。在創作的過程中,主要通過時間與空間的錯位和矛盾時空的重合來制造心目中的幻象空間,但這并不是畫者隨意搭配組合,而是用連接時間與空間的符號和線索,把觀者拉入畫家布置好的空間中。
在畫家高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畫面中的自由,《思無邪》畫面中有現代女性生活中常見的高跟鞋,也有傳統的女性佩戴的肚兜,把有關于女性的兩個時空的物品同時放置在一個畫面中,其中每個物品都是相應時代的代表,畫家將時間與空間融合,使觀者觀看到作品時可以進行時間和空間的溝通交流。我們在她的畫面中經常可以看到超時空的物象同置。在作品《子不語》中,一位古代仕女側臥在床榻,而在畫面的左側描繪了一把蕾絲扇面的折扇,仕女的寓意是過去和歷史,而蕾絲是屬于現代女性的符號,二者的大小比例也并不符合現實規律,人物被主觀縮小。畫面的精心設計是為了制造出作品的虛幻空間,增加觀者的幻象感受。兩個時代的因素,結合到一張畫面中,但并無違和感,畫面整體呈現出和諧的狀態,使我們更容易領略到時間與空間相交融所產生的豐富內涵,給畫面空間的營造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張力。
(三)空間復疊——真實與虛幻的游走
“復”有返回、恢復、還原、再、又、繁復、重復之意,又通“覆”,有覆蓋、蓋住等義;而“疊”意為層層堆積。復疊也作為一種修辭手法運用在詩詞歌賦中,相對于自然空間的“實”,工筆畫中也重視畫面中“虛”的表達,這種說不清、道不破的意境,引發觀者的無限思考。而把復疊運用在工筆畫中,則體現為對畫面空間處理的手法。通過畫面空間中元素的重新解構和重組,使畫面空間中對于情緒的表達方式愈加豐富,在繼承古代繪畫的精髓時,還與時代接軌,展現呼應時代的獨特藝術語言和觀念。
當代工筆畫中一些畫家將畫面中的物象進行拆解然后變換角度將其組合,從而形成新的幻象空間。徐華翎的作品《我看·看我》屬于“雙層系列”的繪畫,第一層描繪的是女孩上半身背影,第二層是畫家拍攝的攝影作品,一幅湖面遠處是樹林的照片,將兩層畫面重合,使畫面氣氛氤氳朦朧。觀者既可以站在畫面空間之外欣賞這幅畫作,又可以將自己帶入畫面中,這種幻象空間的營造,給觀者帶來更新穎的視覺體驗。當代工筆畫中,表達現實與夢境的作品屢見不鮮,即通過繪畫藝術將真實的人物與虛幻的場景結合。“虛則實之,實則虛之”這種真實與虛幻的空間,更能在神秘的幻象中傳達更深層次的精神和意蘊。除了時空的重構,當代工筆畫家將物象進行解構,把不同范圍的物象不按常規思路進行組合重疊,賦予空間現象新的定義。
二、對當代工筆畫借鑒西方超現實主義繪畫空間
觀念的思考
工筆畫的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漫長的創作過程,這不僅需要對繪畫技法的熟練掌握,更需要內在修養和理論知識的提升,才能使作品具有真、善、美的品格和審美價值。在創作過程中,需要進行自我意識的探索,通過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在對超現實主義繪畫空間觀念的探究過程中,保留傳統美學思想,找尋屬于自己的空間表現語言,創作出具有精神內涵和個體情感的優秀藝術作品。
(一)內生外輔環境下的反思
西方的藝術思想隨著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不斷地影響著國內的青年藝術家們。雖然超現實主義繪畫思想對當代工筆畫創作產生了影響,推動了當代工筆畫的發展,但是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外來的文化思想。超現實主義的空間觀念傳入中國后,雖然推動了傳統工筆畫發展的多樣性探索,但也使國內產生了中國本位還是西方本位的爭論與思考。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的藝術觀念也存在著精華與糟粕,如果一味地接受,則會忽視傳統繪畫的思想觀念。如當代有些工筆畫一味地求新,隨大流,只關注表面形式而忽視了藝術的內在精神,使得藝術失去了內核,丟失了靈魂。因此,對于“借鑒”要正確理解,在保留中國畫本質特性的同時,尋求創新與改變。
(二)筆墨當隨時代
明末清初畫家石濤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之說,回觀中國傳統繪畫歷史,每個時代都涌現出代表當時時代風格、審美意識、繪畫技巧、畫面形式的作品和畫家,其時代烙印深深地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燦若星辰的歷史作品體現著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畫家的獨特審美理念,如記錄唐朝貴族婦女生活狀態的《簪花仕女圖》等。以此可見,每個時代的作品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精神訴求,其審美意識也各有千秋。畫家將時代精神付諸筆尖,表現在畫面空間中,展現出了不同的意境。因此,筆墨隨著時代發展變革從未停歇。
然而,現代社會中,文化、科技高度發達,傳統人文精神與現代人的思想觀念等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生活形態的變化也帶來了思維形態的變化和差異。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所見所聞都是現代生活景象,因此在繪畫創作時,視角體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傾向,其表達和技法也在突破創新,與時俱進。因此,以批判和發展的眼光來探索當代工筆畫的新規律和發展途徑,對我們來說任重而道遠。
三、結語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了西方超現實主義繪畫對當代工筆空間表現的影響。筆者探討了西方超現實主義繪畫空間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分析了其對當代工筆畫空間表現方式的影響,認識到繪畫空間并不只是對物象的客觀描述,也不只是將畫面元素進行簡單拼湊而組成的圖像。如何通過解構和重置畫面空間來表達創作主體的潛意識情感,已經成為當代工筆畫家應該探究與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肖志偉.淺析當代新工筆畫中圖形的符號化和隱喻性[J].東京文學,2012(7):15-16.
[2]朱朱,徐累.世界的軀殼 徐累訪談錄[J].東方藝術,2006(8):57-59.
[3]蔣勛著.美的沉思[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215.
[4]張見.新工筆文獻叢書:張見卷[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