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榮榮
摘要:在現代繪畫史上,塞尚是一位繞不開的藝術家,我們都非常明確塞尚油畫中強烈的結構性、建筑性,但是往往忽略了他為達到這種特性所采取的方式。盡管有很多藝術理論家探討過塞尚油畫中的色彩,但對于塞尚油畫中所呈現的這種色彩背后的邏輯及其鮮明的秩序特征卻未做深入的分析。從形式主義及圖像學的角度出發,論述塞尚油畫中色彩所呈現出的秩序性特點及其美學意義具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塞尚;色彩;秩序感;美學啟示
色彩作為基本的繪畫造型元素,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往今來藝術大師們對于色彩的探究接連不斷,形成了很多色彩理論。19世紀末被推崇為“現代繪畫之父”的法國畫家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在繪畫中對于色彩的探究突破了以往古典主義的“棕褐色的調子”,也打破了印象派只表現光照耀下物體的瞬間印象的描繪方式,建立了一種與自然平行的描繪物體的方法,即以自然的秩序來深度觀察并不厭其煩地剖析物體的結構,用色彩來塑造形體直到形成一種永恒的畫面感。
英國藝術批評家羅杰·弗萊對塞尚的作品進行了五個分期,分別是青年時期、印象派時期、成熟時期、晚年時期、最后時期。青年時期他的作品是一種內心視像,他把飽滿的熱情傾注于繪畫,但卻由于缺乏真情實感與繪畫技巧,無論在造型和色彩的運用方面都顯得稚拙與狂躁,所以他油畫作品中的色彩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有一種秩序感,這種色彩秩序感是隨著他繪畫觀念的發展變化、技法的成熟而逐漸形成的。
一、何謂色彩的秩序感
秩序的原意是指有條理、不混亂的情況,是“無序”的相對面。按照《辭海》的解釋,“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齊守規則之意”。色彩是指光對物體反射到人的眼睛所引起的一種視覺心理感受。色彩的秩序感即色彩在畫面中呈現出一種有序的規律,如色調冷暖均衡、對比充滿節奏和韻律等。這種規律不但呈現在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上,而且它和形體相鋪相成,融合統一,也形成了一定的規律。羅杰·弗萊曾指出:“在我們的感覺中,我們所要求的性質首先是秩序,沒有秩序我們的感覺會混亂不堪和茫然無措,其次是變化。”可見秩序感在藝術審美價值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赫伯特·里德曾經說過:“塞尚的意圖是創造一種藝術的秩序來呼應自然的秩序,并獨立于他個人的混雜感覺。”塞尚利用色彩的秩序建立起了他感知事物的方式,即把色彩按照序列組合的方式排列于畫面,進而建構他筆下的物體。仔細端詳塞尚的作品你會發現他畫中的蘋果上、圣維克多山上,以及他繪制的夫人、朋友、傭人等肖像作品中,這種有序的色彩安排幾乎無處不在。
二、塞尚油畫中色彩秩序感的體現
塞尚油畫中色彩的秩序感主要是通過劃分圖層、色彩對比、漸變調和所體現的。塞尚認定,創作一幅風景畫就像創作一首交響樂曲一樣,通過色彩的“調音”和運用對照法創作“和聲”,而不是單純教條地使用明暗對照法。他利用色彩劃分圖層建立畫面關系,運用色彩對比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運用漸變調和使得畫面和諧統一,通過三者結合,讓秩序感貫穿始終。
(一)劃分圖層形成秩序
我們不難發現,塞尚筆下描繪的物體形象相對比較簡單且易于區別,這除了因為他的選材之外還與他對于畫面的處理方式有很大關系。在造型時塞尚常常將物體簡化為幾何形狀來進行描繪,在賦彩時他通過劃分圖層來整合物象建立畫面空間關系。通過將物象劃分為不同的圖層,使每一個圖層都有其確定的顏色,再進一步確立起某些清晰分節的色面,最后運用色彩的對比、互補、大氣和光線變化,把各個圖層又和諧地交織在一起,統一于同一個畫面。例如,在作品《塞尚夫人》中就有明顯的圖層劃分的效果:背景統一為墨綠色(圖層1),沙發為大紅色(圖層2),人物的上衣為藍綠色(圖層3),裙子為黃綠色(圖層4),人物的膚色統一為黃、綠、紅相間色(圖層5),頭發為深棕色(圖層6)等。在這些基礎的色調之上,再進一步去處理所劃分的這些圖層之間的色彩關系以及各圖層中的色彩的細微變化。
通過這種劃分圖層的方式,把原本令人眼花撩亂的豐富多彩和錯綜復雜的物象歸納為幾個清晰的圖層,著重大而化之圖層與圖層的整體關系,摒棄了單純的自然印象,省去了物體細部的描繪,畫面色彩清晰明了,物體的主次對比、空間關系也因圖層的劃分更加明確,從而使作品產生一種和諧統一、主次分明的色彩秩序感。
(二)色彩對比形成秩序
色彩的對比包括冷暖對比、色相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面積對比等。塞尚經常使用色彩的冷暖來表現立體感,例如在作品《穿紅背心的少年》中畫面背景的冷綠、冷紫與男孩臉部的黃色和大紅色的背心形成了強烈的冷暖對比,而固有色為白色的襯衫被處理為暗部泛一點冷綠、冷紫,與亮面的淡黃形成了冷暖對比,促使手臂的明暗關系更加凸顯。在這幅畫中也不乏色相對比,如襯衫暗部的紫色與人臉上的黃色為互補色,紅色的背心與整個泛綠的背景為互補色,褲子的藍色與腿上蓋的毯子的橙色為互補色,等等。這種互補色在增加了畫面的視覺張力的同時,又形成了明顯的色彩秩序。此外,畫面整體呈現出一種灰綠色調,而大紅色的背心明亮醒目,與灰綠色調形成強烈的明度對比。在純度對比上也有明顯的安排,例如畫面的中心人物身上衣服的色彩純度明顯比背景的色彩純度高,從而將觀眾的視覺一下子聚焦到了人物的身上,形成鮮明的主次對比關系。
這種通過色彩對比來塑造形體、建立畫面秩序的方式不同于以往單純利用黑白灰的素描結構關系塑造形體的方式,而塞尚在色相、明度、純度的對比上往往是綜合考慮,而不是孤立地處理。他的意圖是表現物體堅實的體積和畫面穩定和諧的結構,依據色彩的對比秩序使得色彩與空間、色彩與形體,完美融合于一個既有古典主義的靜謐又有印象派的熱烈的畫面。
(三)漸變調和形成秩序
漸變調和是形成秩序感的一種典型方式,當色相、明度、純度按級差進行遞增或遞減時,必然產生一定的秩序和有規律的變化。它像是一座溝通色彩之間微妙關系的橋梁,讓各個或協調或沖突的顏色逐漸過渡,交融為一體,從而避免沖突。通過漸變與調和不但可以在相對呆板的單色上增添變化,還可以讓紛繁復雜的配色形成秩序。
在塞尚的1877年繪制的自畫像作品中,臉部的色調呈現出由淺到深的暖色調色彩漸變關系,如人臉最亮的部分為淺肉色,逐漸漸變為淡黃色、土黃色、赭石色、深褐色等,而衣服上的色彩漸變更加明顯,從淺綠色逐漸漸變為黃綠色、橄欖綠色、墨綠色,同樣也呈現出了色調由淺到深的層次變化。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塞尚是依據物象結構而使色調按級差進行遞增或遞減,并且各色調與色層之間是相互融合的,這種通過色彩微妙變化的邏輯延伸,實際上是塞尚知性觀察和不斷修正調和的結果,在實際的自然生活中或許物體的固有色并不呈現出這種有序遞增或遞減的秩序,而在描繪物體時,塞尚的這種處理方式明顯是使用一種自我的視看來建構他眼中的風景的。
三、塞尚油畫中色彩秩序感的美學啟示
塞尚從他工作的媒介中獲得靈感,利用色彩的有序排列使得物體的堅實性和建筑性得以顯現,而這背后是基于塞尚獨特的藝術理念:客觀地觀看世界以及志在追求回到物體本身。塞尚油畫中的色彩并不是付諸繪畫表面的形式,而是造型的有機組成部分,他的每一個色彩筆觸都是建立在塑造堅實的形體和表現結構上的,所以說他的色彩和結構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這就是塞尚色彩秩序感背后的邏輯,即依據物象的結構賦色,不摻雜任何臆想和夸張的成分。
塞尚在引導繪畫走向變革之際并沒有完全拋棄傳統,而是不斷實驗,使他的繪畫實現今昔統一。他不但吸收了普桑、洛蘭、委羅內塞等古代藝術大師遺留的精華,而且還學習借鑒了畢沙羅等印象派畫家描繪外光的色彩理論,但與印象派并不完全一致。塞尚獨特的色彩理論融合了他自己多年在大自然中對景寫生的色彩體悟,他摒棄傳統透視法,按照畫面組織關系來對物象進行賦色,運用冷暖色調營造出前進感和后退感來建立畫面空間關系,他不但在物象形體上進行了簡化和概括,同樣在物象色彩上也進行了概括與簡化。塞尚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注重主觀與客觀的融合、再現與表現的互為補充,還用他的作品告訴我們生動與稚拙并不矛盾。
四、結語
塞尚作品中色彩的秩序感是把自然界的色彩作為參考對象,而不是完全照抄,秩序感的形成是塞尚智性思考的結果。塞尚的出現改變了描繪自然的方式,他一筆一筆地刻畫物體,就像一個不斷攀巖的人每一個腳印都堅實地踩在土地上。塞尚曾說,要畫成一幅靜物畫必須工作100次,而要畫成一幅肖像畫則要對人物的姿態改動150次。那些完美和諧的色彩不是一朝一夕鑄就的,塞尚幾乎一生都在用色彩來實踐他的藝術理念,最終歷史證明他用那艱苦卓越的意志力敲開了現代藝術的大門。他繪畫中色彩的秩序感,啟發后來的畫家重新去審視色彩在畫面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但影響了立體主義畫家,同時又為野獸派、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藝術流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弗萊.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M].沈語冰,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7.
[2]弗萊.視覺與設計[M].易英,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里德.現代繪畫簡史[M].洪瀟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
[4]伯納貝.幾何之美:塞尚作品賞析[M].安雨帆,譯.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
[5]梅洛-龐蒂.眼與心[M].劉韻涵,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