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雅靜
摘要:蔡元培是我國現代最早提倡美育的教育家,被稱為“美育之父”。他的美育觀是在中國傳統美育的基礎上,結合西方現代的思想觀念所產生的。蔡元培打破了中國傳統封閉的美育觀,使得美育重新進入普羅大眾的視野之中,促進了現代中國傳統美術教育的轉型,這不僅對當時社會產生極大影響,而且對以后的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美育觀;蔡元培;轉型
一、中國傳統美育觀
中國傳統美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六藝”之教,當時出現的“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禮樂為之首。“六藝”有美感教育成分,強調繪畫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指出, “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唐宋是中國畫分科的成熟期,對繪畫自律性因素的關注已超越前代,尤其超越先秦,但仍堅持繪畫的教化功能及以技媚道的宗旨。宋元至清,中國傳統美術教育被局限于文人的個人趣味以及附庸集權專制下的政治道德規范之下,使得美育長期僅服務于少數精英階層,趣味狹窄,缺乏對平等性、公共性以及啟蒙性的訴求,但這種美育的泛律性框架仍具有較高的現實價值。
二、蔡元培之美育觀
(一)蔡元培新式美育觀的建立
蔡元培是第一位將美術列入國家教育方針與法規之中的教育家。他認為美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突出地體現現代教育“以人為目的”的特性,應該弱化其傳統的政治教化功能,從而實現人性之全面而健康的發展。
1917年他發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提出“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觀點。文中主要是以哲學、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批判宗教的狹隘性、排他性和欺騙性,因此要以美育替之①。在新文化運動中,蔡元培發表了《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的文章,論述了藝術教育和科學教育的關系,強調藝術教育之重要性,提倡要大力普及美術教育。1920年,他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一文中,把新式教育方針精煉地歸納為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并將其宗旨確定為“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而美育作為健全人格之重要組成部分,意義非凡。1938年蔡元培發表《美育與人生》,文中說:“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作美育。”因此,想要把迸發的感情轉變為高尚的行為,需要陶養感情,也要有美育作為支撐。蔡元培從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到逝世,采取了一系列方針對美育進行改革,真正將其落到實處。因此,他認為人之行為舉止是在形象直觀和情感體驗中實現的,是一種感性活動,如何把人的這種流動不居的感性變成一種穩定的優良品質或操守,要經過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培養,而美育作為媒介,在此過程中起著重要的陶養作用。美育可以“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可以使人“提高一種超越利害的興趣,融合一種劃分人我的偏見,保持一種永久和平的心境”。在美育的熏陶下,人們可以培養優秀品格,擁有良好心境,提高內在精神涵養。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自然會有明辨是非善惡之能力,克己復禮、修正行為,久而久之便可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臨事所遇的自然而然地便會表現出一種與真善美相統一的行為態度,這有利于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之社會新風。
(二)影響蔡元培美育觀之因素
直接對蔡元培美育觀產生影響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康德最大的進步在于使審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在《判斷力批判》中明確指出,“審美無利害,是對于美的一種評判和斷定,其給予人的并不是一種外在壓力式的正確與否,而更多的應該是較為輕松隨意的劃分方式”。康德從主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對審美心理進行判斷。他也希望通過審美心理的判定,使人們對審美有明確的認識,從而使人們克服心理欲望、物質欲望乃至宗教渴求。蔡元培極為推崇康德的美育觀,他認為審美本身是無功利性的,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只是后來被強制貼上各種欲望的標簽。而“美育”本身在于陶養情感,提升人之精神層次,使人養成高尚品格,逐漸摒棄那些害人害己的行為。美育可以將美學的價值觀念普遍化和大眾化,使所有人都能夠體會到美育的魅力之處。
蔡元培的美育觀還吸收了席勒的美育思想,而后者有著一股強烈的道德主義傾向。他認為美育的基礎作用在于改變人的精神文化面貌,從而改變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這種道德主義的思想暗藏了席勒對于美學體系的“倫理維系”。而在蔡元培所著的《美育》中,可以明顯看到席勒對其美育觀的影響。他在書中對席勒的美育觀給予了強烈的肯定,也從席勒完整的理論體系中,理解到美育發展的重要作用,促使中國美育朝著有意識的方向發展。席勒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對西方社會造成的傷害,可以通過美育來彌補,通過幫助人們建立健全的獨立人格,使他們克服這一缺陷。蔡元培認為中國社會也面臨同樣的境地,因此美育成了他救世的“靈丹妙藥”。如果要把愚昧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有審美的人,所以,蔡元培對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主義關懷深表贊同。
我們不難發現,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大部分來源于康德與席勒。他們都強調美育之陶養作用,提倡通過美育克服人們內心的欲望與污垢,凈化心靈,提高精神層次,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此同時,蔡元培也將中國傳統美育的政治教化功能與西方美育思想相結合,提出了“美育救國”的主張,這也將被人們所忽視的美育重新進入普羅大眾視野之中,有利于促進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蔡元培之美育觀促進中國美育觀之轉型
伴隨著這股“西學東漸”的風潮,中國傳統美育觀發生根本性變化。可以肯定的是,蔡元培對于西方的“藝術是可以改造社會的”這一思想深表贊同,并將其付出實踐,提出“美育救國”“以美育代宗教說”等主張。尤其是他在民國初推出一系列教育方針,從實踐方面推動了美育的發展,使得中國傳統美育進入轉型階段。而這種轉型直接沖擊中國古代整個美術教育體系,畫家們對于名作的整理和評述、對于技法的研磨傳承、對于繪畫準則和民族風格的延續,已不再是美術教育發展之重點,甚至延續到清代傳承多年的“南北宗論”的理論框架也完全崩塌瓦解。而西方藝術及思潮、西方美術教育模式、西方繪畫傳授方式很自然地在中國大地廣泛傳播與實踐,并逐漸被納入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系。
從蔡元培的美育觀中我們不難發現,其美術教育已不再是單純發展中國畫,繪制具有社會意義和時代精神的繪畫作品,更不是簡單地將藝術看作愉悅性情、修身養性的一種工具。雖然在此發展過程中也有繪畫技法的變革,例如諸多藝術家在其美術教育實踐活動都積極倡導對“民族精神”的探索,闡釋視覺造型藝術的共通性,將傳統文化精神融入西洋畫“本土化”進程中進行創新,使中國畫在西方的影響下實現從題材到造型的改革,但更多是發揮美育的陶養作用,從思想上改變群眾,提高其精神境界,使他們摒棄迷信盲從,培養理性思維。在這種觀念的倡導下,久而久之會使人有明辨是非善惡之能力,更改自身的丑惡行為,從而改變愚昧落后的思想,拯救貧窮黑暗的社會,真正發揮“美育救國”“美育教人”的作用。因此,蔡元培的思維觀念無疑使中國傳統美育觀發生質變轉型,強化美育之社會功能,使美育實現“以人為中心”,其美育理念既尊重了民族性,又強調了善世性,有機平衡了啟蒙與救亡。
三、蔡元培之美育觀對當代中國美育的啟示
蔡元培根據當時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充分吸收了中國禮樂教化以及西方康德和席勒的美育理論,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更新、升華,提出了與時代相契合的美育思想,為后人提供新的理論視覺。現如今我們反觀他的美育觀,可以看出其美育理論框架相對完善,但一些想法卻難以全面實施,究其原因是受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他雖強調美育要實現“以人為中心”,實現全人類健康又全面的發展,但面向的群體仍舊是資產階級及小資產階級,所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方針,影響的范圍非常有限。因此,美育本質上仍然是資產階級的美育觀,是近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現代社會中的體現。此外,蔡元培之美育觀也并未從整個社會群體角度付諸實踐。新時代的美育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繼承和發展,真正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將美育的影響范圍擴展到社會全體公民。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美育觀的內容中,首先強調美育的人民性。美育事業對人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積極性和重要性,發展美育事業要堅持以人為中心。其次,它是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美育,黨和國家將關注點開始從文學美育向生態環境美育擴展延伸。生態文明美育就是教育我們要用美的觀念和意識去保護我們的地球,增強環保意識。因此我們講,新時代的美育觀產生于人的社會需要,并且不再是形而上學的討論,而是將內容具體化,開始探討人們在整個社會系統中如何審美、如何創造美,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如何達到和諧狀態的路徑。
當然,也不應因當時的社會局限性,否認蔡元培之美育觀的價值所在,其美育觀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可以真正稱得上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相較中國傳統美育觀來說,他的美育觀具有開創性,在當時產生極大的社會反響,促使中國傳統美育觀發生根本性質變,有利于實現近現代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之轉型。毫無疑問,在我們生活的當下,筆者認為他的美學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學習與研究。面對其美育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它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美育觀的建設之中,從而使其美學思想在推動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文化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注釋:
①1917年在北京神州學會發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演講,并在《新青年》(第3卷第6號1917年8月)。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聶振斌.蔡元培美學思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祖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