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力 董瑤佳 汪洋 陳萬光 史明艷 王育娜 符娟娟 張圓圓

摘 ? ?要:“新農科”建設背景下,立德樹人是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中心環節,而思政教育是重中之重。本研究對高校生命科學相關專業基礎課程微生物學進行思政改革,從建設計劃、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介紹典型思政案例和實踐教學等內容進行了初步探討,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微生物學教學,在教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們的愛國精神、辯證思維等,以實現 “三全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新農科;微生物學;思政;教育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07.01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it is the central link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top priority.This study carried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on Microbiology, the basic course of life science-related majors in universities.The discussions wer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lan, educational methods, typ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daily Microbiology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patriotism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while teaching basic knowledg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through three whole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Micro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政工作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實現“三全育人”[1]。“新農科”建設要求培養卓越農林人才,而立德樹人則是培養人才的中心環節[2-3]。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課程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實現全方位育人。為了有效推進思政教育,洛陽師范學院發布了《洛陽師范學院關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文件,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
微生物學是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新農科”建設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使用的是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主要講述微生物發展史、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營養和代謝特征、遺傳規律、生態、傳染與免疫和系統分類等內容[4]。該課程與醫學、藥學、化學及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密切聯系[5]。基于課程思政和“新農科”建設的發展需求,本文以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微生物學為研究對象,探討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與實踐。
1 微生物學課程思政建設計劃
作為一名微生物學教師,在按照教學大綱講好每一節,完成“教書”這個基本任務的同時,更應該拿出相當一部分精力去挖掘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更好地完成“育人”這項重要任務[6]。然而,課程思政往往沒有引起專業課教師的足夠重視,也不是所有教師都有意識、有水平、有時間去發掘富含人生哲理和治國理政道理的知識點,即使有的教師有所涉及,但也不是系統地研究和實踐[7]。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達到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課程組教師積極挖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要素,修訂教學大綱并添加思政融入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各章的思政融入點,見表1。
2 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
為促進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課程組教師對教學方法也進行了改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1)探究教學法:本教學模式是在微生物學的理論教學中組織探究性學習,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能有效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思維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牢固程度[8]。(2)具體案例驅動式教學:融入具體案例到課程設計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引導明確探究問題,作出大膽假設,使學生在實際案例中學習微生物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統一[9]。(3)團隊協作法:將學生劃分為多個興趣小組,根據項目案例的不同類型進行團隊小組實踐教學,共同完成案例任務。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學生學會了團隊協作,擁有了集體榮譽感[10]。
3 微生物學課程的典型思政案例
3.1 新型冠狀病毒介紹中融入思政教育
新型冠狀病毒屬于微生物學科研究的范疇,如在傳染與免疫章節中,可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及防控措施等內容有效導入[11]。以鐘南山、李蘭娟院士等為主的研究團隊對這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許多醫護人員奮戰在一線,甚至有些醫護人員受到感染不幸離世,他們終于職守,為疫情的控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期,學生們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戴口罩、不外出,并積極參加社區志愿者活動。若能對新冠病毒進行深入剖析,學生對于專業課的學習勢必會更加投入。在交流中老師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與引導,比如組織學生對“為什么中國新冠疫情如此嚴重,卻很快被控制住”的問題進行討論。一方面,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國家的科學部署、多領域科研人員的協同攻關和眾多醫護工作者的無私奉獻等方面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專業課的教學,若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可能為我國未來的生物安全等領域貢獻更多新生力量。此外,大學生們也能夠通過專業課的學習,更加尊重科學,提高專業知識的應用性,同時也會影響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3.2 科學家事跡中融入思政教育
與思政有關的典型性案例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基礎,一系列生動的例子能夠在教學中鼓舞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12]。在微生物學課程講述中引入科學家的事跡,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培養學生鍥而不舍、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學以致用、報效祖國、造福人類的遠大志向。例如,介紹發展史時引入2020年抗疫專題中報道的伍連德(中國衛生防疫事業先驅)先進事跡,通過觀看視頻——《戰“疫”》之《鼠疫斗士伍連德》,使學生了解伍連德為中國東北地區消滅鼠疫做出的巨大貢獻,了解他不畏困難、嚴謹治學、科學獻身和為人類造福的豐功偉績,從而影響和教育學生。在講授原核微生物章節時,為了一些未知病原的研究而做出巨大犧牲的科學家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沙眼衣原體的發現者—湯飛凡、斑疹傷寒病原體—立克次氏體的發現者Ricketts醫生等。通過介紹這些科學家的貢獻和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對科學的嚴謹態度和為科學不惜獻身的科學精神。課堂上講述科學家的事跡,不僅可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更好的掌握課程知識,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4 微生物學課程實踐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為滿足“新農科”建設要求,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實行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科研導師制”[13]。而微生物學則是在大二上學期開設,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如此將有利于后續科研活動的展開[14]。因此,在微生物學的實踐教學中應強調在實驗室學生必須加強自身防護意識和環保意識,嚴格遵守實驗操作流程,根據污染物的不同性質進行等級分類、集中并區別處理,提高清除效率,避免實驗室造成的環境污染[15]。由于微生物實驗室長期保存大量的微生物,試驗中所用的一些微生物是具有環境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在進入實驗室之前,需提醒學生注意試驗安全,試驗過程中所用的細菌污染物一定要滅菌處理,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培養起社會責任感和生物安全意識。此外,要求試驗過程中必須堅持“認真、準確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將試驗結果記錄下來,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嚴禁弄虛作假。啟迪學生科學思維,分析科學問題,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7]。在實踐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嚴謹、誠實、求真、負責的科學態度。
5 結 論
對于接受高校教育的學生而言,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養的完善,將思政融于專業課的教學,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在培養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政治素養,實現教書育人的總體目標。
參考文獻:
[1] 鄧輝, 姚曉丹, 陳鵬. 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指明方向[N]. 光明日報, 2016-12-09(1).
[2] 蘇亞蕊, 李佳鑫, 陳薇, 等. 思政元素融入《基因工程》課程的教學探索[J]. 天津農業科學, 2021, 27(1): 68-70, 75.
[3] 王海光. 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教學案例設計[J]. 天津農業科學, 2021, 27(4): 72-81.
[4] 全哲學, 劉明秋. 微生物學“緒論”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系統性學習能力[J]. 微生物學通報, 2020, 47(4): 1273-1277.
[5] 張業尼, 付榮霞, 張軍, 等. 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J]. 天津農學院學報, 2021, 28(1): 89-91.
[6] 李貞, 李媛, 賀春雨. 淺談藥學專業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有效策略[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9, 19(51): 284, 286.
[7] 何紅娟. “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5): 60-64.
[8] 韓儉, 景濤, 郭璐, 等. 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探索[J]. 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0, 28(1): 102-105.
[9] 李崴, 周宜君. 基于“微生物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 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 2020, 10(1): 39-43.
[10] 劉欣. 滲透到微生物教學的思想道德教育[J]. 智庫時代, 2019(6): 216, 233.
[11] 劉力.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高致病性及其防治[J]. 基礎醫學與臨床, 2020, 40(4): 433-439.
[12] 孫然, 胡思海, 錢進, 等. 以“新冠”疫情為案例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 高教學刊, 2021(10): 33-36, 41.
[13] 史明艷, 王育娜, 周曉君, 等. “新農科”背景下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 天津農業科學, 2020, 26(11): 72-74, 79.
[14] 余金詠, 楊娟, 史鳳玉, 等. 地方高校農科類專業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及教學資源建設——以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為例[J]. 天津農業科學, 2020, 26(4): 87-90.
[15] 孫書洪, 李華, 亓樹艷, 等.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與對策[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8, 37(11): 29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