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博 鄧永旺 孫韻植
摘要:“十四五”時期,長春應發揮現代化都市圈在推動東北振興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制造業向“智造”轉型,建設東北亞經貿交流中心,打造生態能源中心,搭建協同創新生態園,開創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局面。
關鍵詞:長春;“雙循環”;都市圈
中圖分類號:F1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4.012
一、基本判斷
圍繞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我國將以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加快暢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逐步從價值鏈“中低端”向“高端”跨越。基于此,重點從底線思維、經濟模式、供給維度、需求維度、空間組織、國際合作六個方面判斷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總體趨勢。
●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是國內大循環的根基,是守住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
糧食進口市場單一,亟需以農業現代化擺脫結構性風險。“十三五”以來,我國農產品進口量一直在1億噸以上,主要以大豆、玉米替代品為主。美國、巴西等前十大進口來源地,占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70%以上,進口貿易集中度較高。能源進口依賴嚴重,以技術創新發展替代品勢在必行。而我國煤炭處于過剩狀態,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氣,并以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推進清潔利用。
●傳統通道經濟將向樞紐經濟轉型,從區域窗口城市帶動轉變為國際化中心城市帶動
樞紐經濟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全世界35個國際大都市中有31個是依托交通樞紐發展起來的,全球財富的一半集中在交通樞紐發達的城市。中心樞紐城市將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領頭羊。依托國家重點戰略區和都市圈的區域國際化中心城市,通過發展樞紐經濟,將超過區域窗口城市的經濟帶動作用,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帶動區域參與國際大循環。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核心技術突破和民族品牌塑造
國家將以自主創新突破部分關鍵“卡脖子”技術,維護產業安全。通過布局建設若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高端數控機床、半導體芯片、高端傳感器、汽車發動機、高精度機械手、高端軸承等制約我國產業安全的關鍵技術瓶頸,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核心創新能力的一流企業,掀起本土民族品牌對海外高端品牌的替代新浪潮。我國供給側存在不少短板,統一要素市場是打通內循環的必然趨勢。2020年,中央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設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旨在降低社會物流成本,促進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合理流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以高品質消費推動提檔升級,以“兩新一重”穩定有效投資,將有利于激發新的經濟活力
消費提檔升級可以釋放新的消費潛力。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資本回路演進至高品質消費的資本循環,休閑、文旅、康養等高品質消費作為新的消費增長點,有助于讓萬億體量的海外消費回流國內,讓消費留在國內,拉動內需。有效投資可以維持充足的經濟流動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注重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就是要以重大工程建設的方式為經濟注入更好的流動性,為國內經濟大循環起到托舉作用。
●打破行政區經濟格局,構建以都市圈為基本單元的近域“完整功能地域—專業功能單元”的經濟空間體系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向本地化、區域化重塑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明顯趨勢。都市圈作為暢通“雙循環”的主要抓手,為打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多點梗阻,需要打造成為完整功能地域,其內部各城市將作為專業功能單元進行專業化生產和分工協作,形成“中心城市總成—外圍城市配套”的地域分工體系。行政區經濟將向經濟區經濟轉變。在新形勢下,中東部地區要通過都市圈建設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打破“物流最后一公里”等區域界線,促進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變。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改變出口導向戰略,形成以內循環帶動外循環的新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擺脫傳統國際被動分工模式,以“一帶一路”推動新型國際大循環。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重構全球分工格局,重點是通過進一步的國內開放和相互開放,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降低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成本。“一帶一路”將成為世界新的貿易軸心和產業協作、共同發展的國際大平臺。從出口導向到內需導向,形成以內部新消費承接以往出口產能的新型國內大循環。以持續擴大我國內需為導向,一方面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吸收全球的高級生產要素尤其是人才和技術,另一方面用我國居民內部消費消化、承接以前的出口產能,形成自我暢通、自我循環的經濟體。
二、總體思路
●功能識別
東北地區地處東北亞核心地帶,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和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能源、產業、生態等傳統發展要素支撐較強,科技和人才等創新要素基礎完備。同時,作為我國四大經濟板塊之一,其常住人口超過1億人,市場主體多達119.9萬戶,擁有龐大的生產生活資料消費市場,潛在的生產率增長空間和發展潛力都較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雙循環”戰略的提出進一步為東北振興帶來新的希望。在這一新格局中,吉林省要立足自身,處理好省內東中西的關系,積極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發展,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為核心,暢通省內循環。同時,發揮比較優勢,自覺服從和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在保障區域糧食能源安全、促進東北亞經濟合作、維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方面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
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作為中蒙俄大通道的重要節點,東北亞區域信息通信樞紐,國家東北區域重要節點,是東北區域核心腹地,是推動東北地區全面全方位振興的重要抓手,發揮著“連接南北、貫通中西”、實現東北地區協同開放的支點功能。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長春都市圈在東北區域的區位、先進制造、生態本底、資源稟賦條件的比較優勢,重點強化商品糧基地、先進制造、商貿物流樞紐、旅游休閑功能,培育外貿產業升級基地、區域創新中心功能。
●路線圖設計
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暢通東北地區內循環,發揮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在推動東北振興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圍繞打造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的總目標,以數字化為主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需求端消費提檔升級,形成以數字化為主,鞏固國家商品糧基地、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全力打造東北亞經貿交流中心、生態旅游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一條主線、兩大基地、三個中心”主要思路,推動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形成東北區域互補功能單元。
三、長春都市圈融入路徑設計
●鞏固商品糧基地地位,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與科技融合,建立都市圈農產品的技術優勢。在公主嶺積極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包含孵化器、技術共享的交易平臺、農業會展中心等全鏈條農業科技服務平臺。以此為核心,串聯農安、德惠、榆樹平原區,沿黑土帶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帶,建立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推動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二是助力“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大力推動農業“走出去”戰略。實施農產品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大政府對農產品海外營銷促銷的支持力度,以九臺苗木花卉、松原和吉林西部雜糧雜豆、伊通和榆樹畜牧、雙陽和東豐鹿產品等特產品牌為重點領域,鞏固和深度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圍繞現代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合作,積極探索開放合作模式。
●推進制造業向“智造”轉型,強化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功能,維護國家產業安全
一是圍繞固鏈、補鏈、延鏈、強鏈,打造都市圈汽車產業生態圈。發揮一汽、華為等國有和民營大型產業集團在國內大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引入一級配套零部件企業,將汽車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0%以上。推動部分二級、三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落戶吉林、四平、遼源,建設遼源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四平專用車維改基地,構建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貿易經銷等完善的汽車產業生態圈。二是培育制造業民族品牌,促進制造業向價值鏈兩端延伸。深化行業“標準+”和“品牌+”戰略,圍繞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紡織等主導產業,培育一批名牌產品、馳名商標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全力支持一汽發展,推動“六個回歸”,做大做強“紅旗”這一民族品牌,提升長春國際汽車城產業控制力。支持中車長客、長光衛星等重點企業發展,爭創名牌產品,提升品牌價值,鞏固先進制造業整體優勢。三是大力推進關鍵技術研發,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依托華為、浪潮、科大訊飛等科技企業,以規模采購加強對東南沿海電子信息產品的市場導入,建設長春、吉林、遼源三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帶動IT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向長春現代化都市圈集聚,吸納農業現代化釋放出的大量勞動力。
●提升商貿物流功能,建設東北亞經貿交流中心,維護國家貿易安全
一是統籌都市圈開放要素,構筑現代化都市圈綜合交通體系。按照“一會、兩港、三區”的整體設計,整合都市圈開放平臺,提升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開放的帶動力。在融入國內大循環中,加快建設以長春為核心的“米”字型高鐵系統,優先實施“向南”開放戰略,積極拓展長通丹、長通赤、長平營三條向南開放通道,主動對接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在促進國際大循環中,加快建設對接東北亞的空中航線,常態化運營長滿歐、長琿歐兩條國際鐵路線,大力開拓“冰上絲綢之路”新航線。二是加強東北亞國際經貿文化交流,推進國際貿易多元發展。圍繞建設長春國際外事服務區,吸引東北亞地區金融商務、外國辦事機構、跨國企業辦事機構、央企地區總部、外地省市、外國城市在長春設立辦事處,探索國際學術組織、產業組織和公益組織合作的新模式,重點打造文化藝術、會議酒店、科技創新、商務金融、旅游休閑的配套服務功能。謀劃吉林高新區會展中心項目,重點打造冰雪展示、會議酒店等旅游休閑功能。
●實施品牌提升戰略,打造生態旅游服務中心,培育全國性旅游消費市場
一是打造都市圈精品旅游線路,提升長春市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構建與全域旅游需求相適應的配套服務體系,打造長春都市圈生態旅游品牌系列。以長春凈月潭、蓮花山和吉林松花湖為核心,打造冰雪旅游品牌。圍繞農安縣城、波羅湖、太平池,打造農安遼金文化旅游品牌。以雙陽湖、鹿鄉、奢嶺、吊水壺為重點,打造溫泉度假旅游品牌。二是延長旅游產業鏈,豐富都市圈旅游產品體系。依托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吊水壺國家森林公園、波羅湖等資源,重點開發山水風光、名勝古跡、國家公園、主題公園等旅游產品。以凈月、新立城、永春、合心、蘭家、興隆山為節點,開發民俗旅游、生態旅游、鄉村體驗、休閑農業等旅游產品。
●完善區域創新鏈,搭建協同創新生態圈,積極申請建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一是建設東北地區信息樞紐,加快都市圈數字經濟建設。依托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積極申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提升樞紐能級。推動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北方)示范區和紅旗綠色智能小鎮建設,開展5G網絡、人工智能應用試點示范。圍繞華為、浪潮等企業發展需求,大力謀劃長春都市圈新基建項目庫,集聚數據處理中心、數據平臺服務和人工智能軟件服務三大功能。二是重構長春都市圈創新空間格局,實現區域協同創新和融合發展。依托長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板塊建設,打造都市圈科創核心。大力推進企業技術聯盟建設,構建長吉跨境電商模式創新帶、長平先進制造業創新帶、遼源新能源創新帶等等。大力打造響水鎮、岔路河鎮等研發型創新節點,范家屯鎮、合隆鎮等制造型創新節點,大嶺鎮、北大湖鎮等服務型創新節點。三是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圍繞長春都市圈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建立行業中試中心,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攻關成果向中試成果轉化。加快建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企業跨地域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發機構。構建統一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完善科技中介服務網絡,推動中試成果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產業化,搭建綜合國家科學平臺。
作者簡介
王昱博,長春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城市經濟;
鄧永旺,長春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
孫韻植,長春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
責任編輯 王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