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藝
近日,江蘇常州發布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制度”,要求流動范圍之內的專任教師每6年須交流輪崗或支教一次。無獨有偶,深圳社會建設領域的“基本法”——《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也明確提出推行大學區招生和辦學管理模式,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制度。
可以看出,兩地區的相關規定,其目的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如何做好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長久以來困擾社會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求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流動,并通過制定政策法規給予制度保障,這不失為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嘗試。這意味著強校、優質校的師資有可能流動至教育資源相對欠缺的學校。名校師資本身自帶光環,流動至其他學校后必然會帶動一波入學潮,有助于獲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扶持。而以名師的教學能力,也能夠帶出一批優質畢業生,從而提升普通學校的影響力,為普通學校引進優質人才提供了更多話語權和可能性。
此外,教師輪崗流動也意味著名師將出現在普通學校。一名好老師,不僅可以教出一批好學生,同樣可以傳幫帶出一批好老師,這顯然也是教師輪崗流動的積極意義所在。
當然,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還需更多政策上的支持與保障。資源相對集中的義務教育學校老師,其所掌握的教育資源較多,待遇通常較好。這些優質教師流動支持資源相對欠缺的學校,則需政策保障這一群體的待遇能夠不低于過往。畢竟,當前義務教育學校由于教育資源差異,生源質量也會受此影響,而流動至普通學校的教師所要付出的精力和努力將會更多。只有保障好參與輪崗教師的應有待遇,才能讓這一群體不會有落差感,從而能夠全身心投入到義務教育工作中。
(摘自《光明日報》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