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蔓菁 張夢園
摘 要:21世紀,隨著新時代的快速發展,拖延癥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已普遍存在。據有關調查顯示,大約有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一直拖延。拖延癥會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等各個方面均產生不利影響。因而,如何有效地干預和緩解拖延癥尤為重要。本文針對大學生拖延現象,找出并分析形成拖延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拖延;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25
1 拖延的界定
拖延(英文:procrastination)是指一種“個性”行為,即自我調節失敗,并且當可以預見嚴重后果時,仍然采取延遲處理的一種行為。Milgram(1992)把拖延看作一種特質或者是行為傾向,具體表現為延遲完成任務或者做出決定。拖延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十分常見,主要表現在學習方面。當某項學習任務派發下來時,部分大學生不能夠及時地完成,而是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拖延,例如,作業總是到提交的最后一天才慌忙寫幾筆;瀕臨期末考試,卻還沒開始復習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為都是拖延癥的體現。如果拖延行為沒有得到重視或無法有效緩解,從長遠來看,這將不利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由此可見,研究大學生拖延行為以及產生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2 產生拖延行為的原因
2.1 事務特性
2.1.1 事務的難易程度
事務越簡單易完成,大學生越容易接受,完成事務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效率也會得到相應提高;事務越雜亂艱巨,大學生就越容易產生拖延行為。當大學生認為某項事務已超出自己所能接受的限度時,往往會采取拖延的方式去逃避完成事務。
2.1.2 事務的喜厭程度
大學生對于喜歡的事務,拖延行為會有所減少,效率也會大幅度提高;對于厭惡的事務,大學生的第一心理反應會選擇逃避不作為,如果逃避不成,就會盡可能延遲事務的最終完成時間,直至事務完成的最后期限。
2.2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是由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于1958年提出,該定律是時間管理中的一個觀點,帕金森定律認為工作會自動擴散并占用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人們將自動放慢工作節奏或擴散到其他任務以促進所有時間的使用。簡單來講,事務總是會拖到最后一刻才被完成。布置給大學生的某項任務,如果所給的提交時間較寬裕,他們就極有可能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無關緊要的瑣事上,直到最后期限才將任務草草完成。被賦予的安全時間越長,大學生就越容易懈怠。
2.3 過于追求完美主義
拖延行為與完美主義有著一定的關聯。法拉利教授認為,某些大學生拖延者產生拖延行為并非是沒有足夠的能力完成或者不夠勤奮,而是自身的一種事事追求完美主義人格的體現。完美主義的拖延者通常對自己的要求極其嚴苛,當一件事務交代給他們時,他們希望被給予十分充足的時間,經過深思熟慮,三思而行,能夠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但這種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當一個人對自身要求及其嚴苛時,就可能會延續他的拖延行為,而這種行為正是完美主義拖延的體現。
2.4 過于專注當下
這里所指的過于專注當下的意思是過于專注當下的感受和情緒等。很多拖延的大學生就是過于專注于當下的感受和情緒,覺得自己此刻內心情緒不適合進行未完成的任務,認為刷一會手機、出去玩一圈心情就會轉變,但卻因此陷入了無限拖延的怪圈。經心理學的實驗表明,滿足自己情緒的感情需要并不是一個良策。從長遠來看,它會降低一個人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2.5 環境因素
大學生的拖延行為與完成任務設定的時間和所處的外部環境有著緊密的關系。很多有拖延癥的大學生在面對嘈雜并且極具吸引力的外部環境時,沒有足夠的自制力抵制住誘惑,使自己難以專心致志地完成既定的任務,因此將任務置之度外,一拖再拖,導致任務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在這樣一個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網絡、手機等這些事物的吸引極容易讓大學生從任務中分離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推遲任務的完成時間,完成效率也會大大降低。
3 緩解拖延行為的策略
3.1 分解任務,逐步完成
部分大學生拖延是因為認為任務量太大,不知道從何處開始著手,導致任務一再拖延,行為動機水平降低。如果任務難度小且容易完成,拖延現象也會相對減少。因此當我們接到一個大而繁雜的任務時,要學著將一個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容易完成的小任務,降低任務難度,減輕畏難心理。這樣我們在每完成一個小任務時,都會獲得相應的自豪感與滿足感,對后面任務的完成也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3.2 學習帕金森定律
3.2.1 抓住任務核心之處
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之處是完成任務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條條大路通羅馬,任務總會被完成,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選擇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去完成呢?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時間找到任務的核心之處是當代大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在面對十分大的任務量時,如果能夠一針見血地找到任務的核心之處,既可節約時間,也會提高效率。所以,在面對任務時,不要急于完成,而是要根據任務的性質以及自己的經驗找到核心點,接著在完成任務時便會事半功倍。
3.2.2 遵循要事優先原則
《高效能人士的個習慣》中就提到了重要事務優先處理的原則。作為一名大學生,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我們可以根據緊急程度的重要性來劃分需要完成的任務,則可以根據緊急情況,不重要的緊急情況,不緊急的重要事情,不緊急且不重要的事情安排優先級。例如,臨近期末考試,需要足夠的時間復習考試科目,這時就需要遵循要事優先原則,一切以期末考試為中心,對其他事物的重要性進行劃分。這樣通過科學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將會提高大學生的辦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