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蓁
摘 要:深化產教融合是實現教育與產業雙向對接的重要基礎,也是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為探究產教融合政企聯盟穩定性,從博弈論的視角出發分析政府和企業群體的利益互動機制,并針對如何提升產教融合政企穩定性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擬為制定有效的產教融合發展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產教融合博弈;政府;企業
中圖分類號:F2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05
0 引言
隨著職業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產教融合在完善職業教育發展體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性階段,要精準把握時代機遇,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發展體系,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職業教育教學和產業對接的重要橋梁。由于國內產教融合發展起步較晚,相關制度法規建設仍較為薄弱,尚未建立合理、客觀的產教融合績效產出評價標準,再加之激勵約束機制的不健全,導致企業積極參與產教融合的內在驅動力不足,“學校熱、企業冷”的問題時有發生,阻礙了產教融合工作的正常開展。研究如何有效推進產教融合,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1 政企博弈關系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政企雙方均具備系列理性人的特點,博弈理論在產教融合政企關系分析中適用性較高。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必須依靠政府發揮自身職能,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才能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單純依靠市場機制調節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已有研究證明,政府是否嚴格落實相關政策以及企業是否實質性參與將直接影響產教融合的最終結果。政府作為宏觀政策制定者,主要為產教融合提供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及財政金融支持等資源,其目標是通過產教融合為社會培養專業型人才,提高就業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企業作為盈利性社會組織,其目標是通過產教融合獲取自身需要的技術、人力等資源,實現自身經濟利潤最大化,保障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的正常展開。由此,政府與企業在社會定位、目標追求及利益體現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雙方必然存在一定的博弈關系。
2 政企協作階段演化分析
2.1 消極期
在產教融合初級探索階段,由于頂層制度設計和政策引導不明確,政策環境、產業環境以及配套制度尚未完善,政府難以對企業進行相應的引導、監督和規范,資金和資源的投入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極易引發產教融合的“政府失靈”問題,政府將傾向于選擇執行政策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政府的宏觀政策指導與調控,增加了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面臨的風險,自身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極易受到影響和損害;同時,無法針對企業行為建立有效的獎懲約束機制,再加之企業從產教融合中得到的收益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體現,短期經濟效益并不明顯,導致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下降。
2.2 過渡期
隨著配套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再加上經濟環境、產業環境的不斷優化,政府嚴格落實產教融合政策將有效推動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進而增加企業稅收,提升政府政績和公信力,所獲得收益足夠覆蓋投入的各項成本,政府將會選擇嚴格落實政策。在政府實施外部政策引導后,將對企業與高校在產教融合中的權責、利益分配等各項細則進行規范,促進了雙方信任機制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企業面臨的風險;同時,政府將對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進行實時監督與評價,企業積極參與不僅能獲得補貼、稅收減免等經濟方面的支持,還有利于人才引進、技術服務獲取及社會責任履行等。
2.3 理想期
隨著產業發展的制度、經濟環境不斷完善,產業同教育二者結合愈發緊密,企業對專業和應用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為維持生存或獲得長遠發展,在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的推動下,積極自主地參與產教融合,借助于高校的知識和科研成果,獲得人力、技術和科技資源,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增強技術研發能力,進而提升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同時,社會責任等非正式規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價值觀,逐漸形成對產教融合的價值認同和追求,通過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留下好印象,獲取消費者信賴,提升企業聲譽和社會形象,企業將會選擇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僅依靠市場便可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產教融合。
3 對策及建議
(1)完善產教融合政策制度,優化產教融合發展環境。各級政府要加強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制定與產業布局,出臺與完善一系列政策與法規,同時還要加快推進產教融合的配套制度建設,包括產教融合標準體系、統計分析體系等。此外,加大對產教融合環境的重視程度,一是大力推進產教融合示范點的建設,通過發揮示范點的輻射作用,帶動其他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二是設立專門的產教融合管理機構,統籌資源配置與管理,還要對產教融合的開展經驗及教訓進行深刻總結并大力推廣,降低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所面臨的風險;三是打造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平臺,發布和推薦精準化的產教融合信息,企業還可通過信息服務平臺進行信息查詢與檢索,通過平臺搭建企業與高校對接的橋梁,為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2)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健全產教融合績效評價體系。政府必須承擔好產教融合主導者的角色,對參與企業實行相應的激勵措施,迸發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外在動力,同時要對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采取有效的懲罰措施,構建一套“成本共擔、成果共享”的利益協調機制。此外,要將產教融合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對企業激勵約束的參考依據,由于績效產出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觀測性,為降低外生不確定因素對績效產出評測的影響,除政府自身的主觀評價以外,還應當委托權威的評測機構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或是對學生、學校及社會滿意度進行調研,形成一套多方參與的產教融合績效評價體系。
(3)建立第三方服務機構,提升產教融合工作效率。企業與高校具有不同的社會屬性,在推進產教融合合作過程中必然產生利益沖突,政府作為產教融合主導者,由于自身行政能力的限制,無法對產教融合進行全方位的管理。由此,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就顯得尤為重要,該機構既可由政府直接成立,也可由行業協會、高校、企業聯合組建,政府可提供一定的政策或資金支持。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一是幫助政府協調企業和高校的利益分配關系,化解二者之間的矛盾;二是為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提供各項咨詢服務,降低企業投入的信息成本、風險成本和決策成本。
參考文獻
[1]孫云飛,班建民,羅恒,等.基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專業建設方案[J].高教探索,2017,(S1):16-17.
[2]湯智華.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經驗、瓶頸及出路[J].成人教育,2019,(01):71-75.
[3]王曉波,曾明星,周清平,等.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機制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02):146-150.
[4]萬曉榆,龍宇,蔣婷,等.公眾參與、政府監管與移動應用安全治理動態演化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8,27(11):50-60.
[5]楊國良.政府監管有效性及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0):91-93.
[6]陳剛.產教融合視域下校企合作機制構建探討[J].職教論壇,2017,(3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