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旸 孫先文 謝婧

摘 要:2020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宣布Covid-19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國內目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大多未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構建,缺乏時效性。因此,亟需構建一套更加完備、更具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我們邀請了8名公共衛生領域專家,運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Delphi Method),嘗試對該指標體系的構建做出初步探究。經篩選得出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5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一級指標,16項二級指標和44項三級指標。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德爾菲專家咨詢法
中圖分類號:F2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31
0 引言
20世紀至今,全球化水平提升明顯,各國之間的人員流動日趨頻繁,病毒傳播、區域性疾病升級為全球流行病的風險也隨之驟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全球性大流行病是“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的新型疾病”,西班牙流感、H2N2、H3N2、甲型H1N1和2019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均被列入全球性大流行病行列。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國再度呈現反彈趨勢,美國單日死亡病例數更是屢次創下歷史新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嚴峻態勢不容小覷。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Central European Time,簡稱CET)2021年1月13日18時51分(即北京時間2021年1月14日1時51分),全球確診共90 335 008例,死亡案例即將突破200萬大關。我國疫情雖已基本得到控制,然而經濟遭受重創,下行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據吳先華等在《基于動態CGE模型的COVID-19疫情災害綜合經濟損失評估研究》一文中預測,在疫情對國際貿易與交流造成極大影響的情況下,社會總產出的損失逾12萬億元,其中服務業損失最為慘重。
針對近年來流行病多發的現狀,國內外學者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域著重展開了研究。然而,研究對象多著眼于某一國家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在比較研究領域的應用存在空白,且因其研究時間距今較為久遠而缺乏時效性。因此,建立一套更加完備、更具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1 研究方法與過程
1.1 德爾菲專家咨詢法(Delphi Method)
德爾菲專家咨詢法是采用匿名問詢方式、以專家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經驗為基礎的研究方法。與傳統的專家會議相比,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避免了如下弊端:不反駁權威,不指正他人,不修改己見。
1.2 初步構建指標體系
在危機管理學中,常使用三階段模型(危機前-危機中-危機后)、4R模型(Reduction – Readiness – Response - Recovery)或五階段危機管理模型(Signal Detection - Probing and Prevention - Damage Containment – Recovery - Learning)作為依據,以時間為序劃分危機的發展階段。
參照上述模型,我們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初步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的評估劃分為5個方面:A評價基礎指標、B準備階段評價指標、C監測與預警階段評價指標、D應對過程評價指標、E事后階段評價指標,其下共設17個二級指標和80個三級指標。
評價基礎指標強調社會經濟指標在應急能力評估中的重要地位,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表現形式有人均凈收入、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基尼系數等。經濟實力雄厚,則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強大,支持應急醫療設施建設的資金充裕,居民生活質量因防控封鎖而遭受的下滑較小;同時,年人均衛生事業撥付款項多利于改善疾病預防基礎條件,防患于未然。
準備階段評價指標涉及應急預案評價、應急隊伍人員評價、應急物資儲備和裝備評估、應急培訓和演練評估,詳盡的預案、充足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接近實戰的演習有助于迅速且熟練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疫情萌芽階段遏止其繼續惡化。
監測與預警階段評價涵括傳染病監測評價、突發事件報告評價、預警能力評估等,此階段的重點是監測傳染病種類、分析潛在傳染源、構建應急預警系統,并及時預見傳染病的爆發或反彈,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階段,應當從應急響應、現場調查、傷員救治、現場控制、媒體應對和公眾指導六個方面進行評估。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區易成為疫情的第一爆發點,應急響應速度的快慢決定了能否迅速阻斷傳染源、能否避免其接觸人數的指數級增長;同時,準確的現場調查有助于分析病因、完成病原體檢測和研制疫苗;此外,傷員救治及轉運、危險管制、政府信息發布和群眾疏散等也是評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重要指標。
疫情結束后,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對受災群眾給予補助和安撫,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況;應當總結應急情況,對預案加以修改、完善;針對傳染指數偏高的病毒,政府應當倡導全民免疫接種,對疫源地實施重點監測。
1.3 專家咨詢
本次研究共邀請了國內8位在公共衛生相關領域工作的專家,男女比為1∶1。8位專家均獲得博士學位,其中7位專家擔任副高及以上職務,6位專家從業年限超過10年,專家的研究方向主要為流行病學。
8名專家在性別、學歷、從業年限、專業及職稱方面的構成詳見表1。
我們采取匿名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專家信息、指標評分和修改建議。問卷中的指標評估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分別用1-5分值評估各指標的重要性、敏感性、可操作性,1分表明該指標“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敏感”“非常不具可操作性”,5分表明該指標“非常重要”“非常敏感”“非常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