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摘要: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步入高速發展軌道,取得巨大的成就,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也暴露出很多新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出現矛盾。針對該現象,我國提出可持續發展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兼顧生態環境。本文主要圍繞鄉村經濟展開研究,探討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期間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找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點,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要實現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將其作為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才能更容易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但是我國鄉村經濟發展期間,還存在很多問題,無法形成科學合理的經濟格局,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不能協調發展,為此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引入新型農業機械設備,形成新型的生產模式,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形成我國特色的鄉村經濟格局。
一、生態文明建設對鄉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以和諧共存為主要目標的生態文明建設追求人、社會、資源等和諧相處和共同發展,蘊涵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尊重和保護自然的真諦,準確闡述了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發展鄉村經濟過程中注重生態文明建設,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贏。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一)有利于轉變落后經濟發展觀念,改善生活環境
一些村民受到傳統觀念的限制,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可有可無,甚至認為其阻礙鄉村經濟發展。在農業生產期間將經濟利益放在首位,這種觀念會影響到村民的行為,內心抵觸生態文明建設,日常生產時可能出現一些破壞行為。事實上,通過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包括氣候、土質、地理位置等,選擇最適合當地的農作物,一方面可以控制種植難度,減少勞動負擔,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經濟收益,達到增收的目的,在實行新型種植模式以后,農民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其中。
(二)有利于實現城市鄉村環境保護工作相統一
近些年我國越來越重視環保,并采取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措施。同樣,在鄉村經濟發展期間,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式,推動鄉村環保事業發展,逐漸縮短鄉村與城市的差距,共同向著一個目標努力奮進。
(三)轉變鄉村原來的農業發展模式
鄉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推動鄉村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鄉村開始調整經濟格局,將綠色農業放在首位,轉變原有農業發展模式,在保護生態文明的同時發展農業經濟,在生產期間減少化學肥料使用,一方面可以減少肥料對土壤的污染破壞,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農作物上殘留的化學物質,為人們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物。
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在鄉村經濟發展期間,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讓兩者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站在保護環境的角度上大力發展農業經濟,才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要求。
(一)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農業
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容的科學發展觀是經過歷史和實踐檢驗的正確的經濟發展觀,因此在鄉村經濟發展期間,保證質量的基礎上追求速度,要形成新的經濟組合模式,不能發展單一的經濟模式而要將各種資源組合運用,才能注入新鮮血液,營造一個良性循環,持續推動生態經濟發展,同時還要做好推廣工作,對于已經破壞的生態環境,則要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治理保護工程,才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后續的鄉村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要建設新型農業,就要加強鄉村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可循環資源,才能更好地緩解資源緊缺的矛盾。相關部門可以加強新型技術的宣傳,深入鄉村教授各類新型技術,例如沼氣制作技術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鄉村的農作物秸稈數量龐大,用于制作沼氣可以提供能源,同時避免火燒秸稈引發污染問題,制造出來的沼氣用于廁所、自來水改造等,可以實現對水源的凈化處理,減少蚊蟲繁衍,為農業種植奠定良好的基礎,避免出現蟲災。
(二)重視農業技術的研究及創新
要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要從農業生產入手,傳統技術存在較多弊端,為此可以加強技術革新,選擇關鍵性技術作為研究對象,例如病蟲害防治、農作物研發等,以往的研發工作重點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現階段要轉變思想觀念,將提高農作物品質放在首位,推廣新型農作物,盡可能提高科技成果轉換率。國家應出臺相關扶持性政策,給新型農業技術推廣以足夠的資金支持,為農業種植業提供幫助,提高農業收益。
(三)推動農業經濟結構改革
現有的農業經濟體制存在不足,需要優化改革,首先加強新型農業設備的采購,實現機械化作業,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工業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累積了經驗及理論知識,可以將工業改革的經驗運用到農業經濟結構改革中,實現對現有鄉村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一方面可以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快速推動農業改革。其次,相關部門則要加強對農業改革的扶持,出臺一些合理的鼓勵政策,幫助農民購置現代化設備,可以逐漸實現機械化生產,推動農業生產向著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采用機械設備替代勞動力,農民也可以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最后,還要加強對農作物質量的監測,一方面是為了建立科學完善的質量標準,實現對農作物質量的全方面管控,另一方面可以讓農作物更加安全,出口給其他國家,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可以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四)大力發展農業區域化
農業區域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進程,在農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應當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區域發展規劃。以東北平原地區農業發展規劃為例,東北平原以外向型、城郊型農業模式為發展方向,在中部與西部地區根據區域不同條件制定了農業發展計劃并達成了區域生態平衡。在東北中部地區,當地采取了以小麥種植為主、畜牧業為輔的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優勢作物的種植和補充性農業養殖實現區域農業經濟協調發展。而在東北平原西部,則充分考慮了當地生態環境惡劣的現實條件,以退耕還林還草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優先措施,在生態環境改善的基礎上發展起了畜牧業,從而實現區域農業生產的協調發展。我國農業區域面積遼闊,不同區域之間具有顯著的水文、土壤等生態條件差異,因此鄉村經濟發展必須立足于當地的生態特色,在踐行農業生產規律的基礎上做到區域發展因時制宜、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