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苗
摘要: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要求、新部署和新思想,生態化已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方向。闡述昭通市生態文明與產業發展的關系,剖析昭通市產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并對昭通市產業生態化路徑進行分析,助推昭通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昭通市;產業生態化;問題;發展
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要求、新部署和新思想,更是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美麗中國目標的提出,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許,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就對云南的發展提出了“三大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時隔5年再次考察云南,基于云南省擔負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職責,要求云南省在建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昭通作為云南的北大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以生態文明建設對昭通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滇東北崛起”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生態文明遵循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共生的發展規律,也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所體現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是人們想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認識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體系。它作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一種文明理念,是對以往人類征服自然、過度開發生態資源、破壞大自然經濟發展模式做出的有力回擊。現在必須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前提來發展的經濟。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有序發展,實現國家五位一體的總體發展布局。
回顧整個人類發展的文明史和產業發展史,我們能夠了解產業是在人類不斷追求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中應運而生,是在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產業標志這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條件,產業要想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和時代趨式逐漸壯大。產業發展是指產業的產生、成長和進化過程,包括單個產業和產業總體兩個標準的進化過程。如某一產業中企業的產品、數量和服務質量的發展及結構上的變化、調整。所以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結構優化,產品質量的不斷升級改造。當今,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全球氣溫變暖、自然資源開發過度等問題都是全球所面臨的生態保護問題。
一、生態文明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在產業發展的過程當中,特別是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正確理解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現在人們普遍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生態文明與產業發展為相互對立的關系,認為產業發展的同時,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如基礎設施的建設,修高速路、修鐵路、修住房等。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質量必須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要繼續走“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產業發展”、“先發展產業后治理生態環境”的老路,這會增加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這種發展模式是不科學的,也是把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是片面、靜止、機械地看問題和分析問題。應該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用全面、發展、聯系地觀點看待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二是認為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是互不相關的關系。以往人們認為發展產業很重要,先強調經濟的增長速度再去治理環境的錯誤思想導致人們一味地追求產業發展的規模化,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要多發展節能、低碳、綠色的產業,還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生態化的工業、農業、旅游業等都是我們發展生態化產業的領域。人們的消費觀也要改變以往的奢侈、享樂的習慣,轉向儉樸、節約的消費模式,堅持走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特別是位于西部的昭通市,還處于工業化孕育期,工業化任務十分迫切,加上經濟發展與現有的自然資源問題,生態文明建設與工業化在相當長時期內還存在較大沖突。如何處理工業化與生態文明的關系,是現實中不可回避的“兩難”問題。處理好生態文明與產業發展的關系至關重要,要認識到二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矛盾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發展生態化產業,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始終貫穿到產業發展的過程當中。
二、昭通市產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效率低
隨著昭通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建筑業、化工業、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市區內的一些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導致了空氣、土壤、河流的污染。再加上由于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環保基礎設施落后,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低,處理技術落后。昭通又是農業大市,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如由于地理環境的局限,農村很多地方還是傳統的耕作方式,農民在種植農作物時經常為了圖方便省事使用除草劑。除草劑會對土地造成污染,破壞土壤的生態環境,污染水源。大量使用農藥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這些都是環境治理時面臨的困難。
(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公民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往往存在一些破壞生態環境和污染生態環境的不文明現象,如主觀意識上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到人類生產生活。某些企業也是只顧眼前的利益,重視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忽視了生態環境污染的嚴重后果。生態環境的治理要人人都樹立生態保護的意識,積極參與宣傳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倡導人們崇尚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消費觀,這樣才能促進產業生態化的發展。
(三)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薄弱
昭通市工業化程度低,產業結構待優化,科技體系不健全。如農業產業化低,產業鏈短,產品的附加值不高,特別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就科技人才而言,相關的種植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各鄉鎮雖然有鄉土專家,但輻射帶動作用不強。經費投入與產業化發展的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絕大多數地區種植技術培訓嚴重不足,技術力量極不適應快速、持續發展產業的需要,導致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得不到保障,生產規模難以擴大。加工企業缺少專業技術人員和科技創新理念,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導致加工工藝落后,新產品開發滯后,遠遠適應不了市場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