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丹
摘 要:1939年以后,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細菌戰實戰攻擊,其細菌武器研發與細菌戰理論體系隨之快速發展并日趨完善。日本關東軍牧軍醫中佐于1942年在偽滿洲國治安部會議室發表題為《關于細菌戰》的主題演講,文稿收錄于偽滿洲“帝國軍醫團”發行的《軍醫團雜志》,系統論述了細菌戰的優勢、殺傷效果、作戰準備、攻擊目標、作戰方式及防御方法等問題,以宏觀戰略考量為主,兼顧戰術運用細節,集中體現了日軍細菌戰的理論思想和相關研究的發展程度,凸顯了侵華日軍細菌戰反人類、反文明、反倫理的罪惡本質。
關鍵詞:細菌戰;七三一部隊;日本史料
二戰期間,以七三一部隊為首的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不斷加速推進細菌武器研發進程,并在吉林、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實施了一系列大規模細菌戰,其細菌戰理論體系逐漸趨向成熟。1942年,日本關東軍牧軍醫中佐發表題為《關于細菌戰》的主旨演講,結合細菌武器的大規模殺傷效果和作戰優勢,詳細論述了細菌戰攻擊的目標擇取、戰劑選用、作戰方式、防御方法等核心問題,集中體現了侵華日軍細菌戰的戰略思想和戰術策略。該演講文稿作為新證據、新資料,是對以往細菌戰理論認知的重要補充,對于深入探討日本細菌戰體系發展進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證價值。
一、史料來源及總體概況
關東軍牧軍醫中佐的演講稿《關于細菌戰》收錄于偽滿洲“帝國軍醫團”發行的《軍醫團雜志》1942年第46號,現藏于日本新潟大學圖書館。此次演講在1942 年 3 月發表于偽滿洲國治安部會議室,全文共計16頁,譯為中文約11000字。《軍醫團雜志》作為偽滿洲“帝國軍醫團”的機關刊物,自1935年1月創刊至1944年第57號終刊,雙月刊,是偽滿洲國軍醫分享業績動向、交流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從演講地點來看,偽滿洲國治安部隸屬偽滿國務院,其前身偽滿軍政部成立于1932年,1937年7月與偽滿民政部警務司合并,改稱“治安部”,管轄軍政及警察業務,實質是在日軍的統治之下,指揮各地軍、警、憲、特武力鎮壓抗日民眾、殘酷圍剿抗日力量的中樞機構,1943年4月,移交警察業務后改稱“軍事部”。據文稿所載,牧中佐此次是奉上級命令發表演講,旨在概括性介紹日軍及偽滿“國軍”關于細菌戰的觀點,以便日后逐步展開詳細介紹。由此可見,此次演講為牧軍醫中佐奉關東軍等上級軍令,向偽滿治安部相關軍事機構及軍醫人員宣講的日軍及偽滿“國軍”關于細菌戰的戰略思想及戰術理論內容。這一線索為今后探討侵華日軍細菌戰與日偽政權等相關軍事力量關系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突破口。
該演講稿內容曾被日本著名作家森村誠一著作《惡魔的飽食筆記》所引用,但文中有關細菌戰理論問題的論述觀點一直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關注與重視。近年來,隨著美國和日本館藏細菌戰史料的逐步解密與公開,有關日本細菌戰問題的研究焦點,逐漸由側重戰時罪行研究向隱藏在其背后的細菌戰理論等深層根源問題拓展。然而相關研究主要以七三一部隊核心成員北條圓了、增田知貞、金子順一等人的研究報告為主要史料依托,所載內容以細菌戰攻擊戰術及攻擊效果為主要方面,對總體戰略思想涉獵較少,而本文探討的牧中佐演講稿以細菌戰宏觀戰略考量為主,兼顧戰術運用細節,是對以往史料的重要補充,對于深化日本細菌戰史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關于細菌戰》的主要內容
牧軍醫中佐的演講《關于細菌戰》主要包括五部分內容:序論;細菌戰的特征與優勢;細菌戰的作戰準備;細菌戰的攻擊目標與作戰方式;細菌戰的防御方法。其中針對細菌戰的攻擊目標與作戰方式進行了著重論述,演講時間長達兩個小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日軍與偽滿“國軍”的細菌戰理論思想以及相關研究的發展程度。
1.序論
演講開篇強調,“細菌戰”字樣在任何國家的軍事當局都是秘密使用,以往未曾有過以細菌戰為題的發言,然而近來各國在戰時開始提及細菌戰,而且對于日軍及“國軍”而言愈顯重要,故而最近開始不加避諱地談及“細菌戰”。牧中佐闡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會議上針對細菌戰存在不同觀點和各種爭議。而其在演講中明確表示:細菌戰是伴隨科學進步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戰爭形式,若要將其運用在戰爭攻擊上,必須深入開展相關研究,具備先進的知識,掌握其機能,否則,攻擊方自身將蒙受災難,因此攻擊方自身需要思考攻擊方法,與此同時采取各種防御措施。結合上述緒論內容和日軍細菌戰體系發展進程可以推斷,這一時期日軍公然違背國際公法,在大規模細菌戰研究與實戰的基礎上證實了細菌武器攻擊的有效性,開展了進攻性和防御性兩方面研究,并開始逐步向日軍和偽滿“國軍”有關部門普及相關知識和信息,以達成協作。
2.細菌戰的特征與優勢
首先,牧中佐解釋了細菌戰中細菌的概念:是指引發普通傷寒和痢疾等傳染病的細菌,或者是引發某種疾病的病原體,在顯微鏡下與細菌呈現不同樣態的立克次氏體,顯微鏡下觀察不到卻具有活性能夠引發疾病的濾過性病原體,以及引發其他傳染病的微生物類群,統稱為細菌。接下來,牧中佐通過與化學武器對比,指出了細菌戰劑的特點:用于細菌戰的細菌屬于生物范疇,不像合成化學藥品那樣簡單,不能很快制造出來,易受外界影響,需要特別保存,而且它的攻擊不會立刻產生效力,而其優勢在于,難以通過臭氣、色澤等辨明,具有傳染性。
其后,演講中詳細闡述了細菌戰在作戰方式和攻擊效果方面的特征。從作戰方式來看,細菌武器無論戰時還是平時均可使用,既可用于攻擊前線作戰人員,又可用于攻擊兵工廠或后方兵站補給線。由于細菌無法通過肉眼看到,戰時使用極其方便,具有隱蔽性,可用于無征兆的突然襲擊。從攻擊效果來看,細菌戰攻擊奏效后,可以造成傳染病大規模盛行,與常規武器迥異,可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極其廣泛,戰爭中撒布的病原菌及引發的傳染病甚至永遠都無法徹底根除。牧中佐基于上述特征強調,細菌戰的優勢在于,破壞敵國國民的日常生活,摧毀其意志,構成心理上的威脅,在其徹底消除前,受襲方將一直承受肉體上的嚴重折磨以及精神上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