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北鎮是農業大縣,蔬菜和水果種植面積大,產業基礎雄厚,是農業收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將北鎮市結構調整補助資金全部用于設施農業小區建設補貼,培育形成一批規模較大、帶動示范作用較強的園區。比如常興鴻遠葡萄示范園采用“四統一”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正在進行品種改良,引進了技術要求和市場價格更高的陽光玫瑰;中安韭菜栽培全部杜絕使用高毒農藥,保證了產品安全;李佛甜瓜產業區優質高效,實現了疫情防控期間價格逆勢上揚,畝效益萬元以上等等。這些示范園區有效起到了引導農業科技創新、促進主導產業凝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等積極作用。
通過調研發現北鎮市的示范園區建設上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標準體系不夠完善。大多數園區還沒有真正形成從種子、種苗、農藥化肥供應,到田間管理的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再到產品的分等分級、檢驗、運輸貯運、包裝標志及產品的深加工等整個過程的標準體系。
二是示范帶動作用不夠強。示范園區能夠執行統一的農業生產標準規程和管理方式,產品質量好、效益高,但受宣傳引導不夠、專業技術力量不足、轉變農民認識難度大等因素影響,群眾受益范圍有限,規模化程度不高,沒有起到廣泛的示范帶動作用。
三是現代化程度不夠高。雖然采用了一些先進技術,部分實現了現代化,但很多園區仍然是以人工耕作為主,缺乏機械化、自動化設備,與其它農業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四是保障措施不夠配套。園區建設中,雖然制定了領導組織機制、目標管理機制,但是監督執行不夠,缺乏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獎懲機制等配套的保障政策措施,以致園區建設降低標準,達不到原定目標要求。
加強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是促進北鎮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為此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2.1 強化標準化生產,探索園區發展新模式
各園區要堅持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標準化建設一起抓,提高標準化水平,以“兩品一標”農產品、名優農產品為重點,完善種子種苗、生產資料、生產技術規程、產品質量等級、檢驗檢測等標準,加強標準化戰略的實施,配備1~3名專職技術人員,逐步引導農民樹立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意識。探索農業園區發展新模式,比如民營蔬菜園區的“種養結合、稻菜間作”綠色循環農業模式、二力生態園的山地生態農業模式、鴻遠示范園區的現代葡萄栽培管理模式等。
2.2 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智慧型”示范園區
農業示范園區的發展應以打造智慧生態農業為目標,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精準農業技術,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的智能化管理。建立園區農業物聯網網絡體系,運用無線網絡、感知、控制、GIS等技術,對園區土壤、水分分布、苗情、病蟲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并對園區種植產品所有環節信息進行收集、傳輸、管理與控制。同時,通過物聯網、云技術,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數據提取、分析和評估,進而為農業生產者、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和可行處理方案。此外,采用條形碼技術,對園區農產品信息進行記錄、監督。根據作物特征和地域差異,有效調整相應數據信息,實現園區農產品生產監管的智能化,推動園區農業生態、綠色、高效發展。
2.3 完善工作機制,推進示范園區建設有序發展
一要建立市級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獎懲機制等配套的保障政策措施,加大對標準園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用于農業標準化研究制定、宣傳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等。二要優化現代標準園區建設的發展環境,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措施,集中優勢、集中資金、集中力量支持園區建設,特別是要加大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機具購置、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人員配備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2.4 加強典型引導,充分發揮示范園區帶動作用
進一步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的緊密聯系,把示范園區作為高等院所的試驗示范基地,定期聘請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平時與專家也要保持聯系,通過視頻、微信等方式隨時向專家咨詢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一些新品種、新技術試驗成功后,在當地農民中廣泛傳播,真正起到輔射帶動作用。創新“示范園區+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發展訂單農業,以示范園區為引領,發揮示范園區技術、資源優勢,通過園區緊密對接農戶,提升質量、創建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有效拉動北鎮市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