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謝琰
【關? 鍵? 詞】教育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專業素養
【作者單位】鄭艷,中南傳媒《新課程評論》編輯部;謝琰,中南傳媒《新課程評論》編輯部。
【中圖分類號】G238【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5.012
當前,我國出版業正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在建設出版強國的路上,繼續全面深入推進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賦予中國出版業的現實要求和歷史使命[1]。教育期刊是教育宣傳領域的重要陣地,既在宣傳思想和產生教化中體現文化自信,也在推動教育改革和創新中體現責任擔當。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教育期刊的重要使命。而一本期刊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編輯隊伍的素養。如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編輯的專業素養,是教育期刊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一、新時代教育期刊面臨的主要挑戰及其對編輯培養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媒體融合的速度加快,信息、技術和人才資源等都實現了互通融合,一場廣泛而深入的變革正在發生。面對新時代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出版業必須以高品質的產品實現產業升級,教育領域也應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教育期刊主要包括學科教學、專項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學術、教育思想等種類。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報告,2019年中國出版期刊種類共計10171種,其中,文化、教育類期刊種類1398種[2]。由于此類期刊具有專業度高、針對性強的特點,因此同類刊物品種數量并不多。但長期以來,教育期刊在助推教師專業成長、發掘教育之術等方面彰顯教育之魂的博厚,且于堅守教育道義、捍衛教育良知、維護教育公平、推動教育改革等領域發揮著主動作為的作用。
進入新時代,出版環境、出版方式以及受眾對出版的要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期刊編輯作為期刊出版的核心,在此環境下面臨前所未有的現實挑戰。一方面,稿件質量良莠不齊,優質稿源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傳播載體多樣化的背景下,讀者對期刊及其文章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部分編輯的思想意識還停留在出版思維而不是用戶思維,工作方式還停留在來稿加工的傳統慣性中。在新技術日益發展的背景下,編輯工作逐漸電子化,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對編輯問題意識和專業能力的要求越發嚴格,這些都對編輯的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時代教育期刊編輯的專業素養培育
教育期刊編輯的專業素養是新時代編輯創造性從事期刊出版工作的自主意識和不斷踐行,是編輯個體發展、融入社會和勝任工作所必需的價值觀、個人涵養、能力的綜合。有研究者認為:“編輯的創新素質如何,直接決定了其文化選擇的視野,也直接決定了其文化產品的品位和質量。” [3]筆者將以中南傳媒《新課程評論》編輯部在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實踐探索為例,呈現新時代教育期刊編輯的專業素養培育路徑。
1.強化政治素養
在編輯的所有職業素養中,政治素養是排第一位的[4]。出版業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正確的價值導向是出版的生命線。因此,教育期刊編輯要特別注意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具體而言,編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教育期刊編輯的政治素養是其堅守立場、明辨是非的根基。作為輿論的引領者,編輯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紛繁復雜的“互聯網+”背景下,堅持向社會傳播積極向上的能量。
《新課程評論》非常注重編輯政治素養的培養,將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于日常工作中,并用其指導整個編輯出版的流程。作為期刊內容的選擇和加工者,編輯首先要嚴格把關內容的細節,筑牢意識形態防線,其次應通過主動策劃優質選題、遴選優質文稿,在專題策劃和用稿取向上牢牢把握“弘揚正能量,傳播科學”的期刊出版理念,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加強編輯出版素養
(1)語言文字素養
編輯工作是一種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要求很高的社會文化工作。《新課程評論》編輯部要求編輯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通用規范漢字表》《標點符號用法》等,并通過每日午間互相出題競答、每周單元競賽等方法強化記憶,努力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對文字用法、邏輯表達、字詞標點、文獻著作、符號單位等方面的差錯,《新課程評論》的編輯都能夠迅速發現并糾錯。編輯團隊互相協作,認真對待分校、互校、統校、核紅、通讀、整理等每一個環節,同時高度重視編輯加工能力的提升。在規范文稿的過程中,《新課程評論》編輯團隊精心修改潤色,包括主題聚焦、層次調整、打磨標題等,在理順語句、梳理文意時力求達與雅,特別注重漢語之美。此外,《新課程評論》引入專業核心刊物的發稿審讀流程規范,嚴格審校,建立“文章會診微信群”,把對文本之真、文本之美、文本之恒久的理想追尋,融入一份份書信式的編輯反饋意見傳遞給作者,與作者溝通,在充分尊重作者意愿的前提下與作者共同打磨文章。
(2)選題策劃素養
優質的內容是刊物的生命線。教育期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期刊編輯除了努力打造優質內容,做好每期的選題策劃也是關鍵。作為教育期刊編輯,深入了解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密切關注教育領域的改革動態,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教育問題、教育發展態勢保持高度敏感,是培養選題策劃素養的基礎。教育期刊的選題策劃既要立意高遠、導向正確、內容豐富、角度新穎,也要呼應教育政策的走向和一線教師的需求。以《新課程評論》為例,該雜志在創刊之時就以“真感情、真實踐、真思索”為策劃和選稿的標準,特別設置專題欄目,編輯每期策劃一個專題并與作者一起展開系統、深入的探討。
《新課程評論》選題策劃特點有三個。一是“專”,即編輯在每期雜志選擇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典型問題,如以課堂教學、課程建設、學校管理、教師發展等作為切入口,進行細致的探討。例如,編輯策劃的專題有“聚焦‘新高考”“學校建筑設計與教育空間營造”“互聯網時代的教師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實”等。其中,編輯在2020年10月號策劃的“新勞動教育”專題由7篇文章組合而成,分別從政策解讀、歷史經驗、價值思考、學科融合、特色課程等角度呈現專題內容,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并重,政策闡釋和歷史梳理融合,價值省思和學科教學結合。雜志的每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并具有讀者意識,部分內容圖表化,有助于其他學校參考。二是“精”,首先體現在策劃內容的精練。如“鄉村學校的美育”專題,不僅對美育的育人功能、教化功能、審美功能做了理論上的回答,而且結合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美育在鄉村教育中的感染力、共情力和傳播力。其次體現在語言精美,如《美與教育:歌聲里的校園》《我所理解的美育:還孩子蜜一樣的童年時光》等文章,語言如詩,給讀者帶來美感。最后體現在版式設計雅致,美編對文字使用、格式編排、天頭地腳的尺寸大小、留白和插圖十分考究,圖文排布雅致清新。三是“深”,編輯提高策劃素養后,遇到教育熱點問題能夠做深新聞性,將專題往思想性、專業性方向推進。
(3)約稿組稿素養
教育期刊編輯的約稿組稿素養是一種基于敬業和底蘊的溝通交往能力。《新課程評論》的編輯團隊每期都根據策劃方案主動找到能呈現不同視角、不同層面、不同研究主體內容的作者。組稿的過程,是信息篩選的過程,是思路調整的過程,是邏輯鏈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編輯團隊圍繞話題,升上去俯瞰、沉下去鉆研的過程。
如策劃“家校合作”專題時,《新課程評論》的編輯就從不同維度尋找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者撰寫文章。在策劃這個專題的過程中,編輯團隊找到了在此領域一直在做深入研究的華東師范大學李家成教授團隊、江西省教科所吳重涵博士團隊;聯系了多年來一直堅持從校園文化建設、課程改革、陽光家長學校、親子活動、教師家訪、作業改革等多方面長程策劃、有序推進家校合作建設的湖南長沙雨花區泰禹小學;發現了許多一線教師的微創新舉措,如江蘇新沂新安小學的“父母成績單”,浙江海寧桃園小學的“一對一模式”“小團隊互助”。
新時代,教育期刊編輯不應再坐等自然來稿,而是積極主動尋找優質作者,擴大與作者、讀者交往的朋友圈。在此過程中,編輯既能提升約稿組稿素養,也能提升自身在溝通和交流中維護優質作者資源的能力。
(4)編輯寫作素養
對不符合選稿標準的稿件要寫“退稿信”,對通過審核的稿件要寫“審稿意見”,對作者返回的修改稿要進一步編輯,調整結構、修改標題、潤色文字等都是編輯的日常工作。另外,編輯還要撰寫各種專題和活動的策劃方案,這些工作都要求編輯具有較高的寫作素養。
編輯的寫作素養包括寫作思維、觀察分析、選詞選句、謀篇布局等能力。融會審題、立意、選材、組材、表達等工作,是一定的學識、語言、邏輯的有機結合。教育期刊編輯須加強自身的積累,提高知識儲備量,全面提升寫作素養。
在《新課程評論》創刊的五年里,團隊寫下編輯意見80余萬字。總編輯彭兆平出版隨筆集《星星點點》,五位編輯在中文核心、國家級、省級刊物共發表教育學論文和其他文章上百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編輯團隊積極撰寫抗疫文章,鄭艷撰寫的抗疫主題文章發表在《湖南日報》《湖南教育》《今日女報》上。其中,文章在《湖南日報》2020年3月27日發表篇幅近整版,向全省家庭介紹隔離期間的應對經驗。余孟孟為湖南抗疫家書《你信大愛我信你》撰寫書評文章兩篇,分別刊發于《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和《湖南日報》。編輯部還集體參加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組織的首屆書評大賽,《新課程評論》編輯部有2名編輯獲獎,編輯部獲得“最佳組織獎”。
3.深化教育學素養
教育期刊編輯要深化教育學素養,在日常的編輯工作之余,學習教育學理論知識,夯實理論功底,關注教育界前沿動態和特色學校的實踐成果,提升對文章的鑒別能力和編輯能力。
編輯提升教育學素養的路徑有三種,一是大量閱讀教育學專業書籍,二是積極參加各類教育論壇,聆聽專家報告,與會議代表交流,三是走進校園,親身感受和參與教育實踐。通過這些路徑,教育期刊編輯可爭取由學習型編輯向研究型編輯轉型,最后成為學者型編輯。
《新課程評論》編輯部提升教育學素養的重要舉措是參與“編輯的教育行走”活動。新時代下,固守小小的編輯部已經不能滿足教育實踐領域對教育期刊內容的需求,教育期刊編輯只有走出編輯部,走進校園,走到師生中間,才能親身感受當前中小學的特色課程、校園文化、教師發展現狀等,才能看到和發現真實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帶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科核心素養”“學校課程建設與創新”等熱門話題的關注,編輯將會有更真切的感受和更深入的思考,對稿件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是有了多維立體的感知。
“真感情、真實踐、真思索”是《新課程評論》的選稿標準,也是雜志編輯一致認可的稿件的真正價值所在。然而,稿件的真感情如何體會?真實踐如何確定?真思索如何判定?這就需要編輯具有較高的教育學素養。為了提升教育學素養,編輯部自發形成了閱讀共同體,經常互相推薦好書,一起共讀好書。遇到對編輯工作特別有啟發和幫助的書,團隊會在共讀之后撰寫書評,并一起討論,以深度閱讀的形式沉淀書中的思想內容和專業價值。同時,每位編輯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領域,并以讀寫結合的方式不斷深耕。
4.細化媒介素養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模式、載體、特征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是編輯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具體而言,融媒體時代的編輯需要做到如下幾點:運用數字化平臺處理稿件,實現遠程編輯;運用專業化的軟件工具輔助編輯校對與文字處理,如PDF軟件編輯器、黑馬校對軟件等;熟練運用社交工具進行作者資源交流與維護,建立各類作者群、專家群,進行選題發布和溝通,及時收集反饋;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將期刊內容展開數字化傳播、多媒體融合出版,同時注重數據分析,打造兼具專業性與實用性的現代化教育期刊等。
《新課程評論》積極探索融媒體時代下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與創新,雜志創刊即同步推出微信公眾號。公眾號內容涉及雜志選文、名家名篇、編輯手記、讀者心聲、書評展示等。每篇推文從主題遴選、結構優化、排版設計到推出時間都經過編輯的精挑細選,在讀者、作者中獲得很高的評價。
此外,《新課程評論》的每位編輯都建立了個人微信公眾號,比如“微教育學”“美的點滴”等,及時發布教育隨筆、編輯手記、書評、聽課筆記等。這些內容拉近了編輯與讀者的距離,引起讀者的共鳴。此外,編輯團隊還創作了雜志主題歌《如保赤子》,作為應對新媒體發展需求的舉措之一。主題歌由雜志編輯謝琰作詞,并邀請一線音樂教師焦昱譜曲。這首歌歌詞曲調真純清雅,在網絡上推出后立即獲得廣泛好評,提升了雜志品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加強人才培養是新聞出版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5]。新時代需要復合型出版人才,教育期刊編輯只有加強自身的政治素養、編輯出版素養、教育學素養、媒介素養等,才能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為促進出版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也為助推教育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柳斌杰. 開拓中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新時代[J]. 中國出版,2020(22):6-10.
[2]2020年中國期刊種類、零售數量及金額現狀分析:“互聯網+”的應用,推動電子期刊發展[EB/OL]. (2021-03-31)
[2021-07-20]. https://www. chyxx. com/industry/202103/94
2462. html.
[3]吳尚之. 努力培養更多優秀編輯人才[J]. 中國編輯,2016(1):4-5.
[4]周慧琳. 倡導工匠精神 做學者型編輯[J]. 中國編輯,2017(2):4-6.
[5]張宏森. 在“數字出版千人培養計劃”試點培訓啟動會上的講話[J]. 出版科學,201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