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囡囡

本文分析了大數據給課程思政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在大數據背景下進行課程思政需要遵循的原則,依據原則給出了課程思政如何結合大數據開展的策略,最后,對課程思政日后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目前,高校課堂思政還屬于起步階段,普遍存在教學方式老套、融合思政要素生硬、學生接受效果差等問題,影響了課程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國家大數據戰略為提升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實效性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大數據對課程思政的影響
大數據具有數據規模大、數據來源多、增長速度快、數據類型豐富、信息價值大、獲取速度快和數據質量參差不齊等特點,課程思政面對大數據的沖擊,既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也給教學的具體實施帶來了挑戰。
大數據背景下課程思政遇到的機遇
豐富了教學模式。大數據技術轉變了傳統以課堂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專家自動答疑模式、智慧課堂模式等新的教學模式。
豐富了教學資源庫。海量的數據給授課老師提供了很多有效的資源。任課老師可以隨時隨地搜索到與課程相關的資源,包括思政案例、名師課堂和練習題等輔助資源,這些資源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程的深度。
豐富了教學反饋手段。利用計算機技術采集、分析和應用數據,可以幫助教師獲得學生的基本信息和學習行為信息,使得精準教學、差異化教學變成了現實,既能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又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豐富了學習工具。大數據時代,電子設備、網絡、即時通信和海量數據的便利獲取與利用,包括各種慕課和教學資源庫的共享,使所有學生都能平等地獲得知識,突破了學校、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為創造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
大數據背景下課程思政遇到的挑戰
學生面對網絡的紛雜信息,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部分學生可能會失去辨別能力,一來容易受到多元化價值觀的影響,二來容易受到網絡詐騙的襲擊。
學生長期通過網絡信息了解各種各樣的內容,思想前衛;而教師還停留在傳統教育的層面上,思想老化。師生之間觀念上容易產生代溝,影響授課效果。
大數據時代,學生能夠享受網絡交流、購物、游戲的樂趣,容易沉浸在網絡世界中,極端地依賴網絡,容易使學生對學習消極應付、喪失人生目標。
大數據背景下,資源碎片化現象嚴重,挖掘出正確、有效、系統化的知識數據不再容易,網絡中各種教學資源之間相互獨立,資源的使用率和曝光率很低。
大數據背景下課程思政開展的策略
由經驗教學模式轉變為精準教學模式
信息時代,大數據、教育平臺的應用使精準教學變成了現實。如今DM,OTT,LBS,TMT等技術已經相對成熟,高校應利用好大數據這一發展機遇,結合大數據背景發展課程思政的精細化、個性化教學,真正做到精準教學,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由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
不管是專業理論知識還是道德教育,都應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做法,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的學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大數據開放共享的特性,為以學為中心提供了技術支持。
由生硬融合思政轉變為有序小步融合
教師要依托大數據技術,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知識水平,挖掘社會時事熱點,采取多種教學模式,營造學科知識和德育知識相互滲透的學習氛圍,讓思政教育功能更加突顯。
總之,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思政育人的時空限制,改變了課程思政的傳播模式,豐富了思政要素的挖掘渠道,改進了思政教學的手段,拓寬了思政效果的監管方法,讓課程思政建設更具時代特色,為培養高質量人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