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內容摘要】現代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使學生受到外來文化和網絡文化的影響逐漸加深,對我國正確培養學生的教學目標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提升高中學生培養的科學性和正確性,近年來,國家對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而高中歷史作為有效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課程,更是應當將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重視起來。為此,文章圍繞新時代下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展開,分析了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合家國情懷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關教學工作的要點和策略,期待能夠對廣大教師同仁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 ?歷史 ?家國情懷
引言
高中階段是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最后一個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相應的發展,能夠理解一些比較深奧的東西,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于自己家庭、民族以及國家大愛的具體表現形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將家國情懷引入到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實現高中歷史教學效果的提升,更能讓學生借助高中歷史課程的內容去理解和感知家國情懷,提升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為提升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效果,相關教師更應當加強對家國教育的影響,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
一、新時代下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合家國情懷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建設和發展,我國社會文化和價值觀正在朝著豐富化和多元化的角度進行發展,而高中學生正處在學習和發展的黃金階段,容易被各種不同的價值觀所影響,從而導致高中各科課程教學實效性的降低,難以體現出高中院校對學生培養和發展的價值。為提升高中院校的育人價值,高中各科教師都應當將自己在學生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重視起來。就高中歷史課程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第一,正確育人的需求。“為誰培養人”是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部分高中學生的家國共同體意識較差,無法將自身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意識不到時代賦予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家國教育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提升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效果①。第二,課程改革的需求。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歷史教師應當靈活地運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而家國情懷的融入,能夠幫助高中歷史教師實現教學資源的豐富化,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第三,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建設和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加關注學生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品質,而家國情懷的融入,正是實現對學生道德修養和思想品質進行提升的重要內容。
二、新時代下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合家國情懷的教學要點
1.重視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學習視角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建設和發展,讓更多的高中歷史教師認識到,高中歷史課堂不應當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有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而興趣是學生課程學習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為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加強對學生興趣的激發,而這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的觀察,明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況,基于學生的視角進行課程內容的創建,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課程《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為例。聲音、圖片、視頻等更加直觀、具體的教學資源對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具有較高的價值,為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結合課程知識,為學生創建出圖片類型、視頻類型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這些教學資源的幫助下實現課程內容的有效學習。
2.重視教學質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支持下,教師需要明確的是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并沒有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得來的知識理解得深。所以為實現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當將課堂歸還給學生,通過激發學生課程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和學習,在探究和學習中實現高中歷史知識的掌握,理解家國情懷的價值和意義②。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課程《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轉變》為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對一些具有啟發性問題的引入,借助這些啟發性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一起討論“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驅動力是什么?”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還能讓學生在梳理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實現對學生文化自信心的樹立。
3.重視教學效果,引入現代信息技術
為實現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高中歷史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不應當將自己局限于傳統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模式中。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借助更加科學、靈活、有效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引導,而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為教師提供了這種可能。為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入,以此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必修二課程《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中,為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可以借助微閱讀、微視頻等方式將課程內容傳到學生的手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而在課堂時間內,教師就可以創建出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效果,而且還能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4.重視教學實效,完成環境氛圍營造
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滲透并不能只通過顯性的教育而實現有效培養。為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還應當加強對一些隱性教育的引入,借助一些隱性教育的手段實現對家國情懷的有效融入,比如家國情懷教育的環境氛圍營造③。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課程《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戰爭》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加強對一些視頻資源和閱讀資源的引入,借助這些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出實現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情境,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新時代下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的途徑
《人民日報》曾指出,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的一種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實現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滲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基于家國情懷中的這種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升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融入的效果和質量④。
1.基于學生的認同感,重視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引入
就當前高中歷史課程的建設分析,其中存在很多能夠提升學生對國家認同感的內容,比如國家的政治歷史、經濟歷史以及思想文化意識等。在國家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可以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借助傳統文化實現對學生認同感的提升。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中國古代的發明和發現》時,就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將更多有關于我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內容引入到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這種直觀的觀察和感受中感受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之一的底蘊,提升學生對祖國的認同。
2.基于學生的歸屬感,重視高中歷史教學中國家建設內容的融合
歸屬感是一個人能夠正常發展和健康生活的基礎,也是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關鍵,為實現對學生歸屬感的有效培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對我國國家建設內容的引入,讓學生能夠在認同國家的基礎上明白,自己是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組成成員,是這個國家給予自己的庇護,讓自己可以實現成長和發展,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課程《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可以將我國每個時期的發展狀況引入到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對比中進行感受,逐漸提升學生的歸屬感,為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打下基礎。
3.基于學生的責任感,重視高中歷史教學中民族復興內容的滲透
如果說歸屬感是學生基于家國情懷而享受的權益,那么認同感和責任感則是學生在我國社會中實現自我建設和發展時應盡的義務,為了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培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為此,教師可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容的滲透,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責任。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開創外交新局面》中,教師就可以將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相關內容引入到課程教學中,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課程內容的豐富化建設,也可以在這種教學方式下為學生創設出了解祖國、了解社會發展的途徑,幫助學生更加明確自身在社會建設和發展中的價值,真正將自己的責任重視起來,助力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
4.基于學生的使命感,重視高中歷史教學中民族發展內容的延伸
使命感是高中歷史課程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正確培養的重點,為提升高中歷史課程對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效果和水平,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將學生的使命感培養重視起來,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發展目標,為實現學生的正確培養和發展打下基礎⑤。為此,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對民族發展內容的延伸。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課程內容《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過程中,就可以基于民族發展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明白歷史所教給我國的發展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總結
就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環境而言,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不僅僅是相關政策的規定,還是相關教師體現出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基于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重要性進行思考,及時創新教學思路,提升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注釋】
① 紀磊. 試論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深化家國情懷[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18):51-52.
② 王超.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路徑[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19(5):67-70.
③ 南亞敏. 核心素養背景下“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培養思考[J]. 科技資訊,2020,18(12):136+138.
④ 胡彥坤. 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 中外交流,2019,26(16):228.
⑤ 吳鳳銀.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路徑分析[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31):79.
(作者單位: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