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睿劼 陸斌 許松松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衛星通信技術的合理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保障用戶在網絡通信方面的需求,就需要進行合理的衛星鏈路設計及構建。但是當下Ku波段的衛星通信傳輸質量及系統性能受到雨衰的嚴重影響。在此基礎上,文章分析了雨衰的產生原理,對Ku波段衛星通信雨衰分析及對抗措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Ku波段;衛星通信;雨衰分析;降雨噪聲
0? ? 引言
要想促進我國衛星通信技術的發展,為用戶帶來良好的通信服務,就需要重視外界環境帶來的影響,避免Ku波段的衛星通信受到嚴重影響。本文對雨衰的產生機理和影響、降低雨衰影響的措施等進行分析,以幫助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有針對性地解決雨衰問題[1]。
1? ? 雨衰的機理以及影響
1.1? 雨衰產生
當電波穿過降雨區域,雨水不僅可以有效吸收一定的電波能量,也會對電波產生散射,吸收及散射會導致一定的電波衰減,同時,雨滴傾斜導致的差分相位偏移,會對無線電產生嚴重干擾,讓電波出現去極化現象,這被稱為雨衰。這種信號衰減情況基本上呈現出非選擇性能及緩慢時變的性能,導致信號在傳輸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劣化,嚴重影響系統的可用性,也使得雨衰成為衛星通信鏈路設計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影響因素之一[2]。
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受到的雨衰影響差異很大,雨衰與信號的波長及雨滴的大小存在一定的關聯。一旦信號波長大于雨滴,就會導致散射衰減對信號的好壞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當信號波長小于雨滴時,導致吸收損耗起主要作用。在吸收或散射作用的影響下,電磁波波長以及雨滴直徑相近時,衰減最大。常用電磁波波長一般遠大于雨滴直徑,隨著頻率的提升,波長逐漸接近雨滴直徑,雨衰影響效果逐漸提升,C波段信號對雨衰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10 GHz以上的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雨衰問題的嚴重影響。雨、云、霧所引起的衰耗如圖1所示。
通常,降雨量大小會對電磁波的衰減產生影響。在Ku波段頻率中,電磁波波長與雨滴的大小接近,受到雨衰的影響較為嚴重。中雨以上的降水程度,會使電磁波在Ku頻段的雨衰影響尤為嚴重。在不同經緯度的條件下,經緯度對區域氣候特點以及降雨量均存在影響,導致雨衰同樣不同[3]。
1.2? 降雨噪聲
現階段,降雨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電磁波的吸收衰減,以及對地球站帶來一定的熱噪聲影響。在一方面,在降雨量增大的情況下,降雨噪聲增大,系統接收信號載噪比減小,系統余量減小。另一方面,在對其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后發現,降雨噪聲帶來的影響程度與衰減量大小、天線結構有關。為此,就需要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依據實際經驗進行有效的噪聲控制。由于在電磁波的傳播過程中,經過降雨路徑較短時,產生的衰減量較低,因此天線的仰角越高,降雨噪聲的影響越小。
2? ? 降低雨衰影響的措施
為了在Ku波段有效地傳播信號,就需要降低降雨帶來的信號衰減效果,并進行長期觀測,根據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有效的降雨統計特性分析。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需要保障抗雨衰措施的有效應用。
2.1? 鏈路余量
在信號傳輸的過程中,對鏈路余量進行控制,可適當減小雨衰影響,確保信號傳輸質量。在對鏈路余量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資源的利用問題,也需要考慮到我國不同地區的降雨量差異。設計時應根據衛星頻段的不同確定需要保留的鏈路余量。例如,在C頻段的衛星通信鏈路設計過程中,往往需要保留3 DB的余量;而在Ku頻段中,一般需要保留6 DB鏈路余量。在降雨較少的地區(例如沙漠地區),只需要保留合理的鏈路余量;在降雨量較多的地區,則需要調整設計方法,確保在有合理鏈路余量的基礎上應用其他技術方式,避免在晴空時出現資源浪費,也避免在雨水來臨時出現余量不足的問題。
2.2? 功率控制
對功率進行控制,同樣有利于實現對雨衰影響的控制,對信號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構建Ku波段的衛星通信系統過程中,可以在地球站上進行上行鏈路自適應功率控制。上行鏈路功率控制分為開環上行功率控制和閉環上行功率控制,均可達到控制功率的目的,從而實現對雨衰的功率補償。
地面站通過監測衛星信號強度,估算雨衰大小后,對地球站的發射功率進行調整。通過這種動態補償鏈路方式,實現對信號強度的有效控制,使得衛星轉發器接收到的信號與晴空時一致,有利于衛星通信系統的穩定性。伴隨著衛星系統的發展,已經可以在運行過程中通過衛星轉發器進行自適應功率控制,對雨衰進行補償。
另外,也可以通過以網絡管理設備為基礎的動態功率控制系統,有效降低雨衰的影響。通過網絡管理設備采集各個地球站的接收信號電平,估算雨衰大小后,通過網管信道通知地球站進行發射功率調整,可以進一步提升衛星通信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3? 編碼控制
在雨衰較大時,可以使用前向糾錯編碼技術,有效解決衛星通信過程中的誤碼率問題。在降低編碼率之后,可以實現編碼增益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無限度地降低編碼率。編碼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如果繼續降低,則會導致效益降低。因此,把握好對編碼率的控制程度較為重要。
2.4? 空間分集技術
現階段,在多雨及衛星仰角較低的區域,Ku波段的信號特征導致在降雨過程中出現較為嚴重的衰減問題,對此,可以采用空間分集技術加以解決。空間分集技術(Spatial Diversity Technology)是結合了發送分集(Multiple-Input Single-Output,MISO)與接收分集(Single-Input Multiple-Output,SIMO)兩大部分的一項技術,有利于提高信噪比,改善性能。在應用空間分集技術的過程中,主要利用降雨的空間不均勻性設置不同地點的地球站,充分分集、接收所發出的信號,以充分保障衛星鏈路的質量。
2.5? 極化方式的選擇與天線的選擇
不同的雨滴形狀會對信號產生不同程度的衰減。雨滴降落過程中,逐漸變成扁平橢圓形,其長短軸引起的電磁波衰減和相移不同。根據理論分析,對Ku波段衛星通信,水平極化波的衰減,比垂直極化波要高。通過提升接收天線口徑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天線的增益。但是,成本投入也會增加。因此就需要基于實際情況,進行有選擇的使用。
3? ?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衛星通信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障在實際通信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減少雨衰對通信質量的影響,應通過多種手段展開分析,明確雨衰的影響因素,進而采用對應的措施,有效控制雨衰的干擾性。
[參考文獻]
[1]翟華,張千.GSO衛星移動通信L和S頻段資源態勢分析[J].移動通信,2020(7):42-48.
[2]胡曉東,徐永杰.用于衛星通信的Ka頻段射頻收發前端設計[J].信息通信,2020(7):25-28.
[3]胡曉東,佘勝團,王明照,等.采用倍頻器+PLL技術實現衛星通信Ku頻段頻率合成的一種方法[J].電子世界,2020(6):118-119.
(編輯 王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