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
【摘 要】目的:探討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復室護理差錯中的預防作用。方法:以我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麻醉恢復室86例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與研究組患者分別接受常規護理模式與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各干預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研究組患者睜眼時間、呼之握拳時間及拔管時間較對照組更短(P <0.05),兩組患者自主呼吸時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研究組患者平均交接時間、護理差錯發生次數及SAS評分較對照組更少,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兩組比較(P<0.05)。結論: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可有效縮短麻醉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平均交接時間,降低護理差錯及并發癥發生率,緩解麻醉恢復期焦慮狀態,值得在麻醉恢復室護理管理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麻醉恢復室;護理差錯;并發癥
麻醉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但受麻醉用藥類型、給藥劑量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部分患者術后依然存在麻醉作用,從而引發惡心嘔吐、蘇醒延遲、心率異常等并發癥,不利于術后恢復[1]。麻醉恢復室是手術患者術后蘇醒的重要場所,護理中需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時預防麻醉并發癥以最大限度降低術后風險[2],現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麻醉恢復室86例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26歲~70歲,平均年齡(48.55±3.68)歲;手術部位:胸腹部14例,脊柱9例,四肢13例,顱腦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18例,大專及以上14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25歲~68歲,平均年齡(48.31±3.43)歲;手術部位:胸腹部15例,脊柱8例,四肢14例,顱腦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15例。兩組患者在上述基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模式,主要為遵醫囑實施各項護理操作,包括密切監護患者生命體征、觀察并發癥發生情況、保暖等。研究組患者接受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具體為:(1)成立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小組:由麻醉醫生、麻醉護士及護師組成。(2)優化工作流程:麻醉期間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3)預估麻醉恢復時間:根據麻醉醫生意見、患者表現等預估患者麻醉恢復時間,提前做好準備工作。(4)預防并發癥:根據以往麻醉恢復室常見護理不良事件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5)心理護理:麻醉恢復過程中采用語言及非語言方式幫助患者疏導負面情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平均交接時間、護理差錯發生次數及并發癥發生率,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兩組患者的出室時的焦慮狀態[3],并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
研究組患者睜眼時間、呼之握拳時間及拔管時間較對照組更短(P<0.05),兩組患者自主呼吸時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各干預指標
研究組患者平均交接時間、護理差錯發生次數及SAS評分較對照組更少,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2。
2.3 并發癥發生率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兩組比較(P<0.05),見表3。
3 討論
麻醉恢復室是監測患者術后麻醉恢復的重要場所,術后患者進行麻醉恢復期后常因麻醉及未完全代謝,加之手術與麻醉的雙重刺激常會影響機體各器官系統的穩定,并發癥及護理風險較高,一旦出現護理差錯則可能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表明,患者麻醉蘇醒時間越長,產生心理問題及并發癥風險的可能性越大。
綜上所述,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可有效縮短麻醉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平均交接時間,降低護理差錯及并發癥發生率,緩解麻醉恢復期焦慮狀態,值得在麻醉恢復室護理管理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郭珺璐,郭珺玲.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復室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8,9(344):45-46.
[2] 王紅麗.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復室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162-163.
[3] 張進.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復室的應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6):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