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娟
摘要:疫情背景下,應分析時下世界經濟形勢,采取“雙循環”措施筑建中國新發展格局,促進經濟高質發展。
關鍵詞:新冠疫情;世界經濟形勢;中國新發展格局
世界經濟被遭受新冠疫情造成了的嚴重沖擊。據了解,發達經濟體,如歐盟、美國等國家,在2020年度的經濟整體增長率約為-8致-9%,以印度、巴西為代表的新型經濟體同樣深陷經濟衰退中。但同時,中國經濟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因中國及時發揮了特有體制的優勢作用,通過嚴格、科學的疫情防控舉措,迅速在全面控制疫情發展的基礎上達成了有序復工復產復學目標。而這也驅動中國成為了疫情下全球經濟連續衰退大背景中逆勢穩定并提升的中流砥柱。然而,出于嫉妒、擔憂等消極、復雜的心態心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極力推崇與中國進行“脫鉤”。處于此種外部局勢下,中國應以明確自身發展需求為根本落腳點,深入踐行本國出臺的國際發展戰略部署,預控外部勢力的負面干擾。
1.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阻力較大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沖擊波下,導致全球經濟發生了前所未見的大幅下滑。據官方評估,受疫情影響,全球國內GDP出現了約2萬億美元的減少;除中國外,其他發展中國家損失的GDP約在2200億美元左右。其中,主要出口各類大宗商品、石油能源的國家受疫情的打擊更為嚴重。
此時歐洲國家、美國等是新冠疫情肆意蔓延的重災區。疫情突發初期,因美、歐國家淡化了疫情防控重要性,將“口罩佩戴”劃定為不民主、反科學的不當行為,促使疫情捕捉到了大規模發展的“可乘之機”,一發不可收拾,致使疫情瘋狂蔓延的緊張態勢感染人數不斷增多。而對于歐洲國家而言,歐元區在2020年達到了約9.1%的經濟萎縮,法國為10.0%,英國則為12.0%左右。同樣,身為歐洲經濟助推器的德國經濟情況也難以樂觀。據統計,在疫情沖擊下,2020年4月德國出口額突破了31.1%的同比下跌;東亞地區的發達經濟國家日本也是如此,其國債評級被調整為負面,整體經濟萎縮約在5.5%左右[1]。
發達經濟體的需求側、供給側也承受了較為深遠的疫情影響。萎縮的工業生產直接為供給側埋下了消極因子;生產整頓驅使國家失業率逐連提升,民眾的可自由支配收入陸續縮短,均抑制了社會整體消費需求的穩步提高。在對抗疫情的局勢下,為緩解市場萎靡、經濟下跌,一些美歐國家對民眾實行了現金補貼政策,旨在拉動當下市場消費增長,但也促使政府部門財政赤字不斷擴大。
2.西方的發達經濟體政策被革新
基于疫情背景中,“新自由主義”這一曾主導歐美國家發展經濟的政策方針遭受到了正確性方面的質疑,促進“國家干預主義”回歸興起。
一方面,西方經濟領域正逐步削弱新自由主義,隨之大力宣揚國家干預主義。自2008年經融危機以來,西方經濟領域開始允許對產業政策進行辯護,倡導重新沿用干預主義。在工業化發展初始階段,美歐各國憑借產業政策優勢達成了國家工業化發展目標,政府部門通過系列優惠性貿易保護、財政政策助推國家制造業穩步發展,美國就是以該政策為發展向導實現“發家致富”的代表典型。但上世紀80年代時興新自由主義后,關于處于工業化發展浪潮中的新興經濟體打造,小眾西方經濟學者對國家采用類似產業政策強調本國產業保護的行為施以了激烈批判。甚至宣稱,滋生國家腐敗根基、導致生產效率提升困難的核心癥結就是產業政策。但諷刺的是,德國正是依賴于產業政策才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保證了自身制造業地位。
另一方面,美歐各國為確保貿易保護立足,選擇了法律手段。美歐各國雖推崇司法制度在國家綜合治理工作中的強制性、獨立性,但卻常以立法自居,執行貿易保護行徑。具體表現有:一是以“國家安全”為借口,高標準審查外國投資;二是出臺有關法律,禁止外國企業集團進行對本國企業主體正常、合規性的市場收購。也正因一些西方國家惡意操作法律程序,例如關稅的跨越抬高等。使得這只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或可演變為全球范圍的“貿易大戰”,間接驅使全球經濟大蕭條。
3.基于經濟全球化的中國不斷成長
經濟全球化戰略在中國的深度踐行,促進中國各領域工業化建設進程穩步推進,成為了產業分布最為完整的新型經濟體。據了解,中國具有工業大類39個、191個種類、小類525個,是唯一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而這也是疫情期間,中國有能力、能夠為全世界及時提供醫療、防護、生活等必需物品資源的有力基礎。
2018年,關于工業產值總量,中國已超出日本、德國、美國的三國之和,站穩了最大工業生產國的世界地位。鑒于此,西方跨國企業撤離中國,非但不會為中國發展起到制約作用,反而擴大了中國本土企業的發展空間。另外,疫情防控中的中國,向世界展現出的組織力、恢復力、軟實力、韌性、抗疫精神,各國均無法比肩。因此,部分西方跨國企業在中國抗疫背景下并未選擇撤出中國,而是增大了對華投資強度。
除此之外,對比以往,中國經濟在建設規模、發展質量方面實現了明顯提高,這一點可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中得到充分體現。2008年,中國高鐵線路僅有北京通往天津這一條,可在半小時中完成約百里的行駛。但到2018年,約2.8萬公里的高鐵線路廣泛分布在中國各地,可超出全球各國高鐵線路里程總和的2倍有余。同時,中國通信領域發展勢頭日漸猛烈,4G基礎設施在中國境內覆蓋率可達98%,5G基建正全面推進,電子支付、二維碼認證等新興信息化體系健康發展,保障了中國在抵抗新冠疫情中通信及信息化等技術優勢的多角度發揮。
4.開啟“雙循環”助力中國未來發展
因中國以往傳統型出口市場,如美國各國等,在短時間內有效控制疫情較為困難,且其經濟將在階段時間內將處于低位徘徊狀態中。因此,中國應革新出口等方面的經濟結構。為迎合現階段疫情形勢下的國際格局,十九大五中全會指出:“應迅速建設出以國內大循環為基本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互相促進的發展新格局”。針對國內循環,一是應提高國內低收入群體的謀生技能及實際收入,增長內部市場整體消費水平,減輕中國經濟長久以來對外部市場的高度依賴;二是應健全優化中國自主產業鏈,以培養、發展自主型產業生態為著點,規避受制于人繼而陷入被動的不良發展態勢。近幾年,中國對科技發展以及產業鏈轉型升級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已在智能制造、5G通信、新能源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頒發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
領導人在“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中提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大變局中。其中,科技創新作為關鍵變量,為了可于危機中育先知、與變局中開新局,應在科技創新中探尋答案[3]。”站在以美歐為首的發達國家針對中國迅猛發展加強警惕、針對中國輸出的新興技術管控更為嚴苛的國際大環境中,中國需憑借技術的自主創新完成科技發展任務。而這也是中國突出“內循環”為核心基礎的關鍵依據。對此,“十四五”將成為測試、檢驗中國新興技術自主創新、自主研發能力的“試金石”。
處于新形勢下,驅動“外循環”是中國今后長遠發展的重要一環。總結往期歷史,中國參加的“國際大循環”也可視作為以美歐大型跨國企業為導向的全球生產鏈系統中的小部分。未來,中國除了應逐步夯實在全球產業鏈領域中的核心地位外,更需提高在產業鏈中的影響力,實現上游攀升。在中國社會發展新時代下推行外循環,應在周全考量中國內部市場怎樣吸引各國高質量企業“走進來”的基礎上,還需保證中國本土優秀企業能夠更穩健的“走出去”。因此,中國應側重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開展商業合作及市場投資,進而為鄰近各國開辟長遠發展的科學新道路,構建廣泛、友善、融洽的“朋友圈”,從而應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展的惡意堵截。
當前,中國主張倡議的“一帶一路”協同發展戰略已收獲到諸多國家的熱切響應,成為疫情防控背景下助推全球經濟穩健復蘇、穩步增長的重要引擎。而美方等西方政客為抑制中國發展覺醒及世界影響力,通過對中亞、非洲等國家的資源加大投入,與“一帶一路”展開了直接競爭。甚至以輿論導向等惡性競爭舉措,對“一帶一路”成果進行惡性抹黑,鼓動一些沿線國家及其民眾肆意破壞建設項目。但中國“朋友圈”的健全建設并不會因美歐等國家的不良阻撓、圍追而停止。未來中國工業產能將在龐大的“朋友圈”支撐下得到多方位釋放,可加強中國投資綜合效率,擴展內部市場的遼闊發展前景。促進后疫情時代下,世界經濟可平衡、持續發展。
5.結語
綜上所述,處于當前世界經濟大形勢及疫情防控態勢中,中國應依靠“內循環”戰略保持及拉動內部市場經濟活動,與此同時,驅動“外循環”部署高質落實建設出“雙循環”互相助力的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高效,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丁一凡.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新發展格局[J].當代世界,2020(11):4-10.
[2]張國洪,李婧婧,王庭錫,郝悅,胡晨沛.世界經濟深度衰退 復蘇面臨潛在風險——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回顧和2021年展望[J].全球化,2021(03):55-67+135.
[3]鄭健雄,方興起.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中國應對[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5):37-4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