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茜
摘要:個人所得稅在二次分配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國家調控公民收入的重要經濟杠桿。然而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現狀問題重重,特別是在我國稅法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其定義相對不清楚的狀況下,一部分人高收入人群通過各種手段來實現所謂的“合理避稅”,例如:利用陰陽合同避稅、操縱薪資所得逃稅等,針對此類情況國家還需要引起重視并實施有效監管,如此才能解決當前存在的個稅征收問題,否則將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隱患。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個稅征收;逃稅漏稅
一、相關理論概述
(一)個人所得稅概念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個人所得稅的職能
個人所得稅的職能是由稅收的本質所決定的,是稅收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所具有的內在功能,具體表現在稅收的作用。稅收的基本功能具體表現為:組織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資源配置與宏觀調控、增強公民納稅意識。個人所得稅作為稅收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同樣具備稅收的基本功能:組織財政收入、收入分配、穩定經濟。
二、我國當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現狀
流失嚴重,是我國當前個人所得稅征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此種現象歸咎于征收部門征收的乏力和監管部門監管的不足。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現狀不容樂觀, 盡管納稅群體擴大了,但個稅收入應并沒有隨著納稅群體的增加而提高,反而逃稅漏稅現象日益嚴重,一些高收入人群利用各種手段逃稅漏稅,他們通過操縱工資所得逃稅、利用陰陽合同逃稅、利用投資逃稅、工資薪金分批發放逃稅等。下面選取兩個點進行進一步闡述。
(一)操縱薪資逃稅
員工手上拿到的薪酬并不等于其實際勞動所得,往往是低于其真正勞動所得的,企業將其勞動所得工資與實際發放工資之間的差額以等價交換的方式轉換成其他“福利”,例如超市購物券、商場購物卡等。企業為何會有此種操作呢?我國公民個人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按照其所拿工資判定, 不包含企業給的各種“福利”,企業如此操作一方面是降低了企業的納稅額,另一方面是通過降低員工的工資基數調低納稅稅率檔,進而減少納稅。
(二)陰陽合同逃稅
2018年6月范某某涉稅案件轟動一時,“陰陽合同”涉嫌偷稅漏稅的問題引起了大眾關切。據報道“陰陽合同”確實存在,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逃避納稅。且這種操作不僅存在于娛樂圈,在房屋買賣、建設工程承包合同上更是普遍存在。何為“陰陽合同”?又是如何逃避稅收的呢?簡單來說陰陽合同就是簽訂兩份主體一致、內容一致,約定金額不同的合同。金額較小的“陽合同”用于向主管機關備案登記納稅;金額較高的“陰合同”才為實際約定雙方交易的價格,合同雙方彼此心照不宣,就是為了以虛報的低價格來逃避國家稅收。
三、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稅費用扣除不合理
過去我國稅法扣除一直使用分類制,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進步,弊端越發凸顯。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個稅法,提高了免征額、提出了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稅制、增加了專項附加扣除等多項利好政策,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新個稅法有關專項附加扣除是改革的亮點,但是扣除項目并未綜合考慮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以住房貸款利息附加扣除項目為例,稅法規定中國境內首套住房發生的貸款利息按1000元/月定額扣除,扣除期限最長不超過240個月,但我國各個地區房價差距巨大,統一的扣除標準對于經濟不夠發達,收入水平欠缺的西部地區,并不能很好的體現稅法公平,沒有達到切實減負,改善民生的,目的。而對于東部等發展較好的地區,實行統一的扣除標準,則不能使稅收實現最大價值。
(二)稅源監控模式的局限性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稅源分布的領域越來越廣,稅源監控難度相應增大。我國居民的收入來源和收入方式也逐漸豐富,收入來源由過去單一的工資薪金轉由工資薪金、投資回報和資產回報等的多元化組合。個人收入分為多種渠道, 尤其是主播、網紅等高收入群體。 一方面是難以監測其真實收入, 另一方面是稅制并未對這些收入進行詳細系統的繳納規定, 因此造成個人所得稅流失。其次,監控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監控局限的重要原因,稅收軟件不夠先進加之各職能環節之間配合協作不夠到位,無法做到即刻、全面地信息共享和掌握稅源信息,從而來帶稅源監控的困難。
四、提出對策
(一)改革稅制模式
現如今,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稅制模式主要是分類制、綜合制和混合制,而在實際應用中不難發現,三種模式雖互有優缺點,但對于我國目前基本國情來說,三種模式都不是最適合的稅制模式。一方面,專項附加扣除沒有充分考慮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應綜合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針對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費用扣除標準。另一方面,加強稅源監控,尤其是高收入人均的收入信息,雖然不能保證高收入人群非工資收入所存在的漏稅問題不復存在,但卻可以在極大程度上遏制這種問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個人所得稅法費用扣除的公平性。
(二)加強個人所得稅征收監管
納稅具有強制性,凡是薪資達到繳納水平的個人均需繳納個稅。但在稅務機關對于個人所得稅繳納的監管落實過程中, 并不能查處全部的逃稅行為, 對于逃稅者的處罰機制過于寬松。法律中規定的刑事責任很少在實際中落實, 因此法律懲戒力度不足導致法律并未對個稅流失起到抑制作用。所以加強個稅征收監管力度是當下解決其問題的重要手段。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將稅收與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結合,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提高對納稅人涉稅信息的采集、分類、歸集、分析和處理的效率,使得可以全面監控國民納稅信息。
五、總結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貧富差距明顯加大,最終可能對社會的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對個稅制度不斷完善,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社會分配不公、納稅人負擔重等問題,針對費用扣除不合理問題不斷完善個稅征收模式;針對稅源管控力度不足的問題提出健全信息管理改革方向,加強偷稅漏稅人的懲處力度。盡可能為我國公民打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生活環境,從個人所得稅納稅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