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茂義 房紅
摘要:隨著當今的社會老齡化、亞健康、生態環境等問題備受重視,加上經濟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需要,康養產業正面臨龐大的消費需求和社會需求。康養產業是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發展潛力巨大。適應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亟需對“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策略進行深入探索。論文總結了目前“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剖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康養;“康養+”產業;產業融合
康養是“健康”和“養生”的集合,“康”是方向,“養”是過程。“康養+”是以康養為中心,衍生出多種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康養產業和相關產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和更高的經濟效益,進而全面推進城市發展轉型,助力經濟發展[1]。
一、“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1.“康養+文化旅游”
康養文化旅游度假模式的特點是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如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和文化等,打造以優勢資源為主題引領特色的健康養生項目。此類項目的建設發展對業態的區別化定位、特色元素打造及長期運營能力均有特殊要求。其核心業態是以休閑養生、文化娛樂、休閑觀光、生態農場和醫療旅游為主。近兩年,康養旅游作為新興旅游產品,越來越受青睞,其背后反映了人們開始追求親近自然、悠閑放松、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反映了“康養+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蒸蒸日上[2]。
2.“康養+農業”
康養農業是傳統農業的升級版,將傳統的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相融合,以健康為宗旨,以“三農”為載體,以科學養生的方法為指導的新業態,康養農業是振興鄉村發展的重要的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刺激下,我國鄉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種養等產業鏈,結合各地的資源稟賦,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使康養農業向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成為康養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3.“康養+醫療”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均壽命的不斷增長,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康復服務對象在我國社會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斷地增長。同時現如今我國大眾民眾對自己的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重視,進而人們對于康復治療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康養+醫療”一種新型的養老和養生模式,正是當前人們所需求的。現如今國家對于“康養+醫療”的科學發展也逐漸重視起來,這必定在將來成為一種潮流。
二、“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1.政策落實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國家和地方對康養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在土地供應、資金補助、稅負減免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但由于一些部門未將政策具體化,缺少相應的配套實施機制,使得政策難以真正落實到位,無法充分發揮優惠政策對企業發展康養產業的激勵和扶持作用[3]。
2.頂層制度設計不完善,發展重點不夠明確
政府部門在“衛生準入、民政扶持、醫保定點、政策優惠”等方面提出了很大優惠政策,但這些政策實際發揮作用有限。其原因是制度上的頂層設計不夠完善,缺乏完整的、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產業發展規劃,特別是許多地方康養產業還沒有全部建立服務標準體系,有的行業準入標準跟不上行業發展步伐,導致服務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不足。
3.宣傳推介力度不夠
由于康養產業剛剛興起,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很多人對此的認識不夠,吸引不了優質的外來資源。
4.康養專業人才比較匱乏
由于職業認可度差、工作強度大、工資低保障差、缺乏職業上升通道等因素,年輕群體從事養老服務行業比例較低。大部分養老服務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專業水準不高、人員隊伍不穩定一直是康養產業發展的“頑疾”,也是養老機構影響入住老人生活質量的“硬傷”。
三、對策及建議
1.加強組織領導
康養產業是在建設健康中國和應對我國老齡化的大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需要多方聯動。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康養行業的組織領導,打破部門界限,簡化審批程序,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2.加大扶持力度
康養產業是在建設健康中國和應對我國老齡化的大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需要多方聯動。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康養行業的組織領導,打破部門界限,簡化審批程序,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3.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營銷
推進精準宣傳推介,充分利用互聯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作用,廣泛深入推介“康養+”產業發展,強化人們對“康養+”產業發展的認知、認可,促進其發展。
4.培養專業人才隊伍
各地可以開展“康養+”產業的專業人才培養,可以依托當地的大學,加強護理、康復、心理衛生、休閑運動、旅游服務等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培養中層專業管理人才、加大高端人才對不同“康養+”產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人才引進優惠政策,來吸引外來的相關專業人才,從而壯大該行業的人才隊伍,促進該行業發展。
四、結論
近年來康養產業取得了一定發展,但為了促進其更好的發展,多元融合發展是實現康養業態創新和對外推廣的重要手段。同“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培育更多支撐康養的業態,促進各類業態相互聚集形成生態集群。針對政策落實力度有待提高、發展重點不夠明確、宣傳推介力度不夠、專業人才比較匱乏等問題,應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穩中求進的走出一個“康養+”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周永.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分析[J].2018:160-161
[2]羅忠林.我國康養產業發展重點及投融資決策研究[J].2018:40-42
[3]鐘露紅,王珂,阮銀香.攀枝花“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2018:8-9
基金項目:攀枝花學院2020年度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攀枝花市陽光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202011360068)。
作者簡介:
向茂義(2000-),男,漢族,四川省蒼溪縣人,攀枝花學院會計學專業本科生;
房紅(1970-),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人,攀枝花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財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