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娟

摘要:2021年我國進入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1]。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應該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本文以我工作的企業綠色世界為例談了幾點我對于農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農業;高質量;發展
在一次黨史教育培訓班上,一位教授講到高質量發展時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他講了四個家庭資產結構的組成。也是次培訓使我明白了什么是高質量發展,那就是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提高經濟的發展質量。這一收獲對于我思考設施農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優化種植結構,適應目標市場,實現多元化發展
分析綠色世界現有銷售渠道和客戶人群,對他們的需求進行調研。將渠道劃分為3個:采摘、企業團購、商超供貨。從價格因素考慮采摘>企業團購>商超供貨,但采摘銷售有產量低、損耗大的特點。從銷售量因素考慮:商超供貨>采摘>企業團購。從單棚產量因素考慮:商超供貨>企業團購>采摘。之前每個棚的產品都向三個渠道銷售。那我們應該定位三種模式呢?此處我們進行一下定性分析。三種因素依次遞減用3、2、1表示。如下表所示:
根據上表得出結論,在當前發展模式下綜合考慮價格、銷量和產量的因素,同一產品商超供貨的收益大于采摘收益大于企業團購。
那么到底以后如何定位三種銷售渠道的資源配置呢?根據以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首先考慮規模化種植確定主打品種主要供應商超,種植面積通過商超需求量和各品種生產棚產量來確定。第二,做好采摘區配套,主要是做好“兩節”自駕游采摘和春秋游團隊采摘配套。種植面積參考往年采摘銷售量和采摘棚產量來確定。第三,努力開發企業團購客戶,逐漸建立起會員消費機制,實行個性化訂單生產,以滿足顧客需求。這一項是未來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潛力股。因為它的價格和產量都比較合適,如果需求量一旦增加,可以實現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今后的發展主基調是在做好商超銷售生產配套和采摘銷售生產配套的同時大力發展會員經濟,以企業、高效資源為切入點,各個擊破,在一個一個的小范圍內建立起企業產品的品牌效應,引導顧客長期消費,不斷提高銷量和收入。
2.優化人員結構,打通內部培養機制,促進企業人才可持續發展
園藝場目前負責的生產區域占地面積350畝,有溫室設施100座。由于生產區域較大,全面統一管理的難度較大。適合將生產單元進行分解,可以按生產區域劃分,也可以按種植品種劃分,也可以采用兩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劃分。
目前園藝場計劃按照種植品種進行人員分組設置:設草莓技術員1名,蔬菜技術員1名,韭菜技術員1名。由分管種植的副經理直接管理,每名技術員負責各自負責區域的種植技術指導和種植操作標準流程的制定及出棚產量的記錄及產品去向記錄。但如果想更好地開展工作,可以按照種植區域再將草莓組和蔬菜組分設兩個小組,因為考慮到園藝場和研究院有一定的距離,管理上會存在不方便的情況。分小組也有利于企業建立內部競爭機制。三個組形成了三個獨立的生產單元,每一名技術員是每一個大組的最高管理人員,下設小組長是為了方便技術員進行日常工作安排與管理,可由企業招聘的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擔任,這樣既可以發揮技術員傳幫帶的作用,又利于年輕技術人才的培養。
3.優化考核體系,落實全員考核,實現職工多勞多得
人員結構優化后,會形成一個整個生產區的組織架構圖,在其中每個人都很明確自己的上下級匯報關系,都會有相對應的崗位職責。考核體系的建立以組織架構圖為基礎,實行自上而下的考核,但涉及考核指標的計算則是自下而上的。例如:總經理對分管副經理進行考核,考核指標包括總產量完成情況、收入完成情況、成本控制情況、利潤等量化指標。分管副經理會將自己的考核任務進行分解,將產量任務、成本控制任務分解給技術員、將收入和利潤任務分解給產品銷售部門。技術員會將產量任務分解到種植工,同時技術員會對自己生產單元的投入進行測算和管控從而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銷售部門將銷售業務分解到業務員。但在考核指標測算時是自下而上的。先測算每個棚的生產數據(包括產量、成本)和每個業務員的銷售額計算種植工和業務員的考核工資。再依據種植工和業務員的銷售額測算出技術員和業務負責人的考核工資,最后測算出分管副經理的考核工資。通過考核可以實現產出的每一斤果蔬都與每一個員工的工資相關,在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同時可以有效管控產品浪費現象及提高優質果品的生產率。
種植結構的優化、人員結構的優化、考核體系的優化歸根結底都是結構的優化,通過優化結構提升企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因此,我們在從事農業過程中,我們首先要看結構合不合理,其次再針對各個環節制定詳細的操作流程。將農業生產標準化將是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要學會運用高質量發展的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