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及信息技術頻繁更新迭代的環境下,通信工程施工企業須提升動態能力以成功應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諸多挑戰和不確定,因此,明確動態能力的構成成為通信工程施工企業首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通信工程;動態能力
一、引言
通信管制的放松使得通信市場從壟斷逐步走向完全競爭,全國通信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的企業由2017年的88家迅速發展成2020年的296家。與此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使得通信工程施工企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和不確定因素。身處于諸多挑戰和不確定環境中的通信工程施工企業不得不革新自身的競爭優勢、提升“適者生存”的能力,這種在難以預料的動態環境中持續獲取和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即為動態能力。
二、通信工程施工企業動態能力的構成
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深化補充的動態能力是伴隨著企業內外部發展環境的瞬息萬變和不確定應運而生的。動態能力的發展軌跡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末,Teece對動態能力雛形的勾勒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1]。此后,有關企業動態能力的研究如雨后春筍,學者們對動態能力的研究大致歷經了理論探索、思想碰撞、深化外延三個階段[2]。盡管這一時期企業動態能力備受學術界的寵愛,然而,細分到通信工程施工企業動態能力的關注卻鮮有。
20世紀末,Teece認為動態能力的形成與資源密不可分,能夠科學合理地整合、配置和重構資源是企業獲取和維系競爭優勢的源泉[3]。Eisenhardt等認為動態能力并不是抽象的、虛幻的能力而是嵌入于業務流程或實際慣例中發揮出來的,即在流程或慣例中獲取應對不確定環境所需的知識、信息、技能等[4]。Winter認為,區別于低端能力的動態能力是可以修正并提升低端能力的高端能力[5]。Zahra等把動態能力比喻成一種可預見的重置資源和慣例的能力[6]。Helfat等人的研究表明動態能力可以創造資源或改變能力。早期的動態能力是基于靜態分析法和資源基礎觀形成的,其落腳點更多是強調企業整合和配置既有資源以獲取競爭優勢的能力,然而,這種理論在面對諸多挑戰和不確定環境中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取和保持時則顯得蒼白無力。隨后,關于企業動態能力的研究百花齊放,但主流的研究趨于兩類,其一是以Teece等為代表的能力派,他們認為動態能力可以為企業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落腳點在能力;其二是以Eisenhardt等為代表的過程派,他們認為動態能力是具體的過程和慣例而非抽象的能力,落腳點在過程和慣例。筆者認為,兩種派別的觀點殊途同歸,企業動態能力既是能力也是過程和慣例,這種看似抽象實則具體的能力是通過慣例或者過程提升對內外部環境的適應以持續獲取競爭優勢的高端能力。那么,對通信工程施工企業而言,這種高端能力究竟由何構成?2007年,Teece在對動態能力的深入研究中指出,動態能力由感知能力、獲取能力、重構能力組成。Pavlou等人的研究表明,動態能力由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學習能力與協調能力四維度構成。Barreto等認為企業在環境不確定情況下感知機遇或威脅,系統性思考并做出正確發展決策的能力即為動態能力。Wang等認為動態能力包括吸收和轉化兩個方面。國內較早關注動態能力的焦豪等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將動態能力劃分為環境洞察、變革創新、技術與組織柔性。蘇敬勤等以復雜產品創新為切入情景,研究表明企業動態能力由感知能力、協調控制能力、組織學習與吸收能力三維度構成。夏清華等通過案例分析提煉出動態能力的三維度構成,即環境洞察、組織學習、組織柔性。侯娜等把動態能力的研究置于新零售情景下,結果表明企業動態能力由資源配置、創新、擴散、客制化四維度構成。崔麗等基于扎根理論在對價值主張與動態能力的互動對資源配置影響的探索中指出動態能力包括感知、整合、構建和重組能力。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對動態能力內涵及其構成維度的界定未能形成統一的觀點,但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共識,即強調能力觀和過程觀基礎上的不同能力的集合。動態能力是一種情景能力,對通信工程施工企業而言,須要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夠感知市場環境、施工環境、業主需求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后,就需要根據對環境的感知,及時對企業內外部資源進行配置,考慮到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企業須具備較強的學習并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因此,對通信工程施工企業而言,通過環境感知、資源配置、組織學習,最終實現企業變革創新以持續保持在動態變化環境中的競爭優勢,即通信工程施工企業動態能力的四維度構成為環境感知能力、資源配置能力、組織學習能力、變革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焦豪,楊季楓,應瑛.動態能力研究述評及開展中國情境化研究的建議[J].管理世界,2021,5:191-210.
[2]焦豪,魏江,崔瑜.企業動態能力構建路徑分析:基于創業導向和組織學習的視角[J].管理世界,2008,04:91-106.
[3]蘇敬勤,劉靜.復雜產品系統中動態能力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10:75-83.
[4]夏清華,何丹.企業成長不同階段動態能力的演變機理一基于騰訊的縱向案例分析[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9,12(5):464 476.
[5]侯娜,劉雯雯.新零售情境下企業動態能力如何影響價值鏈重構?一天使之橙和匯源果汁的雙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9,12(2):136-151.
[6]崔麗,雷婧,張璐,崔敏杰,閆紅月.基于價值主張與動態能力互動的企業資源配置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04):180-190.
作者簡介:趙軍(1976.7-),男,漢,安徽合肥人,安徽工商管理學院2021屆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