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果枝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如何創造我縣宜居型鄉村環境?宜居鄉村應該包含自然、優美、整潔的村莊生態環境,也應該包括舒適、繁榮、和諧的村莊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營造是鄉村宜居設計的突破口,通過融合自身文化、環境、人群和協調周邊環境而形成的一個鄉村整體,在宜居鄉村的規劃設計中,必須因地制宜,在充分研究鄉村現狀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尊重自然循環繁衍的生態系統規律,運用規劃設計手段,融合其他設計元素,便能創造出宜居的設計。對此,政府部門應該起到良好的領導規劃作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宜居鄉村建設;特色村鎮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建設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一、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改善農民生活環境
(一)強化政府領導職能
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細化分工協作,從上到下形成了健全的組織管理網絡,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及時調整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各項政策,發揮政府部門的領導職能。通過建立獎懲制度,嚴格責任追究。獎勵先進,鞭策后進,對工作成績突出,目標任務完成好的村(社區)、單位進行表彰和獎勵。
同時,政府應充分發揮領導職能,規劃鄉村的空間重構。在科學的發展模式指導下,通過分析建設用地的適宜性,找出不合理的建設用地,進而合理安排、重新安排用地性質,最終改變鄉村的用地空間布局和土地利用結構,使得土地資源的利用更加集約,也更加合理。由于城市化、現代化對農村社區居住空間重構產生直接影響,生產力發展是農村社區居住空間重構的直接推動力。所以政府應通過規劃,調整農村用地布局,改善調整農村產業構成,探索特色產業開發,推進第二、三產業農村適度發展。與此同時,合理配置農村基礎設施,美化人居環境,改善生活水平,形成有利于城鄉協調發展的布局結構。
(二)大力開展環境整治
加大村容環境整治力度,實現村容整潔的基本要求,配強環衛所工作人員,農村環境衛生同步推進。各村根據實際,明確衛生管理職責,基本實現“戶清掃、組維護、村管理、鎮監督”的工作運行機制。注重高標準整治,全面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對衛生死角進行定期整治,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結合環境衛生整治專項行動,對畜禽養殖、水環境、白色垃圾進行檢查治理;指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減少農藥、化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加大病媒生物防治工作,開展專業消殺。
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管理,對于造成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危害生態環境的企業,政策扶持與行政處罰并重,鼓勵企業采用更綠色的生產方式,做好生產排污的后續凈化工作。
(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不單指生活環境方面的建設,也包括精神文明的提高。對此,應加強居民健康意識,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加強健康教育宣傳,提高居民健康意識。一是以政府為主體,開展宣教引導活動。用通俗易懂的演講、精彩有趣的表演加深群眾的了解,引導村民轉變觀念,積極參與,形成良好的衛生、鍛煉習慣。二是以學校為主體,開展教育活動。以學生健康教育為主抓手,著重讓學生學習衛生知識、健康常識等,培養他們文明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摒棄不良習慣,養成良好風尚。同時,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向社會宣傳衛生知識;針對家長的陋習,一起整改,引導家長積極參與活動,相互影響、相互提升。三是以鎮中心衛生院為主體,開展疾病防控等宣傳活動。以疾控宣傳工作為著力點,每月舉辦一次健康教育知識講座,提高疾病防治常識、傳染病識別與防控知識的普及率,提高居民衛生意識。
二、加強村鎮文化建設,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
鄉村“宜居”與鄉村“宜游”是分不開的,因此鄉村特色旅游是宜居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安陽市有豐厚的文化積淀,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比如,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殷墟,曾經商朝都城的所在地,單在文字研究方面就有很高的價值,國內唯一一座文字博物館也坐落在安陽。世界上第一座監獄——姜里城,位于安陽市湯陰縣,同時,這里也是民族英雄岳飛的故鄉。驚人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也是安陽市聞名遐邇的地標性景點。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我市建設宜居宜業的特色村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鄉村旅游是如今農村發展的一大趨勢,“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應該抓住農村自身特色,一方面借助傳統農業開展基礎農業旅游,另一方面通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突出特色民俗旅游的特點。生態旅游與民俗旅游相結合,兩者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鄉村旅游的良好發展,是立足于當地特色的,同時注重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和諧發展。景觀建設是美麗鄉村“宜游”建設的主要內容,一方面是利用山林農田,平原水域等宜游的自然景觀建設,為游人提供回歸自然、感受田野的生態旅游體驗;另一方面是發掘村落地方特色,綜合歷史文化、傳統民俗來提升人文景觀建設。通過具有地域特色、村落特點的景觀綜合建設,形成農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的美麗鄉村“宜游”建設。在加強村鎮文化建設,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具體實踐方面,需要注意
以下幾點:
(一)開發村鎮,以“特”為先
在村鎮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明確特色村鎮,貴在“特”,這就需要“文化為魂,產業為本,生態為基,宜居宜業”,只有掌握了本地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生產力,發揮自身獨有的文化優勢,才能使得本地區的鄉村旅游產業保持可持續發展。
特色村鎮的靈魂就是特色產業,村鎮的農業形態應借助現代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涵蓋農業產業鏈條上中下游的諸多環節,將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多元化產業的形態。
在經濟新常態下,文化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消費的趨勢也滲透到特色村鎮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創意元素融入現代農業,既是世界先進農業的發展方向,也代表了農業型特色村鎮的文化特征。農業型特色村鎮越來越多地植入文化創意元素。比如在水果蔬菜種植業中,依靠科技支撐和文化創意形象結合,開發不同形狀的品種或者采用文化性包裝,形成文化創意農業裝飾品、農業工藝品,讓消費者購買農產品時也消費了文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此外,農業型特色村鎮可以依托農耕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對傳統農耕技術與生產工具、農耕風俗、語言諺語、鄉村文學做體驗式旅游開發和展示。
(二)科學規劃,做好調研
特色村鎮的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想建設引人入勝的特色村鎮,就不能忽視在開發前的規劃調研,所謂實踐出真知。開發過程中,沒有充分調研,就沒有發言權。特別是在村鎮開發初期,開發者就應進行足夠的調研工作。在前期調研中,開發者要以本地特色文化為核心,明確村鎮擁有哪些具有不可復制性的文化符號,以及本地區獨具的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在調研完成之后,開發者應制定村鎮的整體規劃。規劃過程中應該著重保護村鎮內現存的古建筑、古村落遺址,并按照村鎮原有的城市文化脈絡進行規劃,延續村鎮原有的整體風格。村鎮規劃不易,忌大拆大建,規劃應合理布局,全力打造一個特色的優美和諧的村鎮環境。避免造成建設程式化,失去文化之魂,形成千鎮一面、道路擁堵、缺乏管理、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弊病。
(三)兼具旅游功能
特色村鎮除特色產業支撐,融入文化元素外,放大特色村鎮正向效應的功能就是兼具旅游功能。農業型特色村鎮不僅有現代農業的產業形態和文化創意元素的融入滲透,還必須兼具旅游功能,體現特色小鎮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村鎮居民收入,吸引外部生產要素集聚等多重功能。農業型特色村鎮的旅游功能往往通過體驗式采摘、觀賞休閑、度假旅游、健康養生、商務旅游等形態展現,旅游功能的開發會涉及旅游產業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不僅會拉動特色村鎮的農產品、土特產品消費,還會促進特色村鎮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完善周邊環境配套,讓特色村鎮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四)注重可持續發展
對于鄉村地區而言,開發特色村鎮不僅可以有效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改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還能夠保護傳統的古村落景觀與文化的完整性,改善鄉村地區自然與生態環境水平,降低旅游景區及周邊區域的環境承載壓力。但村鎮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開發要注意生態性,避免短期的商業開發行為,因此在發展特色小鎮旅游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五)環境和諧宜居
特色村鎮作為新型城鎮化的載體,發展產業的同時集聚人口,按照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原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農業型特色村鎮需要具備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即要求小鎮的規劃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空間布局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整體格局和風貌具有地域典型特征和獨特風貌,建筑彰顯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鎮區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土地利用集約節約,小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協調。
三、結束語
加強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首先應該營造能夠提升農民日常生活與精神生活品質的宜居環境。其次,在當地人宜居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成果,結合農資電商,發展特色村鎮實業。再次,加強村鎮文化建設,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圍繞特色產業的發展,適當開展農產品的產業化輸出和特色旅游產業的開發。
參考文獻:
[1]朱云潔.培育田園綜合體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新路徑的思考與實踐[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7(08):10.
[2]徐勝,羊杏平.培育田園綜合體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新路徑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1):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