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占有、使用著大量的國有資產,為了確保行政事業單位依法履行職責、提供公共服務、充分發揮國有資產的作用,必須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管理。本文以新時代國家治理為背景,系統地闡述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列舉經濟活動中會計風險的具體表現,分析這些風險存在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行政事業單位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風險識別;風險防范
當前,國家厲行節約、治理腐敗已成為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在這個大環境的推動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的工作壓力和工作地位雙向倍增,無論是單位內部經濟活動,還是外延發展都需要會計提供有益參考。特別在新政府會計制度實施后,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內容和性質發生了一些變化,單位及主要負責人、會計個人必須清楚明確自身職責范圍,正視單位內部財務會計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問題,及時解決,確保財務管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一、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防范的重要性
(一)推動新《預算法》的貫徹落實
新《預算法》對行政事業單位在預決算編制、預算執行、預決算公開、違規追責等方面有了更明確、更剛性、更嚴厲的規定。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不再是一個單位的“內部”事務、一項單純的記賬活動,已經成為各項政策的高度集成、各項事業發展和各項工作落實的最終反映。因此,加強會計風險防范,對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推動新《預算法》政策的落實、落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提高單位內部管理水平
行政事業單位要從根本上提高單位的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需要完善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加強會計風險防范能力建設,對內部運轉環節各項資金支出進行嚴格管理,規避會計差錯和舞弊行為,不斷積累會計風險防范的管理經驗,從而為行政事業單位健康有序運行奠定堅實的制度保障。
(三)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行政事業單位要加強會計風險防范管理,保障會計依法履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職責,精打細算,堅決落實過緊日子思想,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從而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的具體表現
(一)會計基礎薄弱的風險
其一,會計結算手續不健全。例如,對辦公用品、固定資產和工程項目款的結算,沒有使用人簽字或沒有對工程造價聘請中介機構進行審核,工程項目完工后也沒有組織人員進行驗收。其二,現金結算支付的風險。按《現金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單位結算起點超過1000元的,應通過轉賬結算支付。但有的單位卻不按規定執行,財務結算大量使用大額現金,容易產生會計舞弊行為。其三,對經濟合同約定的條款不認真執行、執行打折扣、合同因缺乏審核程序屬于無效合同。例如,工程項目合同約定有3%的工程質保金,但在工程款結算時卻按全款支付,留下工程質量有缺陷時無質保金保障的風險。其四,資產、存貨沒有定期盤點清查,引起賬實不符、賬賬不符的風險。
(二)會計核算不規范的風險
其一,預算編制方面,預算是單位年度收支的規模和結構進行的預計和測算,但在實際工作中,預算編制的時間不充足、過程短,導致預算編制質量較低。財務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的溝通不夠,導致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脫節,預算管理效率低下,預算安排不合理,執行不力。其二,收入管理方面,有的單位未按照目標和標準收取,造成了亂收費現象及收費不標準的風險;有的單位違反非稅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坐收坐支”,甚至出現挪用、截留等違規現象。其三,預算支出方面,有的單位預算支出范圍及標準超出相關規定,例如津貼補貼的發放,沒有遵守人社部門的審批標準和范圍,導致預算支出失控的風險;有的單位預算支出沒有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等政策規定,缺乏有效的監管造成資金流失和舞弊的風險。其四,記賬方面,記賬憑證會計科目使用不規范、年終收支結轉不完整而與現行的會計制度不相符等。其五,賬簿設置方面,有的單位僅設置固定資產總賬,沒有按照要求設置明細賬,造成資產管理混亂的狀態。其六,財務報告方面,有的單位管理比較粗略,報告只有報表的形式,而分析報告及附注缺失。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風險
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是財務決策的基礎,是評價會計工作成敗的關鍵。然而,實際工作中由于新舊體制轉換,內部控制措施不到位、執行不嚴格,以及單位領導及會計人員人為干擾等因素,有的單位會計信息失真較為嚴重,影響了經濟決策的正確性。會計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其一,會計憑證失真,例如,原始憑證填寫不規范、客戶信息不完整、原始憑證填寫內容與實際項目之間不相符,真實性有待進一步論證。其二,會計核算失真,原始憑證的失真導致會計核算失去真實性,也有因為會計人員人為因素引起會計核算失真,例如,固定資產損壞報廢,實物形態消失而賬面卻長期掛賬、造成資產賬實不符。其三,會計報表失真,會計核算失真必然引起會計報表的失真。
(四)法律意識薄弱的風險
會計與其他職業相比,因直接與資金打交道,常常處于平衡國家、單位、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的交匯點,是一個法律風險很高的職業。法律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其一,會計人員因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差,存在《會計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授意、指使、強令作假或隱匿、銷毀會計資料”的情形,例如,在專項資金的管理上,因有特定的用途需要??顚S?,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按照領導意圖挪作他用。其二,由于會計人員的知識和經驗的不足,無意行為造成的法律風險,例如,因為一時疏忽,遇到了假發票或過期發票納入報銷問題。其三,會計人員故意行為造成的法律風險,主要是會計人員私欲膨脹或存在僥幸心理而產生的法律風險,例如,某會計套取財政資金存入私人賬戶,某出納截留收入,某財務負責人帶頭私分國有資產等等。
三、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重視不夠
行政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是提供公共服務,單位領導主要精力都放在業務工作上,對會計工作研究不夠,財務風險防范管理也因領導的不重視不支持,運行效率和質量不高。許多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將會計風險防范管理納入績效評價和干部業績考核內容,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工作思維固化,會計風險通常很難被及時發現。平時,單位也不重視內部控制風險意識教育管理,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潛在的會計風險會在單位的經濟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嚴峻。
(二)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
目前,大多數單位都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要求,制定了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因缺乏系統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的研判,大多是對文件政策的照抄照搬,使得制度無法落實。例如,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條條框框大而化之,內容空洞,部門之間溝通協調配合契合度不高、監督機制尚未形成,資產購置、使用和管理各自為政,共享共用機制運行不暢,造成大量資產閑置、流失和浪費。
(三)會計機構設置不健全,會計人員素質不高
《會計基礎規范》規定,“會計工作崗位,可以一人一崗、一人多崗或者一崗多人”,同時明確了不相容職責崗位設置原則。但在實際執行層面,有的單位會計和出納、收入和支出、債權和債務賬目等事項都是由一人承擔,并擔任會計檔案保管工作。不相容崗位沒有實行分離設置,造成單位資金安全存在較大隱患,容易滋生會計舞弊行為。另外,部分單位會計人員專業素養不高,財務核算和管理手段單一,對單位財務活動缺乏整體的把控和應變能力,也不能有效地控制財務風險的發生。
(四)會計監督缺失
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監督主要分為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外部監督是由財政、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根據國家會計制度等相關規定,對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與會計政策是否相符,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和檢查。內部監督是由單位內部的會計機構及內部的紀檢監察部門根據會計制度及有關規定對單位的日常財務活動是否符合相關規定進行監督。會計監督主要涵蓋預算、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內容。目前,大多數單位存在會計監督思想認識盲區,認為會計監督管理是財政和審計部門的事情,導致對會計監督管理流于形式,或者放任不管。
四、行政事業單位加強會計風險控制的建議
(一)增強會計風險防范管理責任意識
一是單位主要負責人要擔負起會計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我國會計法明確了單位負責人為本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其目的是保證會計行為的規范和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因此,單位負責人要真正擔負起單位財務會計工作和內控制度建設“第一責任人”的責任,以身作則,模范遵守財經紀律,帶頭執行國家政策和方針,加強對財務部門工作的領導,支持和保障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法履職。
二是單位財務人員要增強會計風險防范管理重要性認識,積極主動做好會計風險防范的宣傳和引導,努力在單位營造一種理解、支持和尊重會計工作的良好氛圍,確保單位各項經濟活動在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內有序開展,從而推動行政事業單位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服務。
(二)健全和完善財務會計工作體系
一是要進一步優化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模式。新政府會計制度實施兩年來,實現了政府財務會計核算與預算會計核算在同一會計體系內的無縫對接。下一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在做好新政府會計制度運行效果評價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會計核算模式,重視單位資產資源、財務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和運用,構建大數據信息管理平臺,以期實現預算管理、資產管理、政府采購管理和財務管理的完美結合,同時,推進財務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之間交流與溝通,使單位各部門的信息互通共享,以期推進單位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
二是要健全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工作制度。對照國家現行的方針政策和制度規定,梳理單位內部各項基礎會計工作制度和單位財務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單位工作實際情況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工作規范,以期提升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效能和水平。
(三)健全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一是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內部控制責任體系。單位應結合國家政策規定、業務發展特點和外部情況變化,建立和完善財務審批會簽和集體決策相結合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等決策議事機制,明晰會計法律責任體系,避免權力過于集中風險,實現相互制約的機制。
二是融合崗位不相容原則。健全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需要全面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與崗位不相容原則,并充分明確部門與工作人員之間的崗位職責、工作流程,確保單位經濟活動的決策、執行和監督環節相互分離又相互制約。
三是重點把握單位內部關鍵業務領域的控制管理。加強預算控制,根據單位業務活動開展的實際需要,建立全過程的預算監督控制體系,通過預算管理對單位內部相關經濟活動達到事前有計劃、事中有控制以及事后有反饋的目的;加強收支管理,嚴格把收入和支出管理控制在國家政策標準允許的范圍內,并注重債權債務的管理,適時做好清查工作;加強資產管理,建立從資產采購“入口”到資產處置“出口”全生命周期的國有資產制度體系,使國有資產管理從編制計劃-預算-采購-驗收-使用-維護-處置到最后的清查盤點等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規范,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通過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控制管理,及時堵塞管理漏洞,做好風險防范。
四是需要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明確各相關部門或崗位在內部監督中的職責權限,規定內部監督的程序和要求,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內部監督檢查,從根本上規避出現風險舞弊的情況,最終實現單位資金安全與完整。
五是需要建立經濟活動風險定期評估機制,對單位經濟活動存在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客觀的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用以指導實踐。
(四)加強會計人員能力素質培養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專業能力,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當務之急,應當加強會計人員的能力素質的培養。
一是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如果用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建造一座摩天大樓,道德素質必然是位于大樓的最底部,為根基所在。單位會計人員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在利益誘惑面前,那他的業務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給單位和國家造成更大的損失。單位應注重培養會計人員“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原則、不做假賬”的高尚情操和職業底線,做國家法律法規的堅強捍衛者和遵守者。
二是強化會計人員技能培訓。培訓內容應豐富多樣,除了新出臺的會計準則、新的制度外,還應加強會計基礎知識的輔導,培訓方式也應打破固有模式,由集中培訓授課向網絡平臺轉換,網絡平臺可以針對不同層次設置課件、測試題庫和專家咨詢服務,給參加培訓人員充分選擇的空間。
三是加強對會計人才選拔和考核制度的重視。國家、會計行業主管部門和用人單位應注重會計人才的選拔培養,建立會計人才績效評價制度和激勵與約束機制。激勵與約束二者同時發力,讓干事者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同時又嚴格執行《會計法》,懲治會計違法行為。
五、結束語
在行政事業單位自身建設尚未得到全面規范的背景下,一定要全面認識會計風險防范工作的重要性,針對單位自身實際,對風險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不斷提升會計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作出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曾淑如.淺析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防范及其控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02):111-112.
[2]王梨力.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防范及其控制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10):140-141.
[3]趙姝.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防范與控制[J].納稅,2020(31):73-74.
[4]李觀平.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分析和防范研究[J].財經界,2020(05):145-146.
[5]魯貞.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防范及其控制研究[J].財會學習,2021(07):97-98.
[6]張海彥.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防范及其控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0(1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