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綿茂 薛妮 歐燕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其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廣受歡迎。但是第三方支付平臺上在應用的過程中,也會存在一系列法律問題,嚴重威脅到用戶的財產安全。為了提高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運行質量確保消費者合法權益,就需要強化法律監管工作。本論文,針對第三方支付監管的困境進行研究并提出法律對策。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法律監管;困境;對策
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支付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給人們的網上交易帶來了諸多的便利。為了強化網絡支付管理,中國人民銀行于2015年就出臺了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進行同名賬戶轉賬,不可以向其他人的銀行卡進行轉賬。同時,還對消費、轉賬、理財等都做出了限制性的規定,以對第三方支付實施監督管理。第三方支付平臺中,支付寶起到了“龍頭”作用。面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督管理中所遭遇的各種問題,針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現狀
第三方支付是一種交易支持平臺,這個平臺與產品所在國建立協議關系,也會與國內外的一些銀行簽訂合作協議,各項支付服務都是由第三方獨立機構向用戶提供。由于這些機構的社會信譽比較高,而且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因此可以安全穩定運行,為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提供了電子支付便利。包括支付寶、財付通、拉卡拉、快錢支付、匯付天下等都屬于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相互之間存在著合作關系,同時第三方支付市場中的競爭非常激烈。
用戶在網絡購物的過程中,由于買方與賣方之間難以相互信任,就不可避免地影響交易的順利展開。支付寶的運行,對網上購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使得交易速度更快,而且支付更為便捷。
根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支付寶起步于2004年。2013年3月,支付寶的母公司宣布將以其為主體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到2015年,注冊支付寶的用戶已經超過了八億,而且交易量呈每年遞增的趨勢??梢娭Ц秾氃谥Ц妒袌鲋械倪\行成效是非常顯著的。通過APP,支付寶準確把握了數字支付的風口,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船票,相繼推出了快捷支付、線上保險、二維碼支付、余額寶、花唄、借唄、相互保等產品,以此構建自身的業務矩陣。2020年底支付寶APP月度活躍用戶超過7.11億人,月度活躍商家超過8000萬,每年有7.29億數字金融活躍用戶,合作金融機構超過2000家,已經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線上支付服務。2019年,它的信貸業務營收同比增長87%,至420億元人民幣,而且信貸業務是今年上半年最大的收入來源。過去12個月,約有5億消費者通過支付寶進行借貸。[1]
二、第三方支付監督法律管理所面臨的困境
(一)第三方支付監督管理的主體在監管上缺乏完善的法規
在電子支付中,第三方支付是被廣為利用的一種。2010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管理辦法》,要求第三方支付的企業必須向央行申請許可證,而申請者必須是“境內依法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雖然阿里巴巴將支付寶的股權從外資控股變更成為內資,但是對第三方支付實施監督管理的主體缺乏監督管理規定,而且監督管理機構需要履行的職責都不夠明確,且沒有訴諸到法律層面的保護,導致第三方支付的監督管理的執行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中國承擔網絡支付監管責任的機構為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保監督委員會。但是,這兩個監督管理機構所監督管理的對象為網絡銀行,第三方支付屬于是電子支付,對于執行監管工作的機構職責規定不夠明確,更沒有我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律層面的立法。這就必然會導致第三方支付在信用上不及網絡銀行,支付寶在近年來的運行中就存在用戶資金丟失的問題,但是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又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就意味著第三方支付存在著一定法律風險。
(二)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沉淀資金監督管理不完善
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沉淀資金管理,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與托管銀行之間的合作問題并沒有予以限制,這就使得兩者之間在合作的同時,還會形成利益共同體,這樣就會導致對第三方支付平臺執行監督管理的銀行不會認真履行監督管理的責任,而且依據現行法律的規定,支付寶作為中介只是暫時享有對資金的保管權,客戶仍然是貨款的所有人。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由該貨款產生的收益應該是客戶所有,但是在早期《支付寶服務協議》中卻排除了客戶獲得利息的權力,這對客戶不公平,也是違法的行為。[2]另外,如果沉淀資金交由銀行管理,相當于在銀行存款,如果對于這筆資金不發揮流動性的作用,就會成為閑置資金,必然會造成浪費。支付寶在2015年,平均每天的沉淀資金會超過2億元人民幣。
(三)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實施監督管理缺乏法律保障
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付寶并不是銀行,卻發揮著銀行的金融交易作用,而且支付寶在支付業務中大量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諸多先進技術從而占有交易的優勢地位。當商家與用戶在網上進行交易的時候,支付寶發揮著中介服務的作用執行代收代付,可以起到一定的第三方擔保作用。支付寶作為商業擔保業,并不能被看做是商業銀行,所以,商業銀行的法律法規對于支付寶而言是不適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為網上交易提供了平臺,但是,不能夠對消費者的權益提供保障,當然消費者的資金也無法得到保護。如果支付寶在技術上存在漏洞而導致洗錢、逃稅等資金風險,就難以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導致消費者受到損失。
(四)支付寶自有資金和貸款金額的限制法律問題
支付寶作為金融科技平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出技術判斷貸款人信用及還款能力,而對接的360家金融機構是真正負責出錢的,無限制額度的貸款對支付寶這些第三方支付平臺沒有太多風險,但對于后端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是有巨大風險的。這就涉及支付寶平臺的自有資金和貸款金額不能無限制法律問題,是對網貸平臺自有資金和貸款金額的限制,這些問題的解決即是對貸款人的限制和保護以及支付寶背后出錢金融機構的保護。
三、第三方支付監督管理法律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對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技術和監管技術工作需進一步強化
要保證第三方支付的安全,就是要確保交易行為是有效的、交易信息要真實而完整,且保證交易信息具有高度保密性。由于交易涉及到個人信息、資金運行等,這些都需要實施安全保護,因此整個網上交易都需要以安全技術為支撐,以使得第三方支付平臺運行安全這就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運行中的安全級別要與銀行等同甚至更高。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運行中,為了保障用戶的信息以及資金的安全,采用了電子簽名法,可以確保用戶的信息不會被非法占用。但是如果第三方支付平臺還沒有具備執行電子簽名法的條件,就需要采用加密協議。要保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安全運行,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財物進行安全技術研發、調試和應用,金融監督管理部門也必須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上投入大量的技術來提高監督能力,確保網上支付更為安全,促進金融電子商務穩定發展。
(二)將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地健全
與第三方支付相關的法律,諸如《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電子簽名法》等,但是在具體的執行中都難以真正意義地發揮法律效用。處于交易中的買方和賣方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立法中并沒有將買方與賣方之間進行交易中需要履行的義務和承擔的責任內容細化,如何防止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超杠桿融資、跨地域經營交易、注冊資本金標準等。如果需要使用法律解決問題,這些法律就很難發揮作用,更無法針對具體問題有效解決。因此,需要針對支付交易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對于買方和賣方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履行的義務都要具體化。2021年1月,央行和銀保監會共同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支付寶作為小額貸款公司不得跨省經營,并規定了對自然人的單戶網絡小額貸款余額原則上不得超過30萬元,還限定了網絡小貸機構的融資杠桿上限,此外,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等,還要監管部門定期現場實地檢查金融電子支付活動,并實施必要的監督管理。
(三)對第三方支付的信用評價體系不斷完善
網上支付本身就是一個虛擬化的環境。在網絡上進行商業活動,并執行資金電子支付,存在欺詐行為是在所難免的。如果購買商品的用戶已經通過電子支付付款了,但是賣方遲遲不發貨,或者賣方所發的貨物質量不合格,都會損害到買方的利益。如果買方已經收到貨物了,但是以各種理由不支付貨款,就會損害到賣方的利益。對于這些不講商業信譽的現象,如果不采取措施制止并加強各方的信用監督和管理,必然不利于第三方支付的良性發展,必須將我國所有第三方支付平臺納入央行主導的“信聯”體系中去加強第三方支付的信用監管,并對信用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對我國電子支付健康有序地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明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法律地位
美國州法負責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專門行政監管,其核心是業務許可制度(License):支付機構必須事先獲得批準才可執業。這項制度獲得聯邦法律保護——在需要取得許可才能從事貨幣服務的州內沒有取得許可就執業的機構,觸犯聯邦罪。[3]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宏觀監控,督促相關平臺完善風險防控方案。嚴格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市場準入條件并實施各種監督和管理措施,對第三方支付企業實行牌照制度以控制金融風險,保護經濟安全。
(五)我國《反洗錢法》對網上支付平臺涉及不多,因此應該通過修改該法將加強計算機安全立法以及網上支付系統的監管納入該規定中
建立客戶身份登記制度,對交易記錄和身份登記記錄進行備案,同時對可疑電子商務交易和第三方電子支付進行識別和報備,充分利用高科技防止洗錢。在立法過程中,反洗錢目標是否必要的問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被監管行業,例如美國非銀行資金轉移商團體認為:新的以反洗錢為目標的示范法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洗錢行為,因為只要非法交易的需求存在,就無法完全消滅此類犯罪。[4]因此我國有必要修改《反洗錢法》來防止網上支付洗錢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顯微鏡下的螞蟻金服 上市三問》2021年3月22日https://www.sohu.com/a/418821548_120785836
[2]“支付寶”經營模式下的法律問題分析 https://www.sohu.com/a/12075 7267_215605
[3]18 U.S.Code Section 1960.
[4]Statement of Ezra C.Levine on Behalf of the Non-Bank Funds Transmitters Group,October 24,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