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婷婷
摘要:失業保險制度我們國家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部分,失業保險制度在維護社會穩定這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失業保險存在覆蓋面窄、保費與待遇不匹配、信息傳遞效率低、群眾重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本文從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險信息數據庫、完善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與待遇標準、加大政策宣傳等方面提出相應優化建議。
關鍵詞:失業保險;問題;優化路徑
一、失業保險制度發展現狀
作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保障失業群體的基本生活和促進其再就業的有效手段,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制度從1986年建立至今已有三十余年,隨著我國社會相關制度改革和經濟轉型發展,失業保險制度也在不斷完善自身,經歷了從制度確立到制度基本成熟的蛻變。
首先是覆蓋范圍上多次擴大,從最初的《暫行條例》僅僅覆蓋城鎮的四種單位員工到如今覆蓋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等絕大多數城鎮企業,城鎮工作的農民工也被納入失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失業保險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使得更多失業人員獲得生活保障,有利于實現再就業與穩定社會和諧關系。
其次是流程不斷完善,審核過程更加嚴格。對申請失業保險者的審核程序不斷完善,對失業者申請的要求更加明確,單位和社保局等各方的關系、責任梳理更清晰。流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步驟,首先公司向社保局辦理失業報備;接著,用人單位向社保局提交四種材料解聘通知書和失業登記表、失業證明等相關檔案材料;之后,社保局會通知失業人員前去培訓和領取失業金,同時辦理下崗證;最后失業人員帶好所需的證件和審核文件去社保局辦理相關手續,就可以完成申請領取流程。領取流程的完善,有效地減少了失業保險在審核辦理上的不足和混亂,減少了騙保等現象的出現。
最后是保險待遇方面,失業保險在各個地方的具體標準不同,由當地人民政府進行統籌規定。根據《條例》中規定,失業保險金發放不可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如果太低了就無法保障失業人員的生活,不能夠有效實現其保障生活的效果,而且失業保險待遇要隨著最低生活保障的調整提高而調整。但是失業保險待遇最高也不可以高于當地正常勞動者最低工資標準,若是待遇太高了,會打擊正常勞動者的積極性,助長了不勞而獲的風氣,不利于促進再就業與和諧發展。如四川省規定失業保險金的發放標準,一般按照失業人員原單位所在地同期最低工資標準的70%執行,此外,浙江、河南、湖南等多個省份均是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60%-80%)確定失業保險給付標準。近年來保險費率呈現階段性降低趨勢,,從企業和職工總和3%降到1%。可見在待遇方面,一方面提高失業保險的保險待遇,一方面降低繳費者的負擔,對個人企業減負、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率、促進社會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
二、失業保險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失業保險制度在這些年不斷完善和發展,逐漸實現其政策目標,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覆蓋面窄
從理論上,失業保險應當保障所有失業者。雖然目前基本上覆蓋了城鎮,但是在社會中,失業者鎮單位職工,還有一些靈活就業人員、農村失業者等,目前失業保險制度將他們排除在外了,覆蓋人群不夠全面,不夠均衡。這對這些失業者是不公平的,容易導致社會隱患。
(二)失業保險繳納費用和享受待遇不對等
每個地區的失業保險待遇是基本統一,但是每個人的繳費數額是不一樣的,個人繳費是按照比例來的,其工資越高,根據比例繳納的費額就越多。這樣一來,對不同工資的人群來說就有失公平。相反在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中,則體現出了這種公平。因此,為了更好地體現社會公平,與其他保險保持一致,應當逐漸建立起繳費與待遇對等的體系。
(三)信息收集傳遞慢、效率低,社會保險信息網絡不完善
我國的社會保險大都呈現各自為政的狀況,在信息上的共享流通尚有不足。而在美國,整個社會保險體系有一個非常完善的信息網絡。一個完整的信息網絡,將其所享受的社會保險信息和生活中多個方面的信息結合,不僅有利于對個人生活、能力、信用等各個方面綜合評價,對各個部門的工作都有所益處,提高效率。
(四)普通群眾對失業保險的重視不夠
失業保險與其他幾類保險不同,生病、衰老、死亡等對人來說更加受到重視,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失業往往只涉及少部分人員,而大部分正常勞動者很少會有失業的危機感,所以對事業的態度并不那么重視。而且失業經常是一個很短的過程,可能手續還沒辦好就已經找到工作,所以大部分人們對它的需求很并不迫切。人們的不重視,就導致了很多人不愿參保,甚至故意去抵制拖延。
三、失業保險制度的優化路徑
(一)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險信息數據庫和網絡系統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建立一個完整的綜合的數據庫,不僅是對每一位公民進行信息收集和各個部門信息共享,同時也加強對每一個部門的監控。通過各個部門信息共享,對個人的信息綜合,提高在個人事務中處理效率,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步驟流程,提高工作的準確性。通過完善信息監控,增加資金使用透明度,有利于相關部門的監督和審核,利于全社會共同監督,減少違法使用資金的行為。
(二)拓寬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完善待遇給付標準
將失業保險所適用的人群進一步擴大,對于例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等一些難以確定判斷的失業人員,應完善審核制度,爭取使這些群體盡量能夠享受失業保險。在待遇給付方面,將權力與義務對等起來來考慮,將享受的待遇與繳納的費額聯系起來。同時對于不同行業可以區別對待,有的行業失業風險低,有的行業風險高,可以根據風險不同將費率分成幾個層次,對應不同的風險層次。
(三)加大對失業保險制度政策的宣傳
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危機意識,樹立正確的社會保險觀念,對失業保險有正確的認識。通過輿論等方式,向人民傳達繳納保險這一義務的重要性。相應的,對于抵抗繳納的個人和單位給與一定的懲罰,以儆效尤,促使全社會加強對失業保險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吳詩雨.基于公平差別閾理論探討我國失業保險給付標準優化路徑[J].統計與管理,2021,36(03):13-17.
[2]宋敏.失業保險制度功能轉型問題的思考[J].經濟管理摘,2019(2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