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英 唐紅華 柳露 蔡思雪 王路 李霞
(1.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醫學院護理學院)
護理人文關懷是護理人員應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病人恢復或保持健康的一個過程[1]。人文關懷能力是護士秉承人性、德行,融體力、智力、知識、觀念、情感、態度、意志為一體的內在修養,外化為自覺地、創造性地服務于患者的實際本領與才能,是綜合護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2]。在國外,關懷護理最早可追溯到南丁格爾時代,20世紀70年代,Leininger提出跨文化關懷理論,已經形成一系列相關理論及較完善的關懷教育模式[3]。但是我國人文關懷起步較晚,護理人員關懷能力偏低[4]。近年來,受到護理管理者、醫護人員、學者各方面的關注,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但是涉及我國西部地區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西部地區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現況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為提高西部地區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選擇我國西部地區(包括四川省、重慶市、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和云南省)25所醫院940名手術室護士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手術室工作年限≥1年的注冊護士,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中途退出調查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問卷 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婚姻狀況、職稱、是否為獨生子女、您認為臨床環境中哪些會影響您的關愛能力、您認為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提高您的關愛能力等。
1.2.1.2 人文關懷能力評價量表 采用黃弋冰等[5]編制的臨床護士人文關懷能力評價量表,該量表有8個維度共45個條目:形成人道和利他價值觀(6個條目)、灌輸信念和希望(9個條目)、促進情感交流(5個條目)、幫助解決困難(5個條目)、促進健康教育(7個條目)、科學解決健康問題(4個條目)、協助滿足基本需求(4個條目)、提供良好環境(5個條目)。該量表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能確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別計4~0分,其中有10個條目為反向計分。總分為0~180分,分數越高表示人文關懷能力越強。量表的同質信度Cronbach’sα系 數 為0.904,各 維 度 為0.639~0.842;分半信度為0.925;重測信度為0.824[5]。量表得分占滿分的比值為得分率,以此評定得分水平,<60%代表人文關懷能力差,60%~79%代表人文關懷能力中等水平,80%~90%代表人文關懷能力良好,>90%代表人文關懷能力優[1]。
1.2.2 調查方法 將調查目的、意義、方法、注意事項以及內容通過“問卷星”網站建立調查鏈接。調查前與各醫院護士長聯系,并告知此次調查目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征得其同意后,將“問卷星鏈接”發給護士長,護士長轉發到科室群,并規定在1日內提交調查結果。關閉調查問卷網頁端口后,在“問卷星”網站回收問卷。本研究共發放問卷985份,回收有效問卷940份,有效回收率95.43%。
1.2.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錄入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比較不同特征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情況。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研究對象人文關懷能力現狀
2.1.1 研究對象的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情況 本組研究對象人文關懷能力得分12~175分,平均為(114.78±34.18)分,總體得分率為63.77%,處于中等水平。8個維度得分率由高到低依次為:促進情感交流、促進健康教育、科學解決健康問題、形成人道、利他價值觀、灌輸信念和希望、協助滿足基本需求、幫助解決困難和提供良好環境,其中幫助解決困難和提供良好環境維度只有54.35%和41.30%,人文關懷能力差。總分和8個維度的得分排序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護理人文關懷能力各維度得分(n=940)
2.1.2 研究對象認為影響關愛能力的因素940名手術室護士中,802名(85.3%)認為科室氛圍會影響關愛能力;710名(75.5%)認為自身身心健康會影響關愛能力。見表2。

表2 研究對象認為影響關愛能力的因素(n=940)
2.1.3 研究對象認為提高關愛能力的途徑940名手術室護士中,716名(76.2%)認為參加社會活動會提高護士的關愛能力;700名(74.5%)認為老師的言傳身教及周圍人的經歷會提高其關愛能力。見表3。

表3 研究對象認為提高關愛能力的途徑(n=940)
2.2 不同特征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情況 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工作年限、獨生子女、婚姻狀況、職稱、學歷、職務、聘用形式、家人的關心、同事的關心、護士長的關心、醫院領導的關心、護士知曉人文關懷的定義和內容的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特征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情況(n=940)

續表
2.3 研究對象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得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篩選后P<0.05的因素作為自變量,引入回歸模型進行多重線性回歸。自變量賦值表見表5。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獨生子女、年齡、護士了解人文關懷的內容和醫院領導不同程度的關心進入回歸方程,經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3.715,P<0.001)。見表6。

表5 自變量賦值表

表6 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n=940)
3.1 西部地區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水平呈中等水平 本研究人文關懷水平總體得分率為63.77%,處于中等水平,與國內其他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有待提高。國內徐海紅等[1]調查了262名內科、外科和專科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總分為(125.06±16.23)分,得分率為74%;周莉莉等[6]調查了268名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總分為(135.79±12.15)分,得分率為75.43%。許娟等[4]研究發現,與國外護理人員關懷能力評估常模對比,國內調查對象關懷能力較低。與我國護理人員在關懷護理的認識方面較為薄弱,而國外已形成一系列關懷理論及較完善的關懷教育模式有關[7]。這可能與我國護生在學校接受人文關懷教育的程度不夠[8],以及畢業后教育手術室護理更側重于臨床實踐培訓有關。本研究還發現手術室護士在“幫助解決困難”和“提供良好環境”這2個維度得分較低,說明手術室護士護理工作還是功能制為主,較少考慮患者的困難以及患者的想法。這可能與學校的人文關懷課程設置有關[8]。目前人文課程主要以護理倫理、護理學導論及人際溝通等為主,且課時總體偏少,加之手術室護理工作繁忙,接受人文關懷教育少有關。
3.2 西部地區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因素
3.2.1 年齡 本研究顯示,年齡影響人文關懷能力得分,年齡越小,其人文關懷能力得分越低。這與陳曉媚等[9]和Simmons PR[10]研究一致。主要由于手術室護理工作以其獨特性、復雜性和封閉性為特點[11]。為了讓低年資護士盡快適應高強度的手術室護理工作,手術室管理者著重培訓其業務水平,培訓內容主要有手術室規章制度、護理操作流程以及手術配合等,而忽略了人文關懷內容的培訓。而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業務水平的提高,護士更注重愛護患者,將人文關懷運用于護理工作中[12]。所以,提高手術室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要從培訓低年資護士開始。
3.2.2 獨生子女 本研究表明,是否為獨生子女其關懷能力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矯非桐等[13]研究一致,非獨生子女的人文關懷能力得分要明顯高于獨生子女。這與現今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缺乏同情心的個性性格相符,主動關愛別人的能力有待提升[14-15]。因此手術室護理管理者在培訓和工作中,應多關注獨生子女的個性特征,加強對他們分享、付出、同情心的培養,從而提高其人文關懷能力。
3.2.3 醫院領導的關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院領導對護士不同關心程度,其人文關懷能力得分不一致。表明外界對護士的關懷程度越高,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就越強[16-18]。可能由于護士的工作需要得大家的認可,而且大家的認可和支持會進一步激勵護士在工作中更好的踐行人文關懷。作為各級管理者,應營造人文關懷的氛圍,首先要關心護士,其次肯定護士的勞動成果,從而進一步強化關懷理念,將關心護士轉化成一種習慣,除了護士受益,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護士對患者的關懷能力。
3.2.4 護士了解人文關懷的內容 本研究顯示,護士是否了解人文關懷的內容,其關懷能力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文獻[19-20]報道,人文關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個體在環境和后天教育的促進下通過自身認識和實踐磨煉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而自身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條件。可以通過培訓來提高護士人文關懷能力,采用PBL與情景模擬教學結合培訓的方法、數字故事能夠提高手術室新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幫助新護士更好地適應手術室護理工作,從而為手術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16,21-22]。要提高護士人文關懷能力,首先需要讓護士了解人文關懷,掌握人文關懷相關理論和知識,才能進一步提高護士人文關懷認知水平和臨床人文關懷能力。
西部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處于中等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應根據手術室護士的年齡、是否獨生子女、是否了解人文關懷內容進行人文關懷的培訓;各級管理者應關心手術室護士,認同手術室護士,對手術室護士進行系統、規范、科學的人文關懷教育及培訓,營造一個人文關懷的氛圍,有效培育手術室護士的人文關懷品質,從而提升手術室護士人文關懷能力,更好的為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