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勝雯 何媛 張麗麗 趙岳 胡立志
(1.天津醫科大學,天津 300070;2.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助產學是以護理和婦產科理論為基礎的,在孕前、妊娠期、分娩期及產后提供母嬰照護的學科[1]。本專業的學生可報考護理資格證,畢業后可以在各級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事助產、圍產期護理以及母嬰保健工作。目前,本科助產專業學生主要接受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護理課程以及助產課程等教育。本專業在學期間著重培養學生扎實的助產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但在助產專業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2-4]。如4年制本科生在校期間理論學習任務較重,助產專業培養時間較短,專業技術操作訓練不足,人際溝通及人文素養培養相對薄弱。助產專業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很難快速適應臨床工作崗位[5]。隨著國家生育政策的調整,面對日益提高的母嬰保健需求[6],如何將助產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突出助產專業特色,做好高層次助產人才的培養[7-8],是目前突出的教育問題。
各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改革創新教學方法[9]。慕課,打破了傳統教育教學對于時空的界限,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引發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在課前將教學內容上傳到教學平臺中,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由傳遞知識內容轉換到講授學習方法和學科思維訓練,真正做到“授之以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在線教學大規模的推廣和應用,如何保證高質量的混合式教學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1.1 充分的政策支持與鼓勵2017年,天津醫科大學開展優質在線開放課程申報工作,鼓勵建設以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為代表、課程應用與教學服務相融通的優質在線開放課程,推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同年,學校組建標準化病人團隊,采用美國南加州大學(USC)標準化病人輔導模式,以學校臨床技能中心為平臺開展培訓。標準化病人經過專業培訓后,應用于本科教學以及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第一階段)。
1.2 先進的教學環境與條件 護理學(助產方向)學生在校期間的實驗課程,一部分是在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助產學實驗室完成。該實驗室是模擬婦產醫院產婦從入院到分娩,母嬰出院等一系列院內活動過程建立的。集婦產科門診、病房(待產室)、產房、新生兒護理室于一體;另一部分是在天津醫科大學中心婦產科臨床學院進行。醫院是國家級助產士規范化培訓基地、天津市助產技能與母嬰急救模擬實訓中心,為學生技能培訓和練習提供了保障。
1.3 優質的教學師資團隊 面對新的教學模式,助產學教學團隊教師努力實現角色轉型,積極學習和探索。團隊教師包含臨床醫生、臨床護士、助產士和護理學院專職教師。教師不僅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同時掌握著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和教學方法,精心挑選內容,合理設計,投入到教學視頻的錄制中,并結合最新的臨床指南和工作要求,不斷地完善教學規劃和內容,為線上線下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4 扎實的理論和培訓技術 護理學(助產方向)本科生選用的教材是由天津醫科大學中心婦產科臨床學院陳敘教授主編的《助產學》(2017)。該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融入了先進的臨床指南和思路,并被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團隊教師承擔過全國和天津市產科、新生兒科規范化培訓的教學和考核工作。無論是從教學的基本功還是臨床操作技術,都是非常過硬的。大多數教師都曾獲得過國家級及市級獎項。
2.1 潛心打造慕課建設,改革醫學教育模式 經過教學團隊的精心準備和設計,《助產學》課程共有32學時的教學內容錄制視頻,總時長311.4分鐘,每個視頻5~20分鐘。后期編輯制作過程中加入了3D動畫、圖片及短視頻等元素。課程已于2018年分別在超星爾雅平臺和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線,對校內和社會開放。線上資源除教學視頻,還有該章節的教學大綱,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及課程習題、教學拓展資源等。
2.2 開展《助產學》在線課程,探索線上自主學習模式 在校內平臺中,分為課前預習、課上討論和理解以及課后測驗和拓展3部分。教師在開課前1周將資源上傳至網絡平臺,包括教學要求、教學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課程測驗、課程相關拓展知識。學生依次完成學習任務,有不懂之處可以在討論區留言并自行尋找資源解決,課上教師發起在線答疑和討論,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課前自學時提出的問題,同時組織學生參與投票、問卷、搶答、選人、參加討論等課程活動,調動學習主動性。課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一次性完成課后測驗,教師批閱后及時反饋給學生。通過平臺數據的挖掘,教師可以實時監督學習進度,并有效發現學習問題,管理線上學習。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仍可以回看教學視頻。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如正常分娩、產后出血、羊水栓塞、新生兒復蘇等急救演練等很難用語言描述的內容,團隊教師在醫院的助產模擬實訓中心錄制演練過程,人員、用物、場景等均為實景錄制,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在線學習利用網絡優勢,能夠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例如分娩機轉內容,傳統教學中教師通過分步驟、畫圖、模型演示整個過程,但學生還是很難理解,感覺和真實分娩過程銜接不上。線上資源能夠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優勢,將3D動畫、真實場景與教師講解相融合,完整且連貫的呈現分娩過程,助力學生理解,從而解決教學難點。對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學生普遍認為能夠提高學習興趣及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方式靈活,且內容和形式更易于接受。
2.3 標準化病人進課堂,創造課堂中的模擬醫學 《助產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技術要求高。目前,學生在助產實驗室中能夠完成包括產前檢查、產時外陰清潔與消毒、正常分娩、新生兒照護、乳房按摩、產后會陰沖洗等模擬操作練習。作為助產專業學生,接產及側切縫合技術是從業基本功。在正常分娩及側切縫合的實驗課中,團隊教師于課前將相關操作視頻上傳至學習平臺,學生可提前預習,安排4學時的時間線下講解并示教,另安排4學時的時間,兩人一組,利用牛舌練習模擬會陰側切縫合技術。在學期間學生能夠體會到在實體組織上進行縫合、剪線及配合,為臨床實習做好過渡;同時學生可在線反復觀看操作視頻,強化記憶、加深理解。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與人溝通交流是必備技能。傳統操作訓練中,學生對著模型,自問自答,沒有思考和應變的練習,導致進入臨床后發現與病人溝通時語無倫次、無從開口。為此,在學校教務處支持下,助產學教學團隊在理論課和實驗課中引入標準化病人,精心做好課前準備,設計案例腳本,在教學中模擬臨床場景及常見問題,使學生早期接觸到“真實的”病人,鍛煉人際溝通與團隊配合。在期末實驗考核中,引入標準化病人,模擬病史采集、產前檢查、健康指導以及正常分娩的情景,考查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應變和臨床思維能力。在小組協作的基礎上,完成各項任務,并結合標準化病人的反饋,找到自身的不足,加以完善和提高。
3.1 在線課程設計整合 在線課程雖將傳統教學數字化、移動化,從教學資源的角度分析,教學內容和安排仍有再次整合和開發的空間。在線教學不僅僅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是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平臺,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習的輔助者和同伴。助產學中有的教學視頻內容過于書面化,講解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不夠深入淺出。如何更好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認知的主動性以及學習內容之間緊密的銜接有待于進一步優化。
3.2 在線學習支持服務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制訂個性化的學習策略,借助于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完成學習任務。在這一過程中,雖然減少了面對面的溝通,學生的學習行為還是需要監控和管理的。自我效能較高的學生,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多渠道、多角度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向著學習目標努力;但也有一部分適應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傳統教學的慣性中,無法快速適應在線自主學習,需要借助于老師的幫助。對于個性化的在線學習,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安排有別于傳統灌輸式教學。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優化教學反饋環節,提升教學服務輻射面,這將是未來在線教育教學的一個挑戰。
3.3 線上線下有機結合 對于助產這一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線下的實際操作練習必不可少。通過虛擬仿真技術、信息化技術、標準化病人等教學方式,突破傳統模型練習和考核方式,為助產專業學生創造更多的觀察產程、接產、縫合、人際溝通等模擬環境,同時與線上理論學習相結合,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個體學習體驗的學習效果,有助于擴展學生學習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在進入臨床工作崗位后,能夠快速、高效的適應和發展。
隨著在線課程的普及,結合線下課程優勢,創新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會成為主流。助產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突破了傳統灌輸式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機會,培養堅實的臨床思維和技術能力,為在校期間的理論學習和今后的臨床實踐做好銜接,同時為培養適應現代助產學發展的后備人才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