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慧敏 展玉濤 李建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 100730)
臨床實習是學校教育的延伸,通過實習可以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1],更好的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靜脈輸液是糾正人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恢復內環境穩定并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療措施。通過輸注藥物,還可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2]。實習護生必須熟練掌握輸液的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傳統實習帶教以老師講授為主導,填鴨式教學,護生角色定位差,理論與實踐容易脫節、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差[3]。構思-設計-實施-運行(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CDIO)理念是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構建的工程教育模式[4],被應用到護生臨床實習中。CDIO是一種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與傳統教學有本質區別,是以調動護生學習積極性及培養護生興趣為目的,通過調動護生對學習的興致,進而提升其在學習方面的主動性,使護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5]。我院內科下屬的科室較多,實習生分布在不同的科室,CDIO實施起來相對復雜,有一定難度,所以將CDIO模式改編成即計劃(Plane)-構思(Conceive)-實施(Implement)模式,并將其應用在內科實習護生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的培訓。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內科實習的80名護生,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名。納入標準:全日制護理專業實習護生;神志清楚,語言表達清晰;知情同意愿意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有精神病史和研究期間有重大事故發生者。
1.2 師資準備 選取本科及以上學歷、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在內科工作3年及以上、具有豐富臨床帶教經驗、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的老師作為臨床帶教老師。在正式帶教前由教學護士長統一負責培訓,以保證培訓標準的統一。
1.3 方法 兩組護生在內科實習時間均為8周。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帶教方式,由科室護士長安排帶教老師進行一對一跟班帶教。實習護生與帶教老師班次一致。上班期間,先由帶教老師演示講解,然后護生模仿練習,最后進行實際操作,老師在實習中占主導地位。觀察組采用PCI帶教模式帶教。
1.3.1 計劃(Plane) 帶教老師和實習護生共同制定培訓計劃。①靜脈輸液相關基礎知識理論培訓(2學時):靜脈輸液的原理及目的、常用溶液及作用、常用輸液部位、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法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常見輸液反應及護理。②護理操作技能培訓:示教室及病房進行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法模擬和實際護理操作培訓。
1.3.2 構思(Conceive) 理論授課前將密閉式靜脈輸液的原理、常用部位選擇、護理操作中的難點與對策、護理評估的要點、用物準備等,以問題的方式布置給實習護生,實習護生課下尋找答案,然后老師課上指導、糾正。
1.3.3 實施(Implement) 按照《基礎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5版,主編李小寒、尚少梅)規范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的操作流程和評分標準,由我院宣傳中心錄制教學視頻。實習護生先觀看教學視頻,帶教老師重點講解護理操作難點、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帶教培訓過程中先使用輸液模型進行講解、演示、培訓、答疑,然后反復模擬練習。模擬練習護理操作至少在4次以上,模擬考核成績合格后(≥85分)在帶教老師指導下進行病房實際護理操作,然后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尋找模擬及實際護理操作中的異同點。如個別實習護生輸液滴速不符合要求,指導護生找出調節滴速的依據,根據患者年齡、病情及藥物性質調節輸液速度[6],同時應佩戴帶有秒針的表。針對每一個問題當場進行模擬演練,強化記憶,在做中學,在學中做[7],直至問題完全解決。討論時以實習護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8-9]。
1.4 評價指標
1.4.1 理論考核 兩組考核均在實習第8周的周三13:00~14:00進行,采用閉卷形式,考試內容相同,均為密閉式靜脈輸液相關的理論知識,總分100分。
1.4.2 護理操作考核 兩組考核均在實習第8周的周四上午進行,由內科教學護士長和資深護士長擔任考官,以保證考試標準的統一。考核項目為靜脈輸液,評分標準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屬醫院護士規范化培訓指南》[10]。
1.4.3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統計實習護生在實習8周內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成功例數/總例數×100%
1.4.4 教學質量評價 在實習第8周進行,采用《臨床實習護理帶教質量評價表(學生版)》進行不記名填寫。該評價表由首都醫科大學制作,具有較好的信效度,Cronbach’sα系數為0.853。包括5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別賦予不同的分值,滿分100分。其中教學態度20分,專業水平20分,帶教能力40分,教學方法10分,教學效果10分,總分值越高教學質量越好。共發放80份量表,全部收回,回收率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實習護生一般資料 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護生一般資料比較
2.2 理論成績、護理操作成績 觀察組的理論成績、護理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護生理論成績、護理操作成績比較(分,±s)

表2 兩組實習護生理論成績、護理操作成績比較(分,±s)
組別 n 理論成績 護理操作成績觀察組 40 92.38±4.89 93.28±5.17對照組 40 77.91±9.16 89.75±4.20 t 8.813 3.349 P<0.001 0.001
2.3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觀察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習護生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較
2.4 教學質量評價 帶教老師的教學態度、專業水平、教學方法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教學效果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帶教老師教學質量評價(分,±s)
組別n教學態度 專業水平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觀察組40 19.38±0.81 19.40±0.71 39.35±1.35 9.70±0.65 9.95±0.22對照組40 19.43±0.74 19.13±0.91 38.15±1.29 9.60±0.78 9.68±0.69 t 0.288 1.507 4.016 0.624 2.389 P 0.774 0.136 <0.001 0.534 0.021
3.1 PCI帶教模式可提高實習護生的理論、操作成績 傳統的帶教模式以老師為主導,采取填鴨式教學,不論學生接受與否。容易使臨床工作與理論嚴重脫節,不能激發實習護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機械的去背護理操作流程,而不能真正理解每個護理操作步驟先后的原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時間久了容易生疏,遺忘護理操作步驟和程序[11]。PCI帶教模式在制定培訓計劃時,老師會根據護生的特點、性格、年齡、原有的知識水平,結合實習大綱及臨床實際工作,制定個體化的培訓計劃[12]。讓實習護生能主動復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找出問題,然后老師進行指導,糾正不足之處。讓實習護生對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有理性認識,以理論指導實踐,為接下來的操作練習打下基礎,也為理論的提高墊下了基石。
PCI帶教模式可提高實習護生的操作成績,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在操作技能培訓前,實習護生統一觀看靜脈輸液教學視頻,學習視頻中的操作程序和規范、注意事項、操作中的細節,保證了操作標準的統一、規范。在模擬練習和實際操作中,帶教老師全程跟蹤指導、手把手教、反復糾正、反復強化練習[13],加深學生的印象。
3.2 PCI帶教模式可提高實習護生靜脈輸液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研究結果顯示,PCI帶教模式可提高實習護生靜脈輸液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究其原因為:①該培訓方式使實習護生掌握了相關的穿刺流程,且操作標準、規范。②帶教老師全程指導,反復督促學生練習,及時指出不足。③多次的模擬強化練習。
3.3 PCI帶教模式能提高實習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學效果PCI模式將靜脈輸液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問題的方式布置給實習護生,護生課下尋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讓護生去查閱相關資料,體驗學習的快樂和興趣,不是“滿堂灌”。護生有目的地去尋找答案,該過程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護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實習護生今后的工作、學習打下堅固的基礎[14]。在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教學效果也提高了。
計劃-構思-實施帶教模式在內科實習護生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培訓中的應用,是由“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延伸,實習護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讓其在做中學,學中做,反復演練,強化記憶,不斷完善自己,激發了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實習護生的理論和護理操作能力,可在實習護生帶教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