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靳菲菲 李錦秀
1 焦作市人民醫院消化二區,河南省焦作市 454000;2 焦作市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河南省焦作市 454000
肝硬化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肝病,由慢性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患者占所有肝硬化患者的50%以上[1]。乙型肝炎病毒(HBV)能通過直接損傷、炎性反應、免疫應答等多途徑損傷患者的肝細胞,引起肝臟發生纖維化,是肝硬化發生的病理基礎[2]。恩替卡韋是新一代核苷類抗HBV藥物,能高效抑制HBV復制,耐藥性低。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中顯示出二者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治療安全性良好[3]。扶正化瘀片具有活血祛瘀、益精養肝之功效,對慢性乙型肝炎后患者的肝臟纖維化具有明顯抑制作用[4-6]。為探討恩替卡韋聯合扶正化瘀片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100例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及《肝纖維化診斷及療效評估共識》中的相關診斷標準[7-8];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陽性,HBV-DNA復制數>103copies/mL;年齡18~65歲;簽署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精神病患者;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或存在使用禁忌。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齡36~64歲,平均(50.17±9.85)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5~17年,平均(8.47±3.11)年;肝功能Child-Pugh評分(9.40±1.72)分。聯合組患者男33例、女17例;年齡34~63歲,平均(28.60±8.01)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6~16年,平均(8.09±2.58)年;肝功能Child-Pugh評分(9.16±2.04)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組后均根據病情予以護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降低門靜脈壓以及免疫調節等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患者在上述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給予恩替卡韋分散片(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治療,0.5 mg/晚。聯合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扶正化瘀片(上海黃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治療,1.6 g/次,3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4周。
1.3 觀察指標
1.3.1 肝纖維化指標 治療前、治療24周后,分別采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透明質酸酶(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Ⅳ-C)水平。
1.3.2 臨床療效 治療24周后進行評定。顯效:兩項(或以上)肝纖維化指標較治療前改善50%以上;有效:兩項(或以上)肝纖維化指標較治療前改善25%~50%;無效:兩項(或以上)肝纖維化指標改善25%以下或惡化[7]。
1.3.3 HBsAg、HBeAg及HBV-DNA轉陰率 治療24周后,利用電化學發光法和熒光PCR法檢測兩組患者的HBV標志物HBsAg、HBeAg及HBV-DNA水平,分別以HBsAg<0.25 ng/mL、HBeAg<0.03 NCU/mL、HBV-DNA<103copies/mL為陰性,計算HBsAg、HBeAg及HBV-DNA轉陰率。
1.3.4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進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LN、PCⅢ、Ⅳ-C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A、LN、PCⅢ、Ⅳ-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后,兩組患者的上述指標水平均顯著下降,聯合組患者的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LN、PCⅢ、Ⅳ-C水平比較 (μg/mL,n,x±s)

續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4周,聯合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BsAg、HBeAg及HBV-DNA轉陰率比較 治療24周后,兩組患者的HBsAg、HBeAg及HBV-DNA轉陰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BsAg、HBeAg及HBV-DNA轉陰率比較 [n(%)]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出現消化道不適、頭暈等輕度藥物不良反應4例(8.0%)、聯合組患者出現6例(12.0%),兩組患者均未中斷治療。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44,P=0.50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體內的HBV持續復制,損傷肝細胞,隨著病變嚴重程度的不斷加重,肝臟出現纖維化改變。目前,臨床上對于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一般是在對癥支持治療的同時給予抗HBV藥物治療[8]。恩替卡韋分散片為鳥嘌呤核苷類似物,能通過競爭性抑制HBV多聚酶的活性而抑制HBV-DNA復制,是一種強效抗HBV藥物,使用其治療患者耐藥率低,不良反應少。但研究[9-10]發現,盡管恩替卡韋抗HBV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減輕患者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甚至對部分早期肝硬化具有逆轉功效,但其單獨使用延緩肝纖維化進展的效果有限。
中醫認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屬“積聚”“肋痛”范疇,主要是因患者正氣虧虛、復感邪毒、內外合因所致;乙型肝炎遷延不愈、肝失疏泄、肝氣郁結、肝絡阻塞,導致血瘀肝經、膨脹和癥積;此外,肋下瘤積、瘀血不行會導致患者氣機受阻、新血不生,氣血虛損,因此應以活血化瘀、疏肝益氣為主要治則。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研究報道較多,所報道的促進HBV轉陰、抑制肝臟炎癥、延緩肝纖維化進展等療效各不相同[11-13]。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對癥治療及恩替卡韋分散片治療,聯合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扶正化瘀片輔助治療。結果顯示,治療24周后,聯合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HA、LN、PCⅢ、Ⅳ-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扶正化瘀片輔助恩替卡韋治療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臨床療效,抑制其肝纖維化。扶正化瘀片方中的丹參、桃仁活血化瘀;蟲草菌粉補肺腎、益精氣;五味子益氣生津;松花粉行氣益氣;絞股藍養心健脾、益氣。諸藥合用發揮活血化瘀、益精養肝之功效,從而改善患者肝臟微循環,促進細胞外基質降解,延緩肝纖維化的病理進展。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顯示,扶正化瘀片方中的五味子還具有保肝、促進肝臟組織再生的作用[14]。治療過程中,兩組有部分患者出現消化道不適、頭暈等輕度藥物不良反應,但沒有因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而中斷治療的情況出現,提示扶正化瘀片輔助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