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國權
洛陽仁大醫院呼吸內科,河南省洛陽市 4713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指患者肺內或肺外嚴重疾病引起的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滲出富含蛋白質的液體,導致肺水腫和透明膜形成,常伴有肺間質纖維化[1-2]。ARDS患者發病終末期常出現極度呼吸困難、發紺、嗜睡、譫妄、昏迷等神經精神癥狀體征,常合并嚴重低氧血癥與二氧化碳潴留,伴發混合型酸堿失衡,患者最終出現循環功能衰竭[3-4]。臨床上常用機械通氣肺復張治療ARDS患者,其中機械通氣容量控制模式(VCV)由于缺乏有效的呼氣壓力設置,其恢復ARDS患者肺泡通氣功能的效果有限;與VCV比較,基于預設壓力控制下的機械通氣壓力控制模式(PCV)能更有效地改善ARDS患者的肺內氣體分布[5]。為探討PCV與VCV肺復張模式治療對ARDS患者氧合狀況與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本研究選取68例患者進行了治療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ARDS相關診斷標準[6];(2)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精神障礙;(2)合并嚴重肝、腎功能衰竭;(3)血流動力學不穩定;(4)嚴重心臟病及高血壓患者、高血糖未得到控制患者;(5)氣道分泌物多,清潔能力不足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PCV組與VCV組,每組34例。PCV組患者男20例、女14例;年齡59~77歲,平均(66.56±5.46)歲;基礎疾病:肺炎14例、創傷10例、全身性感染6例、重癥胰腺炎4例。VCV組患者男22例、女12例;年齡60~77歲,平均(67.49±6.07)歲;基礎疾病:肺炎12例、創傷10例、全身性感染9例、重癥胰腺炎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監測及對癥治療,建立靜脈通道,依照ARDS治療指南[7]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積極控制原發病,防止全身性炎癥反應發生;建立氣道,選用美國紐邦e360呼吸機進行無創通氣治療。VCV組患者采用VCV肺復張模式治療:潮氣量6~10 mL/kg,呼吸頻率為16~20次/min,吸呼比6 ∶5,吸入氧濃度65%,呼氣末正壓10 cmH2O。PCV組患者采用PCV壓力控制模式治療:吸氣開始即為患者調設較大流量以快速達到預設的氣道壓力水平(35 cmH2O),維持恒定壓力至呼吸機使用結束,氧濃度45%,呼吸頻率16~20次/min,呼氣末正壓15 cmH2O,監測潮氣量。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參照文獻[7]進行評定。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氧合指數與血流動力學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氧合指數與血流動力學指標有所改善但尚未恢復至正常水平;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改善,且氧合指數與血流動力學指標無明顯變化。
1.3.2 氧合狀況 檢測比較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治療前后的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飽和度(SaO2)及氧合指數(PaO2/FiO2)。
1.3.3 血流動力學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HR)、中心靜脈壓(CVP)、平均動脈壓(MAP)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3 d,PCV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VCV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aO2、PaCO2、SaO2及PaO2/FiO2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aO2、PaCO2、SaO2及PaO2/Fi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d后,PCV組患者的PaCO2低于VCV組,PaO2、SaO2及PaO2/FiO2高于VCV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aO2、PaCO2、SaO2及PaO2/FiO2比較 (n,x±s)

續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R、CVP、MAP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R、CVP、MA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d后,PCV組患者的HR、CVP低于VCV組,MAP高于VCV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R、CVP、MAP比較 (n,x±s)
機械通氣是臨床治療ARDS患者的關鍵措施,可有效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8]。對ARDS患者進行機械通氣肺復張,臨床常采用的方式有機械通氣容量控制模式(VCV)和機械通氣壓力控制模式(PCV)。PCV屬于指令通氣,能通過預設壓力控制水平與吸氣時間,改變患者吸氣流速使峰值降低,從而改善患者的氣體分布及氣體交換,能有效改善通氣功能較差、氣道壓力較高ARDS患者的換氣功能[9-10]。
本研究將ARDS患者隨機分為兩組,VCV組患者采用VCV肺復張模式治療,PCV組患者采用PCV壓力控制模式治療。結果顯示,治療3 d后PCV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VCV組,提示采用PCV模式進行治療能通過預設壓力水平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胸肺順應性及氣道阻力,改善患者的氣體分布與通氣/血流比值,提高氣體交換效率,最終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治療3 d后PCV組患者的PaCO2顯著低于VCV組,PaO2、SaO2及PaO2/FiO2明顯高于VCV組,提示與采用VCV肺復張模式治療比較,PCV肺復張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ARDS患者的肺泡呼吸效率及氣體交換效率,減少二氧化碳的潴留,與文獻[11-12]報道的結果相似;治療3 d后PCV組患者的HR、CVP低于VCV組,MAP高于VCV組,提示與采用VCV肺復張模式治療比較,PCV肺復張模式能更有效地改善ARDS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況[13-14]。
綜上所述,采用機械通氣壓力控制模式治療可更有效地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氧合及血流動力學狀況,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