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莎莎
駐馬店中心醫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切口感染是胃腸道手術術后容易出現的并發癥,通常表現為切口疼痛、炎性物質滲出、體溫異常等癥狀,若患者術后2~4 d內切口疼痛癥狀沒有得到有效地緩解,并且切口呈現紅色、發熱、膿腫等,則表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1]。切口感染會導致術后愈合時間延長,若不及時處理則會加重惡化,最終造成全身性感染以及器質性功能障礙[2]。臨床研究發現[3],手術室護理干預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胃腸道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作用,但是常規手術室護理干預護理內容精細化程度不足,而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是一種以加強對手術室管理、保證手術室環境衛生的護理模式[4]。有研究發現[5],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胃腸道手術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可以預防患者切口發生感染。為此,本研究分析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在預防胃腸道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駐馬店中心醫院于2018年9月—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154例行胃腸道手術患者,將采用常規手術室護理的77例患者歸為對照組,將采用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的77例患者歸為研究組。納入標準:需要行胃腸道手術治療者;無手術禁忌癥者;對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藥物均無過敏反應者。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內臟功能疾病、腫瘤、慢性疾病者;姑息手術、手術失敗者;需要延長住院時間者;伴有嚴重精神障礙、認知障礙者。對照組男43例,女34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8.15?5.15)歲;疾病類型:胃癌14例、闌尾炎31例、結直腸癌7例、腹膜炎16例、腸梗阻4例、腹外疝5例。研究組男41例,女36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9.25?5.57)歲;疾病類型:胃癌15例、闌尾炎31例、結直腸癌6例、腹膜炎15例、腸梗阻5例、腹外疝5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手術室護理干預,方法包括為患者提供干凈、整潔、通風良好的病房環境;在患者術后嚴格密切觀察患者的切口、體溫、體征等。
研究組患者采用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1)術前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可達到的預期、術中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在術前1~2天開始食用流質食物,12 h開始禁食,術前4 h禁水,防止在麻醉或手術過程中嘔吐造成窒息,對于結腸或者直腸手術者應在術前2~3 d開始口服抗菌藥物,術前1天晚上以及手術當天的清晨進行清潔灌腸或灌洗;患者同時需要在術前1 d進行沐浴(徹底清潔全身皮膚),修整指甲、胡須等;在術前30 min進行常規備皮,患者在手術區進行剃毛時,護理人員需要注意不可割傷患者皮膚。(2)術區消毒:對患者手術室區域進行消毒時,對其皮膚的消毒面積不得<邊緣的16~25 cm,同時在患者的切口區域邊緣處敷貼3M的皮膚保護膜。在手術過程中,在切口區域放置保護墊,待腹腔順利打開后,護理人員應立即采用全層保護器處理切口,從而避免細菌、胃腸道消化液、糞便等污染切口;手術完成后,縫合切口時,需要在切口部位放置敷貼,敷貼應選取具有良好吸附性功能的品種,從而減少切口滲液或者死腔;待切口縫合完閉合腹膜后,選用50~150 ml聚維碘酮鹽溶液對切口皮膚和肌層進行徹底沖洗,肌層縫合完成后,使用50~150 ml聚維碘酮鹽溶液對皮膚和皮下組織再次進行消毒沖洗,最后,逐層縫合。(3)無菌操作:手術室工作人員在進入手術室前,需要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來清潔手部衛生,待穿好手術無菌服后,工作人員只能在手術室無菌區域內活動,術中在切皮時已經使用過的手術器械、刀具等不能二次使用,并且術中穿戴的手套若被銳器刺破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破損,需要立即更換,銳器也需要立即更換。(4)手術室管理:對于連臺手術,其手術時間必須要間隔半個小時以上,且在間隔期需要嚴格對表面以及空氣進行消毒,保證手術室空氣流通,手術室的窗戶、房門需緊閉,并且要保證手術室內的清潔,包括治療臺、手術桌、器械桌、無影燈等設備的清潔。控制手術室內溫濕度保持在適宜范圍內,在患者入室時加強患者的保暖工作,避免患者因體溫過低增加切口感染的風險。加強對手術室工作人員的進出管理,嚴格控制手術室內工作人員的進出管理,對手術室內的參觀人員不應超過2人,并且禁止互串手術室。
對比兩組的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切口感染率、生活質量評分,具體如下:(1)對比兩組術后胃腸道功能水平,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2)對比兩組切口感染率,判斷標準:通常表現為切口疼痛、炎性物質滲出、體溫異常等癥狀,術后2~4 d內切口疼痛癥狀沒有得到有效地緩解,并且切口呈現紅色、發熱、膿腫等。(3)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來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其評估內容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等共8個評估項目,總分為0~100分,>90分代表生活質量水平優異,80~89分代表生活質量水平良好,60~79分代表生活質量水平較差。
采用SPSS 22.0軟件包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胃腸道功能水平對比(±s) min
組別對照組(n=77)研究組(n=77)tP腸鳴音恢復時間29.15?5.48 20.58?5.15 2.62<0.05首次肛門排氣時間49.15?6.48 36.15?6.34 3.35<0.01首次排便時間82.15?6.15 71.15?6.39 2.97<0.01
護理后,研究組的切口感染發生率為3.90%,低于對照組的14.29%(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切口感染發生率 例(%)
護理前,兩組SF-36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SF=36評分對比(±s)

表3 兩組SF=36評分對比(±s)
組別對照組(n=77)研究組(n=77)tP護理前56.68?3.84 57.95?3.91 0.55>0.05護理后81.26?4.52 89.15?5.14 2.89<0.05
胃腸道手術是臨床常用于治療胃腸道疾病的一種手術類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胃腸道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6]。胃腸道菌群眾多,故而患者在行胃腸道手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較高,部分患者表現為切口紅腫、疼痛劇烈等癥狀,嚴重者則并發腹部器官衰竭,切口感染不僅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預后,還會給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7]。臨床研究發現[8],手術室護理干預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胃腸道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發生,但常規手術室護理干預的護理內容精細化程度不足。
本研究發現,護理后,研究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早于對照組;由上述結果可知,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胃腸道手術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手術室護理干預中除必須要做好的手術室環境清潔、手術器械等消毒工作之外,還需要及時患者進行交流,提高患者心理[9]。手術室護理人員通過在術前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講解注意事項,增強患者自信心同時進行心理疏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10]。通過強化無菌操作以及手術室管理,促使手術室工作人員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原則進行護理,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緊張情緒,從而取得患者高度配合,這利于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此外,患者術前先進行灌腸,有助于清潔腸道以及協助排除積存的糞便和氣體,從而利于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減輕腹脹[11]。本研究發現,護理后,研究組的切口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由上述結果可知,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能有效預防胃腸道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引發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的因素較多,包括手術室環境、手術室工作人員、患者機體因素、手術器械等,因此,手術室護理人員需要加強手術室管理工作,嚴格按手術室消毒殺菌要求進行消毒,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風險[12]。在術前通過清潔皮膚、更換衣物,可以減少皮膚細菌;在術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來消毒手術室物品;術后則及時采用消毒液沖洗,并及時更換切口敷料,能夠促進切口恢復。手術室護理中通過加強對患者術區的消毒,能夠有效地減少細菌附著于皮膚,同時加以大量的聚維碘酮沖洗切口,有利于阻斷細菌進入切口[13]。此外,術中將無菌操作貫徹,全程嚴格確保手部衛生,對被污染過的手術器械、刀具等均避免重復使用,避免因二次使用手術用具引發感染[10]。本研究發現,護理后,研究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能有效地提高胃腸道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利于患者盡早恢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胃腸道手術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同時還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