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璇
目前,國內糖尿病人數已超過1億人。最讓人揪心的是我國超過18歲的成年人中,每兩人即有一人為2型糖尿病潛在患者!若他們沒有及時戒除不良生活方式,大多數人會在10年內變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能力弱代表衰老、減壽
研究發現,空腹血糖水平超過5.6毫摩爾/升,長期下去就會傷害微血管,因此,空腹血糖水平尚未達到6.0毫摩爾/升的人要多加小心。由于人體衰老,血糖控制能力亦相應變弱。即使現在未患上糖尿病,血糖水平也會隨年齡增長不斷上升。觀察那些壽星,往往在中年時期就有著十分出色的血糖控制能力。
關注空腹血糖,倒不如關注餐后血糖
2型糖尿病的一個確診標準是空腹血糖超過7.0毫摩爾/升。可是,不少人空腹血糖水平連5.6毫摩爾/升都不到,為何后來也患上糖尿病了呢?這是因為國人的餐后血糖普遍較高。許多空腹血糖正常的人,餐后血糖水平卻達到7.8毫摩爾/升,乃至高于11毫摩爾/升。
一天中,人的空腹時間通常只是夜里睡覺時,而餐后時間長達十多個小時。所以,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更重要。餐后高血糖,相當于人體大多數時間都呈高血糖狀態,導致蛋白質糖化、高氧化應激和血液循環障礙,加重腎臟及心臟負擔;亦會讓人體更易升高血脂,從而加大了減肥的難度。
關注體重,倒不如關注腰圍
體重無法告訴人們,體內的骨骼是多少、肌肉多少、肥肉多少;亦無法提示脂肪是儲存于皮下,還是深至內臟。所以,與體重指標相比,脂肪的含量及分布對人們的健康有著更重要的影響。
那些挺著將軍肚、體內脂肪率高的人,通常都有脂肪肝。內臟有太多脂肪,增加了糖尿病風險。“腰圍身高比”數值愈高,表示患上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征的可能性愈大。0.5是條紅線,超過了就應給予密切關注。若某個減肥方法很難降低體重,卻讓腰圍變小了,那這就是個好的減肥方法,因為它表示內臟脂肪降低,引發糖尿病的可能性亦相應減少。
關注肌肉多少,“瘦子”亦可能患上糖尿病
肌肉不多、體質差點、減肥出現過反彈……這些看似與糖尿病無關的現象,均和人體的血糖控制能力密切相關。
肌肉可儲存許多葡萄糖,同時,肌肉的運動也可用掉許多糖原與血糖。若人體肌肉不多,則其儲存、消耗葡萄糖的能力就不強,當攝取甜食及精白食品時,身體對血糖的控制能力就比較差。節食會消耗掉一些肌肉組織,若隨后體重出現反彈,而肌肉卻變少了,則體內的脂肪比率即相應變大。這同樣不利于身體對血糖的控制能力。
關注高血糖,其實低血糖更易變為高血糖
人的血糖水平最好保持于平穩的狀態。人出現低血糖,通常是由于肌肉與肝臟存儲糖原的能力不夠,對血糖的控制能力較弱。這種人胖起來,比普通人得糖尿病的風險更大。
從飲食方面來說,甜食與精白細軟食品最易導致血糖上升,亦最易引發低血糖。原因是這些食品易于消化,導致血糖迅速升高,為了降低血糖,體內就分泌出許多胰島素。若分泌的胰島素過量,則會導致血糖水平猛烈下降,甚至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引發低血糖。
關注孕婦體重,其實控制好體重才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妊娠糖尿病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此病既威脅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又增加了寶寶成人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并且女性人到中年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亦加大了數倍到十數倍。有鑒于此,女性孕前應強身健體,改善生活方式,孕期亦不可亂吃,控制好體重,當個“皮薄餡大”的健康孕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