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清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營養不良
作為老年人群多發的一種慢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绰璺危┠芰肯谋日H舜?。這是因為患者呼吸不暢,需要獲得更多的熱量支持,有的患者所需卡路里甚至高達普通人的10倍。攝取了太多的能量,相應地造成體質量上升。而體質量上升又進一步加大了呼吸系統的壓力,加劇了患者的病情,給疾病管控帶來了難度。所以,慢阻肺患者往往并發營養不良。國際、國內都報道過慢阻肺并發營養不良的病例,發生率達到21%~70%;處于急性發作期抑或長時間住院的慢阻肺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概率超過了50%。
文獻表明,慢阻肺患者的病死率和營養不良的發生率表現為正相關,而采取積極的營養支持措施可以改進患者預后。有關報道闡述了慢阻肺引發營養不良的具體機制。第一,慢阻肺屬于消耗類疾病,由于呼吸肌做功增加了能量消耗,造成患者的能量消耗上升;第二,由于患者呼吸功能減弱,造成患者攝取的食量減少,所攝取的營養元素亦相應降低;第三,患者的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加強;第四,個別患者可能并發消化吸收能力變弱;第五,感染亦是造成患者能耗上升的一個因素。
處于急性加重期的慢阻肺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概率更大,原因或許和“細胞因子-瘦素”共同效應引發能量失衡相關。營養不良進一步損傷了患者體內的抗氧化保護機制,傷害了支氣管和肺泡,使肺功能變差。
《健康中國2030規劃》提出要重點防治慢阻肺。2021年《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修訂版)指出,在治療慢阻肺時,營養康復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要求營養支持應滿足理想體質量,并且不可攝取高能量飲食及高碳水化合物,避免形成過量的二氧化碳。國際、國內的臨床經驗都證明,實施充足的營養支持能顯著改進慢阻肺患者的疲勞感,強化其免疫功能及骨骼肌力,減少呼吸衰竭及感染的發生概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通常情況下,若慢阻肺患者出現體質量漸漸減輕、易發感染、易于疲勞、乏力等情況時,表明患者或許已經發生了營養不良。這時,慢阻肺患者宜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就診,及早診斷,及時接受營養支持治療。
營養支持對于改進慢阻肺患者的免疫功能大有裨益
作為全身性疾病,慢阻肺一方面連累到了肺臟,另一方面可導致全身出現不良反應,而營養不良即為全身不良反應之一。營養不良在危害機體的同時,亦會影響患者預后。通過營養支持,可以改進慢阻肺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強其自身的抗感染能力,再輔以其他康復措施,如氧療、呼吸訓練等,有助于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康復,增加呼吸肌的耐力與強度,減少患者的病亡率。因此,除了防止感冒、多加保暖外,慢阻肺疾病患者的飲食調養亦十分關鍵。
慢阻肺患者在飲食上的“一益”“一忌”
慢阻肺患者在飲食上應遵循“一益”與“一忌”,也就是應多攝取水分,少攝取高碳水化合物(包括各種谷類、面類食品)。這是因為在熱量相等時,碳水化合物所生成的二氧化碳遠多于脂肪。由于慢阻肺患者有通氣困難,無法利用通氣功能將二氧化碳排出,結果或會導致呼吸衰竭;并且因為慢阻肺患者所需熱量超過了普通人,每天通過飲食獲取的熱量超過了2 500千卡,所以,在加強能量的同時,慢阻肺患者尤其要關注糖脂比例,勿攝取過量的高碳水化合物。
比較合理的飲食構成是碳水化合物比例為50%~60%,蛋白質占比15%~20%,脂肪占比20%~30%。此外,慢阻肺患者還要注意攝取大量水分。原因是慢阻肺患者大多營養不良,會導致呼吸肌疲勞,造成患者無力咳嗽、排痰,加劇呼吸障礙,進而造成水分的大量流失。反過來,體內水分不足又造成痰液黏稠,難以咳出。患者每天飲水應不少于8~12杯,攝取總水分約2 000~2 500毫升,如此方可稀釋痰液,方便咳出。
慢阻肺患者平時的飲食應注意均衡、易于消化及清淡,通常無須忌口。除了上述的“一益”與“一忌”外,可攝入適量的蛋白質,尤其要注意優質蛋白,如雞蛋、牛奶、瘦肉等的攝取。蛋白質可參照每天1.2~1.5克/公斤體質量的標準攝取,每天1杯牛奶、1 個雞蛋及2~3兩瘦肉,即可成功推動身體康復。
蘿卜、白菜、黃瓜、西紅柿、菠菜、茄子等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能增強人體代謝能力,促進食欲,還有保護血管和肺部組織的功能,可以適當攝取。香蕉、蘋果、橘子、梨等新鮮水果可以補充電解質及水分,對于維護人體內環境平穩有利,亦可適當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