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璞
時值三伏天,也就是中醫(yī)所說的長夏,這個時期不僅溫度高,濕氣也更加嚴重,濕熱交加,上蒸下煮。人們要注意預防“暑濕病”,尤其是中老年人。
濕熱傷“心”傷脾胃,飲食清淡少油膩
悶熱潮濕的季節(jié)會使心臟的負荷增大,所以氣壓低的時候不少人會感覺胸悶,心血管病患者可能更會產生憋悶、氣喘等不適癥狀。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心血管病科主任邢俊武提醒大家,長夏時節(jié)也容易產生壓抑、焦慮、煩躁等情緒。心血管病人很容易誘發(fā)心臟事件,因而要注意心態(tài)的調節(jié)。此外,濕熱的環(huán)境下很多人都喜歡開空調。室外溫度高,室內有空調溫度低,室內外溫差過大,不利于心腦血管健康。
濕熱的天氣下要盡量少吃油膩、刺激性大的食物。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脾胃病科主任孫剛提醒,濕熱之邪侵入人體,可能會使本來就脾胃虛弱的人出現“脾虛濕困”的問題,比如食欲減退、精神倦怠、全身乏力、舌苔白膩或黃膩等。如果不及時進行中醫(yī)藥調理,會帶來更多健康問題。
生活中七個健康習慣遠離濕邪
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治未病科主任楊曉輝介紹說,生活中這些健康的習慣有助于遠離濕邪。
1.盡量少在潮濕的地方久待。陰雨天氣注意關閉門窗,等到天晴后及時打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祛除濕氣。外出時攜帶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時不要坐在陰冷潮濕的地方,也不要在潮濕的地方久待。
2.保證睡眠時間。中醫(yī)認為,缺覺容易傷脾,通常熬夜后所表現出的乏力、無神、肢體困重等,都是脾虛的典型癥狀。子午覺是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一種說法,指每天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子時是晚11時至凌晨1時,此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如果經常熬夜,過了子時還在工作,肝臟得不到足夠的休息,則無精打采,臉色晦暗無光,女性容易長出黃褐斑,出現痤瘡、皺紋等。午時是中午11時至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午飯后人最容易犯困,此時可以小憩一下,舒緩緊張和疲勞,能有效地幫助大家保持心理平衡,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3.均衡飲食。腸胃功能好壞關系到營養(yǎng)及水分代謝。最好的養(yǎng)胃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吃些油膩、過咸、過甜或過辣的食物,而這些所謂的美食是最不易消化的,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fā)炎。清粥小菜清腸胃,清淡飲食的好習慣有益健康。
4.少吃生冷。中醫(yī)認為“脾主運化”,如果常吃生冷、寒涼的食物,會使體內濕氣加重,影響脾的運化功能。除了冰激凌、冰鎮(zhèn)飲料、冰鎮(zhèn)水果等生冷食物外,還有一些食物屬性寒涼,如瓜類、海鮮等,如果在不對應的季節(jié)食用這些食物,會使體內濕寒加重。
5.不要貪杯。過量飲酒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明代醫(yī)家吳又可在其所著的《溫熱論》中記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與之相摶。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
6.堅持鍛煉。四季都要堅持體育鍛煉,通過養(yǎng)腎來養(yǎng)筋健腎、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達到順暢氣血驅濕邪的目的。
7.不久坐。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yǎng)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fā)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氣血不順暢也會增加濕邪的侵襲。久坐辦公時起身運動一下,有助于身體保養(yǎng)。
中醫(yī)妙招祛濕邪
按揉曲池清熱利濕? 屈肘時,肘彎橫紋盡頭處就是曲池穴。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此穴,每次1~3分鐘,每日1~2次,可以起到清熱利濕、增強脾功能的作用。
薏米冬瓜湯健脾祛濕? 薏米味甘性微寒,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冬瓜味甘性涼,能潤肺生津、清胃熱、利小便、消除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