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 楊嬌蘭 王作功



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60個縣域為研究樣本,在對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機理分析的基礎上,運用面板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可以緩解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但結合不同經濟指標,作用效果存在明顯的差異。據此提出以下建議:加強財政支持與數字普惠金融協同發展,完善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城鎮化水平與數字普惠金融協同發展,提升農村地區經濟水平;加大金融知識的普及力度,提高農村居民金融意識。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面板回歸;城鄉收入差距
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安徽省作為中部六省之一,又作為長三角主要規劃區域之一,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經濟水平得以迅速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2011年安徽省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99,而2019年安徽省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44,可以看出其城鄉收入的比例差距有所下降。但由于安徽省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一直存在,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數字普惠金融作為普惠金融在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延伸,農村居民可通過數字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從而改善其收入水平。同時,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鎮居民的收入也有著相應的正面影響,因此研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改善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具有較大研究價值。
目前,我國學者多以從國家層面進行實證研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并且都得到了較為一致的觀點,即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利于緩解城鄉收入差距。焦瑾璞(2015)通過研究數字貨幣發展對金融發展的影響中提出,數字貨幣的發展使得金融服務可覆蓋更多的人群,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降低融資成本,尤其是對偏遠地區及農村地區人群影響更大,更能改善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蓋凱程、于平(2017)研究2004-2014年中國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實證分析得出,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上具有顯著作用,而數字普惠金融不斷優化升級與改善城鄉收入差距有著明顯的正向效應。劉順平、朱丹娜、劉怡君(2017)通過剖析數字普惠金融在脫貧攻堅的比較優勢后,深度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性。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2016)根據螞蟻金服的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構建了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并且發布了《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15)》,通過指數對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進行了全面量化分析,同進行一系列假設的前提下,對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各種情況都做了比較系統的闡述說明。
2 指標選取及實證設計
2.1 指標選取
2.1.1 被解釋變量
城鄉收入差距(Theil):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并考慮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口數量的變化對收入差距的影響,認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是無法動態衡量城鄉收入差距,因此本文選取了泰爾指數來量化城鄉收入差距。泰爾指數公式如下:
2.1.2 解釋變量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DIFI):該指標選取的是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編制的《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18)》來衡量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程度。由于該數據所涵蓋的縣域只有2014-2018年的,故本文選用的是2014-2018年安徽省60個縣域的相關數據。
2.1.3 控制變量
在研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中,為了深入研究兩者的聯系,保證研究的準確性,本文還采取了安徽省城鎮化水平、產業結構、財政支出、經濟發展水平、金融化程度這五個指標作為控制變量。
本文所選取安徽省60個縣域2014-2018年的數據作為面板數據樣本,共計300個觀測值。全部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安徽省統計年鑒、安徽省各縣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2018年)》以及《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4-2018)》。
2.2 實證設計
2.2.1 模型設計
根據參考普惠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研究的眾多文獻,并結合本文的研究思路,提出以下實證研究模型:
2.2.2 描述性統計分析
2.3 回歸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收集安徽省60個縣域2014-2018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DIFI)與泰爾指數(Theil)的相關系數為-0.611,表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但從回歸結果來看,作用效果一般,結合數字普惠金融在安徽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說,數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農村及偏遠地區居民取得金融服務的門檻,提高了他們的收益率。
城鎮化率(UR)與泰爾指數(Theil)的相關系數為-3.080,表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背景下,當安徽省城鎮化水平提高時,農村居民會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促進他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產業結構(IS)與泰爾指數(Theil)的相關系數為-9.939,表示產業結構效率的提高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產業結構與改善城鄉收入差距的相關系數是最高的,這是因為在推動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產業結構的效率也相應地有所提升,農村的產業模式發生轉變,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居民的就業模式和生產效率,最終也可以改善城鄉收入差距。
財政支出(GOV)與泰爾指數(Theil)的相關系數為-0.079,表示增加財政支出有利于縮小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但是其相關性較弱的,這是因為由于財政支出的增加與城鄉收入差距在理論上是有雙向效應的,但基于本文回歸結果來看,安徽省財政轉移支付較高,最終導致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呈正相關。
金融化程度(FIN)與泰爾指數(Theil)的相關系數為-0.033,表示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樣有利于改善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但是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金融化程度在對改善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效果是最弱的。這是因為安徽省金融化程度與其城鄉收入差距同樣具有雙向效應,金融發展程度越高,該地區金融市場的活動就越頻繁,資本的流動性增加,從而同時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盈利效率。
經濟發展水平(RGDP)與泰爾指數(Theil)的相關系數為2.939,表示安徽省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改善城鄉收入差距具有負向效應。這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是具有雙向效應的,由于近幾年安徽省過于重視城市的發展,不斷形成各種城市經濟圈,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使得城鄉發展產生不均衡效應,導致安徽省經濟發展水平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呈負相關。
3 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議:推動農村城鎮化水平與數字普惠金融協同發展;提升農村地區經濟水平加強財政支持與數字普惠金融協同發展;完善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金融知識的普及力度,提高農村居民金融意識。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互聯網金融發展指數的編制與分析[J].新金融評論,2016,(01):101-129.
[2]蓋凱程,于平.中國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門檻效應的實證分析[C].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2017.
[3]劉順平,朱丹娜,劉怡君,等.數字普惠金融推動脫貧攻堅的優勢分析、具體實踐與路徑選擇[J].西部金融,2017,(04):87-89+97.
[4]張建波,郭麗萍.關于普惠金融影響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論機制及實證分析——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J].武漢金融,2017,(08):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