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玲 蘇果云
摘 要:抗逆提升困境家庭青少年的抗逆力是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關注到他們自身成長的特殊性,重新認識到環境中的優勢,通過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培養困境家庭青少年的內部保護因素和外部保護因素,以此來激發困境家庭青少年的內動力,增強其抗逆力。
關鍵詞:抗逆力;困境家庭;青少年;社會工作
青少年由于自身所處的成長階段,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極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尤其是他們的家庭。因此,如果青少年以及其家庭處于某種逆境之中,其自身的優勢以及自我的成長將會受到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從抗逆力視角來看,青少年可以激發自身的內動力、挖掘環境中以及成長過程中的保護因素,增強他們面對生活中逆境的能力,使他們健康成長,以及通過培養困境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學校以及社區的保護性因素,來提高困境家庭青少年的抗逆力。
1 研究現狀
目前,可以查閱到的大多數有關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都是以心理學為背景,研究也深受心理學與預防科學的影響,其他一些研究有以研究綜述形式開展,不難看出以往的研究較多注重理論分析層面,部分學者嘗試將社會工作的理念與專業工作方法運用到青少年抗逆力的提升方面,主要以個案研究為主。
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大多集中在有關困境家庭青少年經濟方面、教育升學方面以及社會政策方面。所研究得出的問題以及成因也具有相似性,困境家庭青少年由于自身所處家庭的原因,經濟方面和心理方面均存在一些問題,成為困境家庭青少年成長道路上的阻礙,影響他們抗逆力的提升。
2 社會工作介入困境家庭青少年抗逆力服務困境
近些年來,政府和社會組織在困境人口服務尤其在青少年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包括基本生活以及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服務,這些干預服務有以下特點。
2.1 更重視“問題視角”,忽略“優勢視角”
在為困境家庭青少年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方面,除了一部分學者強調將賦權運用于社工實務外,大多數學者仍然持“問題視角”。這就導致很多干預旨在通過外在救助解決困境家庭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方面的問題,忽視了他們內在的資源,沒有認識到其自身所具有的優勢,造成很多社會工作實踐不能發揮其真正有效的作用。
2.2 介入過程注重個體而忽視系統
按照生態系統理論來講,穩定的親密伙伴關系、和諧的家庭、良好的親子互動等制度層面的保護性因素,能夠有效幫助個體克服一些高風險狀況。因此,在提供專業服務的過程中,更要關注家庭整體的困境。而現有的干預中較多針對青少年個體,較少從家庭著手。
2.3 著重于靜態干預明顯,忽視發展性
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身心均快速發展,但目前關注困境家庭青少年的研究都較為靜態,也就是注重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忽視困境家庭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的年齡發展特點。因此,在實踐過程中社工應該根據困境家庭青少年的特殊成長階段去制定相應的社會工作服務計劃,以此來滿足不同成長青少年的需求,提供長期、動態的服務。
3 困境家庭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的路徑探索
3.1 以“優勢視角”替代“問題視角”
優勢視角理論相信困境家庭青少年同樣具備學習、成長以及變化的潛力。社工應該而且必須相信,在幫助困境家庭青少年提高心理承受力的實務過程中,他們本身就具有一種能力可以抵抗生活中逆境帶來的挑戰。社工的這種信念,一方面對困境家庭青少年的積極肯定,另一方面也是社工為困境家庭青少年提供服務的必要條件。社工的積極信念還有利于促進社會工作者與青少年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利于與其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1)社會工作者應該相信服務對象有改變的潛能。從認知行為理論來看,青少年的認知可以促進其行為的改變,與此同時,青少年的行為也可以促使其認知的改變。認知與行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因此家庭的困境是影響他們的積極與消極的應對方式的主要因素。與成年人比起來,青少年的認知行為塑造性更強。因此,社工應及時鼓勵他們的積極行為,在提供專業服務過程中為服務對象尋求以及提供積極有效的行為和認知示范,有利于提高困境家庭青少年的應變水平。
(2)社會工作者要幫助困境家庭青少年認識到其生命的意義。困境家庭的青少年由于自身家庭條件的影響以及父母對生活狀態的消極接受會使他們懷疑自己的價值。他們在逆境中往往表現出較低的適應性,因為他們的自我期望較低,缺乏改變的內在動機。因此,在培養面對逆境能力過程中,社工應當引導青少年發現被忽視的先天優勢并正視它們,從而幫助其建立自信。當青少年建立起自信,就能看到更多自身及周圍的資源。從另一方面講,這些資源同樣使青少年更加自信。
(3)社會工作者要能夠發現服務對象的優點。社會工作者認為,由于困境家庭青少年自身具有的資源使得他們有面對逆境、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自身具有的資源可能是其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也可能是家庭、學校、社區中的支持網絡。當來自困境家庭的青少年表現出消極抗拒時,他們總是會看不到自身具有的資源。因此當青少年處于消極狀態時,社工發現他們自身的資源并給予積極的反饋變得十分必要。
3.2 以困境家庭青少年所在環境為介入系統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個體問題是由個體環境資源的短缺和障礙引起的,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介入提升青少年抗逆力的過程中,不單單要考慮青少年的認知和心理狀態,更要把他們置于自己所屬的制度環境中。要從他們所處的生態系統出發,培養家庭、學校、社區的保護性因素,從而發現更多資源。
(1)建立有效的社區資源支持體系。從困境家庭青少年生存的社區來看,村委、居委干部往往“身兼數職”說明基層專業人才的缺乏以及群眾對于困境家庭青少年心理關注不夠了解和重視。可以由上級派駐的基層干部對基層人才進行基礎的業務培訓工作,也可進一步鏈接如社會工作機構等專業從事青少年工作的專家對基層人才進行培訓,提升其理論知識水平并傳授專業工作方法。好的社區環境有利于困境家庭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會,促進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