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 金曉明 李蔚
摘 要: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背景下,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模式和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理論知識不扎實、手工操作能力不足、大型儀器設備獨立操作能力差、知識更新速度慢等,已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造成學生畢業后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構建校企聯動、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深度促進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模式,實現課堂教學與崗位任務、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無縫對接,彰顯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等特色與優勢。探索構建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檢驗檢測機構;雙主體協同育人
高等衛生職業教育是我國衛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加快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國家密集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系列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政策,拉開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創新發展的序幕。國家對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戰略布局,使得衛生檢驗與檢疫行業的發展已經步入新業態,對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多。培養用人單位真正需要的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面臨的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高職高專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自2004年列入高職高專專業目錄以來,缺乏統一的國家級專業辦學標準,缺乏高職高專層面使用的整套教材,因此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條件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皆存在諸多問題,各學校招生人數不穩定,雙師型教師數量較低,生師比偏高,專業建設投入低,教學資源匱乏,課程標準不統一等情況,大大制約了專業健康發展,同時對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本文擬通過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師素質、實驗實訓、考核評價等方面,探索高職院校“提質培優”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構建校企聯動、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實現課堂教學與崗位任務、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無縫對接,彰顯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等特色與優勢。構建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高職院校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1 “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現狀
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20-2023年)》,辦好公平有質量、類型特色突出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以質圖強,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更好的支撐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文件指出,夯實基礎、補齊短板、著力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快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多層次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
但是,高職院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檢驗檢測機構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用人單位招聘不到合格的員工,供需雙方矛盾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能滿足行業需求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表明,公共衛生體系依然存在短板,除公共衛生領域的基礎設施配置不到位,缺少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傳染病防范體系外,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數量和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不足凸顯,而在我國高等教育三千多所大專院校中設有公共衛生相關專業比重較低,因此從事質檢技術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的高素質衛生檢驗與檢疫人才的培養已迫在眉睫。
但當前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缺乏統一的國家級教學指導方案和教學標準,全國僅有二十余所高職院校開辦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多數學校辦學依托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或醫學生物技術專業,整體辦學規模小,專任專業教師配備不足,缺乏專業配套的實訓設備,學生欠缺實踐操作的機會,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畢業生不能勝任檢驗檢測機構的崗位需求。
1.2 人才培養方案不合理
目前,高職院校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均由各校自己制定,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作參考。檢驗檢測機構發展迅速,檢驗檢測方法日益更新,已向自動化、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大型精密儀器的使用已經成為學生的必備技能,但是高職院校因招生人數限制很難能夠購置大量昂貴的精密儀器用于教學,因此,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行業需求。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教學過程依然已校內教師為主,受到時間、距離等因素的影響,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行業專家比較少,造成教學內容和行業脫節比較嚴重。
1.3 “雙師型”教師不足
專業教師的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比較合理,但是,很多學校缺乏博士學位的專業教師,導致教學團隊技術研發和技術技能服務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雙師型”教師占比很低,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缺乏行業企業實驗工作經驗,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不多,教師職業能力提升速度緩慢,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落后,實驗實踐機會較少,造成學生難以獨立承擔稍復雜的檢測任務,教學效果不足以滿足行業需要。
1.4 信息化教學資源不足
高職院校多自主開發了數量不等的微課、網絡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以及專業教學資源庫,形成了線上線下結合,虛實交替,以實為主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態。但目前高等職業教育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尚無規范的正式出版的專業課程教材,多數學校選用該專業的本科教材,或供醫學檢疫技術專業使用的高職高專教材,造成教材與人才培養層次和專業的針對性較差。教師根據本校實驗實訓條件和教學學時自主選擇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工作,教師教學任務繁重,信息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工作開展緩慢。
1.5 實驗實訓設備不足
高職院校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多具有規模不等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但是校內實驗實訓基地配備的儀器設備數量有限,大型精密儀器種類單一、數量少、無法完全給予每位學生獨立動手的機會,造成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不足、動手能力差異較大、無法滿足“離校即上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