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微微 王毛毛
摘 要: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來了解國家大事、熱點新聞等,網絡為公民參與政治開辟了新的渠道,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拉近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有利于政治建設和政治社會的穩定發展。與此同時,網絡政治參與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針對這些消極影響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措施以期促進政治社會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政治社會穩定
當代網絡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網民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網絡的發展為政治參與也提供了新型的渠道,打破了傳統的政治參與方式。網絡政治參與對于政府保持與公民的密切聯系、維護政治社會穩定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要使用好網絡參與這個重要渠道,促進政治社會的穩定發展。
1 網絡政治參與的含義
郭小安認為,“所謂網絡政治參與,簡單地理解可以認為是普通公民在網絡環境中通過合法途徑影響政府決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動。實現網絡政治參與的方式呈現出多樣化態勢,諸如網絡選舉、網絡信訪、網絡聽證、網絡輿論、網絡監督等”,陳蘇民認為“網絡政治參與就是人們以網絡作為媒介試圖影響政治系統決策過程的一種政治參與形式”。網絡政治參與就是公民借助網絡為載體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去的一種行為,網絡政治參與中的公民主要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去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以及自己的政治訴求,期望可以影響或改變公共事務的一種行為。
2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對政治社會穩定的影響
日本政治學者蒲島郁夫認為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密切相關,“政治參與是社會的經濟發展、社會的經濟平等、政治穩定的函數。同時,政治參與為政治的穩定發揮作用。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越高政治體制對國民意愿的反應越敏感,隨之,也可以提高公民同政治體制的一體感和正統性,直接關系到政治體制的穩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網絡政治參與這種新型方式的出現使公民參與政治更加便捷、快速。在網絡時代,政府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民情、傾聽民意,通過網絡與公民進行良性互動,及時解決公民在網絡上反饋的問題,可以使矛盾及時化解;網絡也為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互動提供了一個非常便利的平臺,推動了政府與民眾的溝通與對話,提升了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但是如果對公民合理的政治訴求不管不顧容易導致矛盾的激化,則會對政府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網絡政治參與既有有利的一方面,又有其消極的一面,政府要發揮指揮棒的作用,積極的引導公民通過使用網絡來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
2.1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對政治社會穩定的積極影響
2.1.1 網絡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新渠道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這個載體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公民可以通過網絡與政府部門或政府領導人直接進行對話交流,這一做法充分地發揮了網絡政治信息傳輸和反饋的功能,開辟了政治參與的新渠道。網絡的使用便捷以及低成本都使人們積極地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人們能夠更加平等的對政府的決策享有知情權,使人們可以親自體驗參與政治的樂趣,從而增強自己作為公民應該要履行的義務和享有的權利。網絡還為公民提供了一個發表自己政治見解的平臺,有利于政府更加了解人民的需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提高自己的行政能力,維護政治社會的穩定。
2.1.2 有利于激發公民參政的積極性,提高政治參與度
網絡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平臺,其便捷性也不斷地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在網絡世界里,人們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政治事件、社會熱點問題、國家大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從以前的漠不關心到現在的積極參與,網絡激發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和活力。人們可以在網絡政治參與中暢所欲言,沒有社會地位的約束,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使人們充分感受到了平等的待遇,使得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自由度有了很大提升。政府通過網絡與公民進行溝通交流,這些都提高了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積極性。
2.1.3 有利于為政府提供一個調節輿論的平臺
網絡政治參與作為一種新型的政治參與方式吸引了各種各樣的公民參與到網絡政治生活中。政府可以通過網絡來傾聽民聲,了解民意,更深層次的了解人民群眾的需要,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來合理地解決矛盾,對熱點問題進行輿論引導,可以使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情和調控輿情。在2020年11月23日,湖北宜昌,有網友拍下這樣的一幕:獨自冒雨來交醫保的老人因為拒收現金滿臉無助。此視頻迅速在網絡傳播,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應當何去何從?針對此次事件,2020年1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這個《實施方案》的核心,簡單用一句歸納就是在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傳統的方式還是要保留的”。案例充分體現了公民通過網絡輿論來反應公民的根本需求,政府及時作出回應也得到了廣大公民的贊賞,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發展。
2.2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對政治社會穩定的消極影響
2.2.1 網絡政治參與的公民道德問題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式的大平臺,人們可以在網絡中暢所欲言。并且為公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政治參與方式,然而由于網絡具有隱蔽性的特點,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就出現了一些公民利用網絡平臺發泄自己的個人情緒,不分場合發表不當的言論,甚至造謠信息,詆毀政府的各項決策,違背了道德修養以及違反了法律制度。而在網絡政治參與中有許多公民人云亦云,導致政治參與的混亂和不真實,容易造成人們思想混亂,不利于網絡政治社會的穩定發展。
2.2.2 網絡政治參與的不平等
網絡雖然具有平等性的特點,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但是在現實中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用通過網絡平等的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一方面網絡參與政治需要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達到真正地參與到政治建設中來,但是有一部分人不會通過網絡來收集信息,網絡的技術沒有達到專業水平,這就導致了網絡政治參與的不平等。另一方面,雖然現在網絡非常普及,但是在偏遠地區以及部分的農村網絡并不發達。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我國農村網民占比為27.0%,規模為2.09億,較2016年底增加793萬人,增幅為4.0%;城鎮網民占比73.0%,規模為5.63億。通過報告可以看出,農村人口在網絡使用方面與城鎮人口使用數量相差較大,在我國部分農村甚至沒有通網,尤其是在中西部農村,網絡的使用意識比較落后,有一些人由于文化水平較低,甚至不會使用網絡,這些情況都導致了農民利用互聯網參與政治受到限制,不均衡的政治參與也會使得政治參與的機會不平等。